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知识典型的抽象化、复杂性特征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缺乏,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无法进行抽象知识的快速理解。因此要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则须加强对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思考机会,助力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实现高效课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怎样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呢?这是众多一线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给出几点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5-0029-0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与规律的间接性、概括性的体现过程。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项关键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开展中学生智力开发、综合素质增强的关键举措[1]。数学为思维的“载体”,可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促使其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要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促使其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一、加强技能训练,培养思维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即思维活动开展的速度,应用在数学学习中可及时明确问题本质,进而采取有效、可行、正确的公式与概念等将运算环节进行简化,可使运算又快又准。强化技能训练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可行手段,因为在学生运算技能逐渐形成的过程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会从详尽思维慢慢转化为压缩省略的思维,如此能确保学生一看到题目,经感知则可快速算出得数[2]。强化技能训练务必要在学生牢固掌握运算性質、法则、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日常教学中坚持每日让学生开展适量口算与应用题训练,依靠听算、视算、速算和口答,借助“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做题时间”的训练模式,对学生基本技能展开训练,促使其思维敏捷性提高,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增强。
二、进行知识体系建构,培养思维深刻性
数学庞大的知识体系,由基础知识加减乘除运算至稍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由简单线形认识至多边形的学习,由面积计算至体积计算……知识点间关联密切,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则不能顺利开展后续学习,要进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更是难上加难[3]。故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建构,使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促使其在知识应用时能及时调配,实现知识学习有效性的提升。思维深刻性即思维深度,属于学生进行事物本质辨识的能力,数学思维深刻性凸显在能够快速明确矛盾的特殊性,洞察数学对象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挖掘其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和找到有价值的因素,从而找到解题策略和方法[4]。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上那些极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辨别比较,使学生厘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透彻掌握数学概念,并通过知识体系建构进行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将学生认知引至深层。而在解题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其中潜藏的关系,使学生能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问题思索和解答,让思维更加谨慎,实现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鼓励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灵活性
部分数学题在解答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思维过程,可采取差异化的解题方法得出最终的结果。这种多思维解题训练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站在不同视角来解决和分析问题,让学生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促使其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由于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这需要人们以发展、变化的思想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主要凸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当思维受阻可第一时间改变调整原定计划,找出新的解决方法,这样解题方法多、思路广更能快速得到结果[5]。故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习题设计时,可有意识地进行开放性练习题设计,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总结,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促使其问题解决能力增强。
比如在讲解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运算时,可先列出教材中的计算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接下来让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推导相关公式,即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之后针对几个公式找到或改编练习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练习题目:已知一辆汽车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前行驶5个小时,这辆汽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学生先根据教材公式计算出路程:45×5=225(千米)。然后改变练习题:汽车在12个小时内共行驶600千米,它的速度是多少?按照前面推导的公式,学生很快能计算出速度:600÷12=50(千米/小时)。同理,还可以继续改变题目,让学生练习使用公式:路程÷速度=时间,以此来保持思维的活跃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
四、精练数学语言表达,培养思维缜密性
数学是严密而抽象的学科,其表达形式的规范非常重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精练教学语言可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解题目结构,有利于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不少学生会解决问题,却无法用语言表述自身的思维过程[6]。而数学语言与思维二者关系紧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也很重要。
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根据所学习的梯形的性质展开思考,学生相互间深入交流、分析和讨论,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困惑,“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梯形的高、底二者之间关系是什么?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梯形之间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如何求解梯形面积?”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满足了课堂需求,还引导整个班级学生朝着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思考。经过这样长久的训练,学生即可大胆、主动参与到“说”的过程中。因数学语言与学生思维二者是相互促进发展的,数学语言提升的同时学生思维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
五、借助具体实践操作,培养思维发散性
小学生受身心发展限制,其主要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差,故而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具象化,而动手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引进操作法,为学生提供大量机会和时间,消除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在操作过程中思维的碰撞与发散又可让学生感受和认识新事物,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使学生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相互间联系的能力得到培养,实现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激發,确保数学思维能力逐渐提高。
如在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材上给出的几何图形有限,教学活动的开展容易被教材内容限制,若单一地为学生进行长方形边、角与面的特征的讲解根本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不能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效果,同时小学生也会因几何图形学习难度高而选择机械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与学生一起动手进行各类几何体的搭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消化和感知几何图形相关知识。这样,不仅使思维的开放性得到展现,同时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
又如在统计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即给学生展示各类装有不同形状的小物品(包括若干数量的小棒、弹珠、积木等),鼓励学生思索:怎样才能知晓同一种形状的物品数量?学生七嘴八舌地交流发言得出一致意见(数一数就知道了)。教师又抛出问题:怎样数才能快速准确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来快速准确获得结果。小组组长明确分工,安排小组成员分别进行物品名称记录、数据统计等。在这一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最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在融洽的课堂氛围里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联系生活实际经验,培养思维生动性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涉及数学知识、包含各种数学问题。故而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挖掘和利用生活现象开展数学活动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在课堂内外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借助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还可让其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解答时,给出了这样一道生活中的常见数学问题,即连发和彗星超市香蕉均在做促销活动,其中连发超市香蕉6元1斤,购买1斤送半斤,而彗星超市的香蕉6元1斤,现在降价成4.5元1斤,小明手中有10元钱,请问他去哪家超市购买香蕉更划算?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更感兴趣,还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借助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知识不仅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还属于思维的工具。知识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区别但又关系密切,二者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共同促进的。注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提出了几点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性开展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笔者在后续教学中将继续大胆探索,不断完善,总结出更多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策略,为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 烈.掌控数学动力,发展数学思维——以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7):69.
[2][3]王书梅.创新教学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浅析小学数学创新教学[J].学周刊,2019(20):117.
[4]于宗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1.
[5]殷小虎.小学中低年段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6):46.
[6]杨 健.放飞思维,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走得更远——谈小学数学教育[J].才智,2019(18):141.
作者简介:陆育燕(1988— ),女,壮族,广西贵港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