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吕金 张晓霞 柯晓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白内障依然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具备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是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不仅离不开医生的精湛技术和护士的默契配合,同时人工晶体准确、及时的供应也尤为重要,因此人工晶体的管理是值得探讨问题。以我院为例,每年白内障手术量2 000余台,涉及的人工晶体型号多达60种,2018年7月之前,我院采用“零库存”耗材管理模式进行人工晶体的管理,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我院借助第三方高值耗材管理平台,对人工晶体实行闭环式管理,期望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手术室眼科专科护士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晶体使用风险,并制定一套完善的人工晶体管理制度,供同行借鉴参考。
“零库存”耗材管理模式即耗材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状态[2],虽然可以降低医院资金和空间的占用,避免人力和财力的浪费,但是需要及时的预警和配送机制,才能保证耗材的供应,因此,该管理模式下,具备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和选择高信誉的供应商是关键[3-4]。2018年7月之前,我院未配备人工晶体存储仓库,在实施过程中,我院手术医生于手术前一天制定手术计划并告知人工晶体供应商,于手术日晨,供应商携带人工晶体到医院,经医院设备科审核后,再配送至手术室,由手术室眼科护士进行核对接收,未使用的人工晶体于当天退还供应商;若临时增加手术,医生根据相关流程提交手术申请单,手术室眼科护士与医生再次核对后,通知供应商配送人工晶体。由于医院信息系统不完善,一系列的通知、核对皆由人工进行,相对于信息化管理,人工管理效率低、误差大,容易造成配送延迟,再者手术室无人工晶体存储,只能通过调整手术台次等干预措施来避免术中等候人工晶体的情况的发生。因此“零库存”耗材管理模式不适合人工晶体的管理,为了应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短频快”的手术特点,需在手术室建立人工晶体仓库,保证人工晶体库存充足。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接收人工晶体时通常只是参照送货单进行核对,核对方式单一,容易出现人工晶体数目和型号的错误。手术室无人工晶体库存,如果未及时发现错误,即使通知供应商再次配送人工晶体,也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室的等候时间延长,加重患者术前焦虑,或者导致术中等候时间延长,增加手术风险[5];即使及时发现错误并通知厂家配送,我们仍需要将相应的手术台次向后调整,调整手术台次打乱了常规的患者接送流程,可能给患者信息核对带来风险。同时,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很难实现人工晶体使用信息追踪,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需建立耗材信息登记表,术后一旦发生人工晶体相关问题需要追溯信息时,只能翻阅登记本及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查找,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获得人工晶体信息的准确性很难保证[6]。
由于高值耗材品种多、用量大、消耗快和采购频繁等特点,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一直都是国内外手术室护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7]。信息化管理在高值耗材管理中的运用成效有目共睹,随着高值耗材不断增加带来的耗材清点困难、遗失、收费遗漏及使用安全风险提高等问题,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系统的优越性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高值耗材的遗失及收费遗留,减少医院财产的损失,而且信息化手段的介入可有效核对高值耗材的信息,准确对高值耗材进行追踪,提高了高值耗材使用的安全性[8]。人工晶体作为高值耗材的一个重要成员,有着其特殊性,它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注定了其使用的特点就是短频快,这是区别于其他耗材的主要因素,这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使用要求,当手术量较大时,手术室护士需要在一天内完成数十台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配合,每台手术都要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准确提供人工晶体,而且要保证手术衔接紧密。因此,在高值耗材管理的基础上,并结合人工晶体的使用特点,研发一套人工晶体的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案。
3.1.1 手术室人工晶体二级库的建立 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了手术室人工晶体管理中的不足,经医院领导批准,设备处联合眼科、信息管理中心、供应商和手术室,共同商讨计划实施方案。于2018年11月,设备处颁布相关政策;信息管理中心联系第三方公司开发高值耗材信息管理系统,包含预入库系统、虚拟仓库管理系统、报表生成系统等三大方面;手术室设立专门的人工晶体储存柜,储存柜置于摄像头监控范围内,专人加锁保管。于2019年1月,开始试运行二级库信息管理系统,采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在实施过程中,保证不影响患者安全为前提,设备处负责供应商、眼科医生和信息管理中心三方与手术室的协调工作。由设备处和手术室共同制定人工晶体二级库的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根据2019年1—4月人工晶体实际使用情况,我们设定了人工晶体二级库的最高库存值、配送预警值及有效期临近预警值。于2019年5月,人工晶体二级库信息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9]。
3.1.2 手术室人工晶体二级库的管理 通过PDCA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最终制定并完善了人工晶体二级库管理流程(图1)。具体流程如下:供应商配送人工晶体至医院设备处,设备处工作人员用扫描枪进行扫码审核,入医院一级库,随后人工晶体由专人运送至手术室,手术室人工晶体管理员用扫描枪进行扫码审核,入手术室二级库。手术当日,手术医生将人工晶体使用申请单递交于手术室眼科护士,手术室眼科护士凭申请单领取当日手术所需人工晶体;使用前与手术医生再次核对人工晶体的品牌及型号,并用PDA进行扫码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并将人工晶体条形码粘贴于收费单上;收费前再次核对人工晶体的收费单记录情况与扫描结果是否一致,无误后进行审核收费,人工晶体信息管理系统将自动扣除相应的库存;待库存达到预警值时,系统会自动生产配送信息推送给供应商,供应商按规定的完成配送形成闭环[10-11]。
图1 人工晶体二级库管理流程
3.2.1 人工晶体相关操作上花费的时间降低 本研究以5名手术室眼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样本调查的方式,在研究对象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调查员同步记录调查对象领取人工晶体、使用人工晶体及退还未使用的人工晶体的操作时间,分别收集改善前(2018年10—12月)和改善后(2019年5—7月)各50例(每人各10例)人工晶体相关操作的耗时,改善前后平均耗时分别为(13.02+2.1)min/例和(8.7+1.35)min/例,相较于改善前,改善后手术室眼科护士在人工晶体相关操作上花费的时间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2 因人工晶体供应不及时临时调台的手术例数降低 2018年10—12月,白内障手术总例数为508例,因人工晶体供应不足导致的手术台次向后调整的例数为(5±1)例/月;2019年5—7月,白内障手术总例数为515例,因人工晶体供应不足导致的手术台次向后调整的例数为0例/月。相较于改善前,改善后因人工晶体供应不及时临时调台的手术例数降低,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信息化管理是近年来手术室会议探讨的热门主题之一,手术室信息化管理的实行在保障患者安全、改善医疗信息管理以及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这是医院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12]。实行人工晶体二级库信息化管理后,手术室在人工晶体配送、入库审核、人工晶体存储、使用审核、收费审核、库存预警及有效期预警等方面进行优化,增加了多道审核流程,保证了患者的用物安全;人工晶体进入医院后,所有信息都被记录到信息系统中,一旦发现同批次产品质量问题,能更及时的召回相关产品,并对已使用人工晶体的患者进行有效追踪,最大程度的弥补产品问题带来的损害;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思维,对人工晶体的管理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工,专人管理人工晶体,减少手术室眼科护士在人工晶体相关操作上花费的时间,将更多精力用于患者的人文关怀及手术配合上[5,13]。
信息化管理优势在于运用人工智能替代人的部分工作,解放部分劳动力,甚至替代人类完成人所不及的工作,这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管理虽然带来很大的便捷,但是也可能增添新的困扰,若信息系统出现故障,则可能带来以往数倍的工作量,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是应急预案的实施较为繁琐,需要涉及多个相关部门,由于各个临床科室及后勤部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时间存在差异性,磨合各部门工作冲突是较为繁琐的问题;同时在制度实行初期,为保证信息准确传达、制度严格执行,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制,但专人管理的模式很难应对工作出现的全部应急问题,手术室还需成立信息化管理小组,培训小组成员掌握相关应急处理流程,定期进行问题反馈及改进,不断完善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案。
人工晶体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成效显著,不仅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效率,也为患者使用人工晶体提供安全保障,此管理模式可在大部分高值耗材管理上进行推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值耗材将被研发,并在临床上推广使用,高值耗材种类和数目的增加将给手术室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手术室应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值耗材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