刘志鹏 卢杉 张竞睿 李南南
腮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腮腺组织富含脂肪,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腮腺区可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多,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癌居多[1]。腮腺肿瘤在颌面部比较常见,腮腺腺体的大部分和腺体导管集中在浅叶,因此肿瘤多见于浅叶。以往对于腮腺疾病的诊断方法以超声居多,但由于超声操作者的主观影响较大,因此个人因素对诊断结果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既能发现肿瘤,又能为术前评估和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已经成为腮腺肿瘤的主要检查手段[2]。本病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的选择一般根据肿瘤的部位和性质,因此于术前对于腮腺肿瘤良恶性的准确判断就尤为重要。术后病理虽为确诊的“金标准”,但由于其耗时长,不能于术前及术中对手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因此寻找一种于术前迅速、准确诊断腮腺肿瘤的检查方法是当务之急。本研究应用多层螺旋CT联合B超来迅速确定腮腺肿瘤,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6年8月—2020年5月于我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腮腺区肿瘤的患者共计96例,其中男患者,49例,女患者47例,平均年龄(51.78±21.33)周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6.58±2.39)年。入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病理切片检查,并作为检验的“金标准”,结果显示良性肿瘤68例、恶性肿瘤28例。
纳入标准:入组患者经临床查体及B超初筛提示为腮腺占位性病变者;身体机能健全,无其他重大心、肾等脏器功能损伤者;患者依从性较好,能顺利完成实验者。
排除标准:年龄≥80周岁,存在碘剂过敏者;心、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存在严重并发症者;生存期极短,不能完成本研究者;既往存在严重药物过敏史者。
CT扫描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Aquillion系列64排螺旋CT机,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头部止动,嘱患者扫描过程中禁止吞咽,扫描范围为听眦线至下颌结束。采用平扫加双期增强的扫描方案,平扫及增强参数均如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螺距因子(HP)41.0,扫描层厚0.5 mm,FOV 180 mm。增强扫描采用美国Mallinckrodt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正中静脉注入碘普罗胺注射液(370 mgI/mL)60~8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3.5 mL/s,注射造影剂后立即注射生理盐水30 mL,速率3.5 mL/s。ROI监测左侧颈总动脉,阈值设定为120 HU,自动触发2 s后进行扫描。
B超检查采用GE LQG1Q5 PRO超声诊断仪,选择线性探头,频率7.5~10 MHz。用CDFI观察肿瘤内部血流分布情况,并用PD对瘤内动脉血流进行检测,获得收缩期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
患者于术中切取肿瘤组织后,于术后进行常规病理切片分析,并以术后病理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
CT诊断选择两名副主任及以上级别医师对入组病例增强图像进行诊断,在报告中应体现出考虑的组织学类型。B超操作选择两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超声科医师对患者腮腺肿物进行扫描,并于报告中体现出考虑的组织学类型。本研究中细胞学组织类型参照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第三版唾液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3]。
CT诊断标准: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块影,肿块密度不均,易发生坏死、囊变、出血,呈浸润性生长,边缘模糊不清,易侵犯翼内外肌,咽旁间隙,向前侵犯下颌骨,向后侵犯颈部血管,神经管,常造成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标准:双侧腮腺肿大,见不均匀中低回声,边界模糊[4]。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8.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常规石蜡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良性肿瘤68例(见图1)、恶性肿瘤28例(见图2)。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49例、腺淋巴瘤13例、肌上皮瘤3例、基底细胞腺瘤3例;恶性肿瘤中黏液表皮样癌14例、腺样囊性癌9例、肌上皮癌3例、鳞状细胞癌2例。
图1 良性肿瘤
图2 恶性肿瘤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同“金标准”相比,共有73例符合。B超扫描结果同“金标准”相比,共有71例符合。增强CT联合B超扫描同“金标准”相比,共有91例符合。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同术后病理相比,有73例符合,诊断准确率为76.04%(73/96);B超扫描同术后病理相比,有71例符合,诊断准确率为73.96%(71/96);增强CT扫描联合B超同术后病理相比,有91例符合,诊断准确率为94.79%(91/96)。增强CT同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相比,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3,P=0.001);B超扫描同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相比,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31,P=0.001)。增强CT与B超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5,P=0.451)。
分析同“金标准”相比较,增强CT诊断相符的73例病例的各期相CT值情况,发现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于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
腮腺肿瘤以发生在面神经浅层的腺叶组织者居多,约占80%以上[5]。绝大多数腮腺肿瘤患者在无意中发现以耳垂为中心出现无痛性缓慢增长的肿块[6]。病期不定,长者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腮腺肿瘤的表现为疼痛尤其持续性痛并进行性加重,或面神经功能障碍或麻痹,是腮腺恶性肿瘤的征象之一,但并非所有恶性肿瘤都有此症状[7]。恶性肿瘤合并面神经麻痹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增加,预后也较差。约10%的腮腺肿瘤发生在腮腺深层组织。由于位置深在早期不易发现,达到一定体积时,可见患侧扁桃体后上方软腭膨出[8]。
表2 同类型肿瘤各期相CT值比较(HU,±s)
表2 同类型肿瘤各期相CT值比较(HU,±s)
期相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平扫 37.05±8.53 35.89±7.71动脉期 43.39±10.88 79.79±15.51静脉期 64.01±10.77 97.55±18.89 F值 -14.215 -10.145 P值 <0.001 <0.001 t动脉VS.静脉值 -9.134 -9.467 P动脉VS.静脉值 < 0.001 < 0.001
外科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腮腺肿瘤的治疗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完整彻底切除,不得弄破瘤体,二是要保护好面神经。准确的病理诊断是进一步治疗措施的依据。化学药物对腮腺癌的治疗多数尚不肯定,均为姑息性治疗[9]。腮腺肿瘤的不同的手术方法不尽相同,而不同手术方式对于患者的预后影响也具有较大差异。因此于术前对于腮腺肿瘤的进行一个较好的评估就十分重要。近年来螺旋CT的各项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扫描速度的提升以及各类软件的应用,CT增强扫描应用十分广泛[10]。由于其扫描速度快,且为无创性检查,临床使用价值很高[11-12]。通过注入对比剂,即可完成检查[13]。智能触发扫描技术的运用也保证了精确时间扫描的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14-15]。术后常规石蜡切片病理虽为诊断腮腺肿瘤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时间较长,往往会造成二次手术的后果[16]。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种于术前能较为快速、准确诊断腮腺肿瘤病理的方法,为手术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增强CT扫描对于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准确率较高,B超联合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B超多普勒血流成像来弥补一些CT对于动态血流观察中的不足[17-18]。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B超同术后病理相比,准确率很高,对于术中的指导意义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