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诚初 尹天宝 黄旭胜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死亡率在常见肿瘤中全球排名第三;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 cancer,LMC)与肝脏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HH)是常见的肝占位性病变[1],两者预后不及PLC凶险,临床治疗方式亦差异较大,因此早期准确的鉴别诊断PLC、LMC、HH可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促进转归。但目前传统CT由于单能量扫描方式,从病灶形态、边缘、密度及病灶强化方式对PLC、LMC、HH鉴别诊断效能较差[2-3],无法满足早期诊断需求。宝石能谱CT可获取常规混合能量图像、不同能量水平的单能量图像及物质密度图像,有助于肿瘤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本文分析了宝石能谱CT不同参数在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及肝脏血管瘤的价值。
将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由于肝脏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行宝石能谱CT增强扫描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疾病类型分为PLC组(26例)、LMC组(15例)及HH组(11例)。PLC组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52~74岁,平均(64.80±6.79)岁;病程1~5年,平均(2.65±0.72)年。LMC组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50~71岁,平均(63.18±6.96)岁;病程1~4年,平均(2.42±0.78)年。HH组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53~ 76岁,平均(63.89±7.24)岁;病程 1~5 年,平均(2.83±0.82)年。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1)均经病理证实为PLC、LMC或HH;(2)均接受宝石能谱CT扫描检查。排除:(1)伴其他恶性肿瘤;(2)伴其他脏器官严重受累;(3)近期有介入、心脏手术治疗;(4)出凝血功能障碍;(5)造影剂碘普胺过敏者。
所有患者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用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 750 HD型号,GE公司)完成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前空腹6~8 h,扫描前口服泛影葡胺水溶液,并讲明扫描中的配合内容与注意事项。扫描范围为膈顶部至双肾的下极水平,扫描前先饮水800 mL左右,以让上消化道充盈,首先行上腹部定位扫描,后完成上腹部CT平扫,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0.5 A,扫描螺距为1.250,扫描层厚为5.0 mm,层间距为5.0 mm;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胺(320 mgI/mL),注射剂量为60~80 mL,注射速率为3 mL/s;动脉期扫描范围为覆盖整个肝脏及病灶,动脉期扫描完毕20 s后行门脉器扫描,门脉期扫描范围为覆盖整个上腹部,包含肝脏与双肾,门脉器扫描结束后延迟60 s行实质期扫描,扫描条件为80 kvp、140 kvp双能量瞬时切换,电流最大不超过0.6 A,层厚/层间距为2.5~5.0 mm。所有受检者的原始数据及图像重建均上传至软件工作站。将宝石能谱CT扫描后获取的所有数据上传至AW4.4工作站,并将能谱图像实施后处理,采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将病灶全部环绕,实现测量病灶不均质性的目的,ROI在测量病变周围肝组织时,应尽可能避免肝内大血管、伪影区域、钙化、血管、空洞区,本研究将分析的宝石能谱参数包含:(1)CT值。测量70 keV下的动脉期的CT值。(2)能谱曲线斜率。(40 keV下的CT值减去100 keV下的CT值)/60,取3个ROI区域测量取平均值,能谱曲线均行标准化处理。(3)碘浓度比(ratio of iodineconcentratio,ICR)。ICR=ICRap病灶/ICRpp病灶;ICRap病灶为动脉期病灶碘浓度,ICRpp病灶为门脉期碘浓度。(4)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esion-to-normal hepatic tissue ratio,LNR)。LNR=病灶中碘浓度/肝脏正常组织的碘浓度。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宝石能谱CT参数对PLC、LMC及HH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敏感度+特异度最大值作为阈值(断点),记录该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AUC范围为0.5~1.0,AUC值越高,说明诊断效能越理想,以AUC≥0.8代表效能较好;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LC及LMC患者的CT值、ICR、LNR均高于HH患者;PLC患者的能谱曲线斜率高于HH患者;LMC患者的CT值、ICR、LNR均高于HH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PLC、LMC及HH能谱CT的宝石能谱CT参数比较 (±s)
表1 PLC、LMC及HH能谱CT的宝石能谱CT参数比较 (±s)
注:与PLC组比较,*P<0.05;与LMC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70 keV动脉期CT值(HU) 能谱曲线斜率 ICR LNR PLC 26 94.60±28.65 1.40±0.38 0.84±0.22 2.28±0.59 LMC 15 78.54±19.26* 1.30±0.36 0.67±0.19* 1.94±0.55*HH 11 62.18±15.73*# 1.15±0.33* 0.49±0.16*# 1.64±0.38*#F值 - 26.481 2.489 15.428 8.622 P值 - <0.001 0.043 <0.001 <0.001
宝石能谱CT 70 keV 动脉期的CT值鉴别诊断PLC的AUC、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84,82.16 HU、89.60%、82.50%;CT值鉴别诊断HH的AUC、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17,70.80 HU、86.50%、78.60%,宝石能谱CT 70 keV 动脉期的CT值鉴别诊断PLC及HH的效能较好。详见表2。
表2 宝石能谱CT参数鉴别诊断PLC、LMC及HH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表2 (续)
宝石能谱CT提供了单光子成像技术,可获取40~140 keV范围内的单能图像,实现更好的评估病灶特征的作用;另外其采用了瞬时的双扫描核心技术,可避免传统CT中混合能量成像引起的硬化伪影现象,进而获取更为清晰的CT图像,以促进病变的判断;宝石能谱CT可对获取水基、碘基及钙基图像生成病灶的能谱分析图像,如能量衰减曲线、散点图及直方图,经测量病灶组织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实现对多种基物质密度测量,反应病灶组织的真实密度,其颠覆了传统CT局限的混合能量成像系统及依靠单一CT值参数成像的特点,为肝占位性病灶的诊断与评估提供了更为精确的信息。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肝动脉富血供肿瘤,CT完成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部分非典型性肝癌,无论是CT平扫还是增强扫描均呈现等密度或血供缺乏,易引起误诊或漏诊。研究[4]采用宝石能谱CT对肝细胞癌与局灶性结节增生的ICR、标准碘浓度测量后发现,宝石能谱动脉期的ICR可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本研究对PLC、LMC及HH能谱CT的宝石能谱CT参数中的70 keV下的动脉期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ICR及LNR测量分析发现,PLC及LMC患者的CT值、ICR、LNR均高于HH患者;PLC患者的能谱曲线斜率高于HH患者;LMC患者的CT值、ICR、LNR均高于HH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LC、LMC及HH在宝石能谱的70 keV下的动脉期的CT值、ICR及LNR存在差异。
报道[5]显示,肝细胞癌与肝脏占位性病变在单能量,尤其是60~90 keV的单能量CT值更有助于肝细胞癌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李卫侠等[6]分析了31例肝细胞癌与HH患者的宝石能谱CT图像,并计算了动脉期40~140 keV能量段与门脉期40~90 keV能量段的CT值,其研究发现,肝细胞癌患者的动脉期与门脉期的CT值均高于HH患者;以动脉期50 keV能量段下的CT值在二者鉴别诊断效能最理想,AUC为0.898,以CT值≥106.87作为鉴别诊断的阈值,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3%、82.4%。研究[7]发现动脉期的CT值及ICR是鉴别诊断肝细胞癌与LMC的可靠性指标。本研究显示,宝石能谱CT 70 keV 动脉期的CT值鉴别诊断PLC及HH的AUC均大于0.8,其诊断PLC的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16 HU、89.60%、82.50%;诊断HH的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80 HU、86.50%、78.60%。说明宝石能谱CT 70 keV 动脉期的CT值在鉴别诊断PLC及HH效能均较好。李迪等[8]的一项研究中分析了PLC患者宝石能谱的CT值差异,结果发现伴有微血管侵犯的PLC病灶的CT值高于无微血管侵犯的PLC病灶。肝癌形成过程中有微血管侵犯在内的诸多变化,且随着癌症的进展,肝癌血液情况亦不断变化,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增加,导致了肝癌的微血管病变,引起了血管通透性改变[9-11],且PLC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程度要甚于LMC及HH;宝石能谱CT经注射碘普胺造影剂,并检测肝癌中碘浓度反应在CT值上,因此CT值可反应肝细胞中的微循环状况[12-13],这对于鉴别诊断PLC与LMC、HH有良好的帮助。
综上,宝石能谱CT参数在PLC、LMC及HH有所差异,其中70 keV动脉期的CT值在鉴别诊断PLC与HH效能最佳。文章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尽管考虑了PLC与肝脏占位性病变对宝石能谱CT项目参数的影响,但在相关病理参数引入不足,未能评估确切的病理参数下的宝石能谱CT参数差异,因此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