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的物理课堂问题设计

2021-08-26 05:54王钧炎
求知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物理教学

摘 要:“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控制手段。”因此,教师在构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问题的质量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问题设计;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5-0075-02

由于物理学科的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教师一般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训练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使解题操作机械化,以此来降低错误率。可以说,当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向学生灌输应试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新课改预示着当前教学模式的变革。

基于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带出传统的“灌输式”的学习困境。该教学模式以问题的预设、生成、解决为明线,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暗线,通过设计问题、确定任务,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该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效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由 被动转为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

西方学者德加默指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考、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基于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设计的问题既要符合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情,即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去设计问题,即设计出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启发性、适度性、指导性、广泛性等特性。

一、科学性

表面化、简单化的问题频频登上课堂。课堂上,教师不是“全员齐问”,提的问题就是不痛不痒,处处有点但又浅尝辄止。每堂课提问数量很多,回答的学生也很多。然而表面的热闹之下是学生空洞的思维展现。长此以往的齐声回答会导致部分中等层次或者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不经思考、盲目回答,这种缺乏科学性的提问有百害而无一利。事实上,这种表面化、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未经过精心设计,随意发问的。

那么如何才能进行合理的设计使课堂的提问变得合理而具有科学性呢?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提前熟知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二是要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课堂提问最主要是教师知道自己要问什么,即要选择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因此熟悉课本、钻研课程标准是教师提出好问题乃至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同时,教师的提问也要合时宜,让学生爱听。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一性格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物体的浮与沉》一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了解上浮、悬浮的含义。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一块铁和一块木头同时放入水中,会如何?”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可以回答出铁块下沉而木块上浮。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会下意识地回答:“铁块重木块轻,所以铁块会沉而木块会浮在上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个透明水槽,将同等质量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水中,发现铁块依旧沉在水底而木块漂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个现象后,学生会对之前的回答产生疑惑。这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由此进行深入学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求与探索的欲望,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就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二、启发性

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来自基层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学生应该亲自去诉说自己的想法、親自做该做的事情,这些老师都替代不了。”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开发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急于取得结果。同时,要想设计出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依靠自身发现问题、探知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如在《运动的快慢》的教学中,教师问:“在运动会怎么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想象情景回答:“可以看运动员在相同时间内谁跑的路程比较长或者是跑过相同距离后哪个运动员用的时间比较短来判定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在学生充分思考和有序回答之后,教师播放跨栏比赛的实况录像片段,继而询问学生:“在该视频片段中,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快慢?只有一种方法吗?”学生讨论过后,教师进行专业引导,而后学生得出结论: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反之运动得慢;相同路程,比较运动时间,所花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反之运动得慢。有了前面这些问题作铺垫,教师就可以正式带领学生进行本课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一步提问:之前所说的不是花了相同的时间,就是通过了相同的路程, 那如果所花时间和经过的路程都不相同呢?那又该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得快和慢?这个时候,教师不应立刻开展下一步的提问,而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希望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得出比值法的速度定义。

三、适度性

什么是适度?一方面问题要符合课程、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要求课堂提问具有广度、深度和倾斜度,能够面对各个层次的学生。事实上,如果课堂问题过易或过难,将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或者抵触情绪。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符合这个标准呢?《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学生不用跳就摘到—没劲,反复跳摸不到—扫兴,这就告诉我们:课堂提问一方面不可以让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另一方面不可以让学生不动脑子就解答。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四分生,六分熟,跳一跳就摘到,得劲”。循循善诱、难度适度的课堂提问让学生经过一些努力才能实现学习目标,这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幸福感,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以旧知识为铺垫,难易程度适合,贴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指导性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生成性的课。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在提问时要发挥教育智慧,根据变化的情况,灵活地发问。本文以“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为例,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学生通过生活或阅读课本很难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正确的猜想。对此笔者做如下处理。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你比较轻、你爸爸比较重,为了让跷跷板平衡,你应该坐得远一点还是近一点呢?

生:我应该坐得远一点,而爸爸比较重,应该坐得近一点。

师:接下来,我们对这个跷跷板进行分析,分别找出它的五要素,看看力和力臂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动力较大,动力臂较小;阻力较小,阻力臂较大。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想杠杆平衡,是不是满足动力和阻力这样的条件就可以了?

生:不是,需要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满足特定条件。

师:同学们,根据这个案例,猜测一下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生: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从数量上看,等式两边是相等的。那从物理量本身来看有没有问题呢?

生:两个不同物理量不能直接进行加减,单位不一致。

师:那么,要想克服单位的影响,我们可以怎么书写式子呢?

生1:可以考虑乘除。

生2: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猜想的正确性。

……

教师通过跷跷板的案例,循序渐进,分析该杠杆模型的五要素,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了杠杆模型平衡条件和学生实际生活脱轨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猜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求知的兴趣。

五、广泛性

学困生多回答实验有什么现象,中等生多回答现象产生的原因,优等生多回答两个物理量之间有何区别之类的问题。课堂提问要做到学困生吃到,中等生吃饱,优等生吃好。

课堂提问既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师生课堂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合适的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联系的桥梁,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发展水平,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难度。然而很多教师发现,课堂中许多问题被提出后,学生没有“动静”或者部分学生的回答与心理期待相差甚远。这时很多教师会疑惑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甚至会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产生怀疑。其实,教师先要考虑的应该是问题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了解了教师提问的意图。没有好的问题,必然没有好的回答。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不同设计问题的方法,希望以上的問题设计原则可以帮助教师优化问题设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有.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220,222.

[2]赵建萍.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6(2):91-92.

作者简介:王钧炎(1997— ),女,江苏苏州人,二级教师,本科,物理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物理教学
留言板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精设计,巧提问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