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高原训练开展的调查研究
——以海北州地区为例

2021-08-27 05:53孙玉良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练员高原运动员

孙玉良

(海北州业余体校,青海 海北 81029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海北州地区青少年高原训练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等平台搜集与高原训练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对海北州业余体校、门源县青石嘴中学、海北州第二中学、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山中学、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共5所中学的青少年和教练员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计220份,其中教练员20份、青少年200份。现场发放和回收,最终回收有效青少年问卷185份、有效教练员问卷20份,有效率分别为97.4%和100%。

1.2.3 访谈法对教练员和青少年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海北州地区青少年参与高原训练的情况。

1.2.4 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 21.0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高原训练总体情况

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5所中学里,青少年参与高原训练的情况参差不齐。其中,海北州业余体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海北州业余体校和门源县青石嘴中学被当地政府定位为特色体育学校,每年均组织学校青少年到高原训练基地参加为期3个月的培训。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专门在各年级设立了训练特长班,选拔了40名在校运动员长期按照学校安排参加高原训练,并为各训练班配置了教练员,负责管理青少年训练期间的一切事务。剩余2所学校采取有比赛参加高原突击训练、无比赛不参加高原训练的管理模式,并未长期组织学校运动员参加高原训练。从海北州青少年高原训练使用的场地情况来看,5所学校均未建立标准高原训练场地,其中海北州业余体校、门源县青石嘴中学和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建设了250 m塑胶场地,剩余2所学校利用250 m煤渣场地开展训练。询问原因可知,学校在建校之初并未完成场地规划,周围分布有较多民房,后期如果建设标准场地将耗费大量资金。海北州经济发展缓慢,在学校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较少,以至于多数学校未能建立合适的训练场地,造成高原训练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给学校训练活动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2 青少年高原训练参与情况

2.2.1 训练内容从海北州业余体校青少年参与高原训练的情况来看,56%的青少年参加的运动项目为中长跑,32%的青少年参加摔跤项目,剩余12%的青少年参加竞走项目。从总体上来看,学校设置的高原训练项目较少,与海北州高原训练基地以中长跑、摔跤和竞走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为主有关。而这些项目均为耐力性项目,要求加强青少年运动员耐力训练。从参加高原训练运动员选拔途径来看,有36%的青少年通过运动会取得的成绩获得选拔,有45%的青少年依靠教练员推荐,通过基地选拔的仅有12%,另外有7%的青少年属于自荐进入的。由此可见,海北州青少年运动员选拔主要依靠教练的经验或运动会成绩,存在主观性和阶段性问题,不利于地方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

2.2.2 训练动机调查发现,64%的青少年表示希望通过训练提高体育成绩,为进入大学创造机会;59%的青少年表示拥有体育运动爱好,希望通过训练增进健康;47%的青少年表示希望通过训练磨炼意志和展现自我;只有38%的青少年认为可以通过高原训练进入专业训练队伍,达到为国争光的目的。结合青少年文化成绩调查结果可知,多数青少年在班级中成绩处于中等偏下,难以依靠文化成绩考上好学校,因此希望通过高原训练获得好的体育成绩。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青少年因为个人爱好和需求参加高原训练,有少数青少年希望通过高原训练进入专业运动队伍。

2.2.3 训练效果从青少年训练频次来看,45%的青少年能做到长期参加高原训练,16%的青少年能参加短期高原训练,39%的青少年只能做到偶尔参加高原训练。分析原因发现,能长期参加训练的青少年与学校制订的长期人才培养计划有关,在缺少学校约束的情况下,多数青少年只能做到在赛前参加突击训练,仅有少数青少年能凭借意志品质参加短期高原训练。从青少年参加高原比赛情况来看,参加县级比赛的青少年占76%,参加省、州级比赛的只占39%,没有参加比赛的青少年占23%。根据青少年参赛情况可知,海北州多数学校只能向州级地区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缺乏向省市地区输送人才的能力。而体育比赛是检验青少年训练成果的重要途径,海北州各县定期将举办各种体育赛事,能够为优秀后备体育人才选拔提供途径。从青少年获奖情况来看,获得县级奖励的青少年占58%,获得省市比赛奖励的青少年占29%。参加高级赛事的人数较少,是限制青少年获奖的重要因素。但在县级比赛中,参赛的青少年能够获得奖励,说明青少年参与高原训练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从青少年高原训练效果提升角度来看,还应增加青少年参加比赛的机会,以便使训练效果得到较好的反映,为人才选拔的输出提供科学依据。

2.2.4 带队动机从教练员带队动机来看,80%的教练员希望通过训练获得奖状,为今后的晋升创造条件;49%的教练员希望收入有所增加;35%的教练员希望能发挥特长;另外有23%的教练员对青少年高原训练感兴趣。由于多数教练员过于看重成绩,存在明显功利化思想,造成了学校开展的训练存在过度训练的问题。而长期参加突击性训练,容易造成部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在短期内取得辉煌成绩,后期则无法取得突破,最终导致运动员生涯提前结束。

2.2.5 青少年评定青少年能否参加高原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的评定和推荐。从教练员的评定标准上来看(表1),多数教练员仅凭经验感觉对青少年进行评定,30%的教练员根据运动会比赛成绩评定,12%的教练员根据青少年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评价。教练员评定标准具有多样化特点,但多数教练员评定标准缺乏科学性。因为在教练员本身专业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仅凭感觉或单一某个测试项目开展评定,显然无法对青少年运动技能和水平进行全面反映。

表1 教练对青少年的评定标准

3 结论与建议

3.1 加大基础投入

海北州在青少年高原训练方面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导致青少年无法在标准场地上开展训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训练效果。为改善现有的情况,应由地方政府加强学校高原训练基建项目投入,推动学校完成标准场地建设。除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外,学校还应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完成高原训练地基建设。通过对学校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进行宣传,帮助学校获得一定投资。学校可以采取市场化经营策略,也可以在树立品牌形象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开展青少年运动会,吸引企业为学校高原训练基地建设提供赞助。此外,学校如果短期内无法筹集足够资金,还应加强与地方公共机构的合作,依托地方公共体育资源开展高原训练,使场地不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2 科学选拔人才

从青少年参加的高原训练内容可知,学校开展训练的目的是为地区输送后备体育人才,但目前青少年参与高原训练的动机较为复杂,尽管出于获得成绩和进入大学需要取得了一定比赛成绩,但多数青少年不愿意通过高原训练进入专业运动队伍。为加强人才输出,学校在选拔参加高原训练的青少年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从态度、身体、心理和体能等各方面开展测试工作,保证选拔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从学校长期发展角度来看,人才选拔不应局限于学校内部,而应扩大至周围乡镇学校,为拥有运动天赋且想要成为优秀运动员的青少年提供机会。为满足学校青少年获得较高体育成绩的需求,同时为进一步完成人才选拔,学校还应争取更多参加省市比赛的名额,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获得优异体育成绩的机会,也为学校对外输送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海北州在高原训练开展方面拥有一定的天然优势,应抓住地区特色体育发展机遇,推动各地中小学高原训练基地的建设发展,为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奠定扎实基础。在实践训练活动开展中,还应做到广泛筛选青少年体育运动人才,并通过增强师资力量满足开展有效的高原训练工作,为地区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和输送创造良好条件,推动海北州体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教练员高原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乒乓球俱乐部教练执教能力的研究及建议①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高原往事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