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奉化路径探索

2021-08-26 05:12宋明
求知导刊 2021年3期

宋明

摘 要: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也是统揽教育工作的根本工程,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2016年以来,宁波市奉化区紧抓撤市设区战略机遇,围绕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理念先行、意识到位、找准抓手,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文章主要以宁波市奉化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为例,阐述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实现路径。

关键词:区域教育现代化;科学理念;超前意识;有力抓手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3-0004-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宁波市奉化区抓住撤市设区的战略机遇,提出了建设宁波南部品质教育区五年内实现“让奉化学生享受与宁波主城区基本同等教育水平”的目标,不断推进教育同城化,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推动奉化教育高质量实现现代化。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奉化区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认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必须理念先行、意识到位,同时落实到具体行动。

一、用科学的理念指引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要真正落实教育现代化发展,人的理念现代化是前提。理念到,则一到百到;理念通,则一通百通。从学校实际情况来看,从管理者到普通教师,从农村学校到城区学校,在各个学段都不同程度存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甚至故步自封的情况。理念不能扭转,校园建设得再宏伟、设施添置得再先进都是徒有其表、空有皮囊,实现教育现代化只能成为空谈。只有让科学的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才能抓住制约发展的症结,开出解决问题的良方。

(一)践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坚持全面发展,从当前我们学校普遍情况来看,学生作业过多、学习时间过长,出于兴趣的课外阅读进行得较少,合作学习能力欠缺,与全面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拓展,决不能偏执于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坚持内涵发展,要深化各学段教学改革,大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品质,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利用各类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强大合力,努力营造德育为首的浓厚氛围;要重视体育美育的作用,完善体育课程体系,研究推进美育课程改革,大力推动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二)践行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区域教育要实现跨越发展,根本在于办好每一所学校,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教育家型的校长队伍。纵观各大名校历史,它们在办学成绩上长盛不衰,离不开一任或者数任理论上高屋建瓴、思想上锐意进取的校长的辛勤耕耘。客观地说,当前基层校长队伍在管理理念上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转变。要看得高远,积极从行政管理者身份向思想引领者角色转变,广泛吸取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我所用,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指引学校的办学,规范学校班子和广大教师的行为;要沉得下心,坚决杜绝不带头研究、不深入课堂、不用心管理等“懒政”行为,勤于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规范教师教学育人过程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要站得稳脚,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时刻牢记自己不仅是校长更是教师的身份,站在高处发号施令遥控指挥少一些。校长只有俯下身子投入一线潜心研究多一些,成为学校校本研究的领头人、教学业务的顶梁柱,才能让教师真正折服、学校实现良性发展。

(三)践行不破不立的改革理念

改革是工作发展的动力,如果一味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那么教育事业就会失去活力止步不前。要有敢闯敢干的信心,抢抓全国教育大会召开的历史机遇,充分认清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大势,看得准、行动快、做得好,绝不能畏首畏尾,跳不出旧有的条条框框,就会错失发展良机;要有兴利除弊的决心,全力查找工作中的薄弱之处、不合理地方和制约发展的障碍困难,分析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绝不能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拉一拉动一动,催一催挪一挪;要有攻堅克难的雄心,要抱着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把最迫切、最困难、群众和师生最关心的问题摆到面前,有针对性地找准创新工作思路的突破点,推进改革任务落实到位,绝不能敷衍塞责、精神懈怠,只做表面文章。

二、用超前的意识引领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

(一)树立高瞻远瞩的品牌意识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品牌的作用和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软性资源,教育品牌效应不仅能聚集更优质的师生,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更能极大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要跳出闭门办教育的传统格局,站在大教育、大社会的高点,积极打造教育品牌。设计发展规划是前提,找准办教育的定位,学校在制订发展规划时先要明确为什么办学、办怎样的学的问题,充分考虑实施规划能否为学校带来卓有成效的改变,从源头上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办学质量是基础,通过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具创新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才能为区域教育建立深厚品牌基础;办出特色文化是核心,推进教育均衡化绝不是追求千校一面,而是要鼓励学校发掘学校特色历史文化,逐渐形成各自办学特色,最终沉淀为学校深层精神文化,具备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做好品牌宣传是关键,及时提炼总结经验成果,在向师生、家长宣传的同时,不吝对外宣传,让区域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口碑,真正推动品牌效应形成。

(二)树立全员成长的人才意识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先要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必须把人才意识贯穿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抓好关键少数,不断健全名优骨干教师的考核机制,强化其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全面科学评价其学科带头作用发挥的有效性,提升人才管理水平;夯实人才基石,不断提高新聘用教师的准入标准,研究提升新入职教师业务能力的新举措,积极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认真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全面成长的办法措施,切实提升校本培训实效性,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评优竞赛,打通普通教师走向名师优师的关键关;改进培训方式,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薄弱学校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特殊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严格审核培训项目有效性,坚决剔除培训效果不佳、群众反映不良的师训项目和机构。

(三)树立未雨绸缪的稳定意识

面对推进教育改革的复杂局面,必须早一步积极布局,最大限度确保教育系统持续稳定局面,保持师德师风整治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有偿家教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师德师风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有力推进教师作风不正问题解决,切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研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落实责任到人到部门。注重标本兼治,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避免产生新问题。同时,画好校园安全的红线,综合施策,不断创新完善校园“三防”建设,健全安全应急体系和保障体系。

三、用有力抓手推动教育现代化落实

(一)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

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学前教育仍是区域教育事业中最大的短板,面临着公办园比例偏低、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顺等突出问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的需求。对此,一方面要有效增加优质资源供给,推动小区配套园政策落到实处,要特别注重在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的过程中完善学前教育布局,不断提升公办园招生覆盖率,有效缓解“入园难”症状,逐步解决“入好园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进一步提升普惠园覆盖率,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措施,规范其招生和办学行为,提升其教师素质,坚决防止伤害幼儿事件发生,既要保证价格降下来,又要确保质量提上去。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

义务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实现均衡化,但离优质均衡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一要缩差距,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好区域内和区域间对口帮扶活动,引导优质师资向相对不发达学校流动。二要提质量,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不搞削峰填谷的假均衡,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要建机制,严把入学关,巩固“零择校”,落实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强化督导评估,充分发挥督学职能,通过健全方方面面的机制推动义务教育真正实现优质均衡。

(三)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

就高中教育的现状而言,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在办学质量上与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针对这一问题,既要注重起点,严格执行中考招生政策,积极开展初高中学段衔接研究,确保高中生源质量,更要关注过程,紧盯新高考最新动向,下大力气研究如何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高考成绩。同时,要促进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力求形成既有梯次又有竞争的格局,推动普高教育优质特色化发展。

(四)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化

當前,不少地方经济发展正经历转型转折期,这既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又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紧密对接区域经济转型需求,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更好地服务产业振兴,是需要认真谋划的一项大事。必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定位专业结构布局,围绕区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兴起的新形势,逐步淘汰落后专业,积极构建新专业格局,积极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同时主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国内外先进中职学校成功经验,引入优质高职院校合作项目,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及其启动点的选择[J].教育评论,1998(3):3.

[2]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7(3):6.

作者简介:宋 明(1981— ),男,浙江宁波人,本科,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基础教育体制机制及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