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单县水务局,山东 单县 274300)
单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单县系黄河冲积平原,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因历史上受黄河漫滩、沉积、决口、改道、泛滥的影响,形成了故道高滩地、背河槽状洼地、决口扇形地、浅平洼地、缓平坡地五种地貌类型。单县境内所涉及引黄灌区主要为闫潭灌区和谢寨灌区2处,其中闫潭灌区位于单县南部,谢寨灌区位于单县北部,共259个行政村,约62.84万人口。
闫潭引黄灌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北地台的一部分,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为鲁西南黄泛冲洪积平原。区内地表土层主要为第四系晚中新世黄河冲积形成的壤土和砂壤土,局部地段夹粉细砂和粘土。灌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工程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0.20 g,该场地的基本地震烈度为Ⅶ度;聊考断裂从该灌区中部穿过,呈近南北走向,为地震多发区域,其发生地震主要由聊考大断裂控制。本工程工程环境类别为Ⅱ类环境。
谢寨引黄灌区属黄河冲洪积形成的华北平原地貌。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为鲁西南黄泛冲洪积平原。地形起伏较小,自然比降 1/5 000~1/6 000,地面最大高程 62.0 m、最小为 40.0 m,地表相对高差为 13.10 m,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灌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北地台的一部分,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为鲁西南黄泛冲洪积平原。区内地表土层主要为第四系晚中新世黄河冲积形成的粘土、壤土和砂壤土,局部地段夹粉细沙。灌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 g,该场地的基本地震烈度为Ⅶ度;聊考断裂从该灌区中部穿过,呈近南北走向,为地震多发区域,其发生地震主要由聊考大断裂控制。
本区地质构造均被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大地构造单元属中朝准地台鲁西坳陷区。聊考断裂带是地震构造分区的边界断裂,是该区构造地震控制性断裂。该区地震活动特征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北东向的聊考断裂带附近;在时间分布上,具有群聚性活动特征。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灌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
1层填筑土:黄褐色,土质不均匀,以轻粉质壤土为主,含云母、少量植物根系,夹粉质粘土薄层,中密。场区普遍分布,厚度:4.30~5.20 m,平均4.75 m;层底标高:58.08~58.43 m,平均58.26 m;层底埋深:4.30~5.20 m,平均4.75 m。填土主要来源于附近表层土,堆积方式为人工填筑,填土填筑时间10 a以上。
2层粉质砂壤土:灰黄色,土质均匀,含云母、氧化铁斑,层理不明显,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密,湿。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80~2.30 m,平均2.05 m;层底标高:56.13~56.28 m,平均56.21 m;层底埋深:6.60~7.00 m,平均6.80 m。
3层粉质壤土:灰黄色,土质较均匀,摇振无反应,夹少量粉质粘土和砂壤土薄层,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塑-可塑。场区普遍分布,厚度:8.00~8.50 m,平均8.25 m;层底标高:46.53~47.58 m,平均47.06 m;层底埋深:15.70~16.20 m,平均15.95 m。
3夹层粉质砂壤土:灰黄色,土质较均匀,含云母,层理不明显,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密,湿。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70~1.10 m,平均0.90 m,层底标高:50.63~51.08 m,平均50.86 m;层底埋深:12.10~12.20 m,平均12.15 m。
4层粉质砂壤土:灰黄色,土质较均匀,含云母,层理不明显,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夹粉质粘土薄层,中密,湿。场区普遍分布,厚度:2.60~3.00 m,平均2.80 m;层底标高:43.53~44.98 m,平均44.26 m;层底埋深:18.30~19.20 m,平均18.75 m。
5层粉质壤土:黄褐色,土质较均匀,摇振无反应,夹少量粉质粘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塑。场区普遍分布,厚度:3.60~5.60 m,平均4.60 m;层底标高:38.48~39.03 m,平均38.76 m;层底埋深:23.70~24.80 m,平均24.25 m。
5夹层粉质砂壤土:灰黄色,土质较均匀,含云母,层理不明显,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中密,湿。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90~0.90 m,平均0.90 m;层底标高:40.78~40.93 m,平均40.86 m;层底埋深:21.80~22.50 m,平均22.15 m。
6层粉质砂壤土:灰黄色,土质较均匀,含云母,层理不明显,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映,干强度低,韧性低,夹粉质粘土薄层,中密-密实,湿。场区普遍分布,厚度:4.10~4.20 m,平均4.15 m;层底标高:33.68~34.23 m,平均33.96 m;层底埋深:28.50~29.60 m,平均29.05 m。
6夹层粉质壤土:黄褐色,土质较均匀,摇振无反应,夹少量粉质粘土薄层,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塑。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60~0.70 m,平均0.65 m;层底标高:36.38~36.63 m,平均36.51 m;层底埋深:26.10~26.90 m,平均26.50 m。
7层粉质粘土:褐灰色,土质较均匀,摇振无反应,夹少量粉质砂壤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塑-硬塑。该层在勘察深度37.00 m范围内未穿透。
2.2.1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表1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建议值
2.2.2 地基土的承载力
依据有关规范,结合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及地区经验,建议各土层地基基本容许承载力〔fao〕、钻孔灌注桩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桩端阻力标准值qpk、水泥土搅拌桩侧阻力特征值qik、桩端土阻力特征值qp见表2。
表2 地基承载力及桩阻力统计表
地层的渗透性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确定。
3.1.1 渗透变形类型判别
1层填筑土、2层粉质砂壤土、3层粉质壤土均为细粒土,土的渗透变形类型为流土。
3.1.2 临界水力比降的确定
地基视为单层土体均质结构,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G规定,其临界水力比降按下式计算:
Jcr=(Gs-1)(1-n)
式中:Jcr为临界水力比降;G为土颗粒比重;n为土的天然孔隙率
表3 地基土临界水力比降计算表
3.2.1 水文地质条件
勘区地下水属潜水型,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引水渠侧向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主要为蒸发排泄。地下水与渠道径流在不同的时期互有补给,雨季,渠内水位升高,渠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枯水期,渠内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渠水,地下水位降低。
勘察期间从施工钻孔中测得终孔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3.20~3.64 m,平均3.42 m。相应水位标高为59.53~59.64 m,平均59.59 m。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地下水年水位变化幅度为2.00 m左右,近年最高水位埋深约0.50 m。
3.2.2 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取地下水试样2组,地表水2组。分析结果如下: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混凝土具有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3.2.3 地下水位以上土的腐蚀性评价
按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综合评价,场地地下水位以上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综合评价: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场地地下水位以上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1)勘察区地势相对较平坦,地貌单元属于第四纪黄河冲积平原。勘区内土的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Ⅲ类,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本地区Ⅲ类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值为0.15 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2)通过标准贯入锤击数法判定,本场地15.0 m深度范围1层、2层和4层为液化土。该场地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地下水补给主要为渠道侧向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主要为蒸发排泄和向渠道渗流方式排泄。场区多为粉质壤土、粉质砂壤土、粉质粘土等。自然地坪条件下最高水位埋深为0.50 m,近3~5 a最高水位埋深为0.50 m,年地下水位最大变化幅度2.00 m。
(3)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场地地下水位以上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地层的渗透性评价1层填筑土为弱透水性土层,2层粉质砂壤土为中等透水性土层,3层粉质壤土为弱透水性土层,3层粉质壤土地层相对较连续,可作为相对隔水层。1层填筑土、2层粉质砂壤土、3层粉质壤土均为细粒土,土的渗透变形类型为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