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龙 高云鹏 曾俊慧
【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信息获取渠道呈多元化、便捷化的趋势,对教育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本文以高校蛙泳课程为切入点,探索其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应观点和建议,以期为高校蛙泳课程乃至高校体育相关学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校蛙泳课程 混合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一、目的及意义
混合式教学是指将网络在线学习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把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现代的网络学习有机地融合,实现学习目标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当前,在高校蛙泳课程教学当中,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和教学场地的特殊性,传统的蛙泳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更为凸显。如何采取更有效、更便捷的方法提升学习质效,是当前高校蛙泳课程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蛙泳课程教学改革,不但可以打破常规蛙泳课程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是提升当前高等院校蛙泳课程授课质效的关键路径。
二、实施路径
(一)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进行高校蛙泳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要重点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具备驾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能力。首先,建议高校结合专家讲座,定期开展有关教学方法、设备使用、教学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常态化培训,从研修培训方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素养进行提升;其次,建议高校鼓励相关教学比赛的举办,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从调动积极性入手,提升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最后,优化教学考评机制,将有关混合式教学的指标进行细化、量化,结合学生评价,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建立奖励措施,从评价体制方面入手,对教师进行激励。
(二)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线上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如中国大学MOOC、微课、超星学习平台等。以微课为例,其线上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好进行课前知识的预习,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质效。微课还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建立微课资源平台,以菜单链接或定时发送两种方式发布微课,随时随地满足辅助教学的需求。在蛙泳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梳理好相关线上教学资源并发放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将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上进行集中答疑,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效。
(三)自媒体平台的使用
当前,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覆盖面极为广泛,对自媒体平台的合理使用可以使其转化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蛙泳课程教学中自媒体平台的使用主要体现在课前。例如,教师以布置课前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观看自媒体平台中的蛙泳教学视频进行预习,或者通过不同教学视频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多渠道进行师生交互
师生交互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環节,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效的关键部分。师生交互的途径可以多元化、多渠道化,教师合理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师生交互,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巩固其学习成果。例如,课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星”等软件开展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梳理,确保授课时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后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例如,学生可以录制蛙泳练习视频,课后上传到师生互动平台,经学生讨论、教师答疑,改进、提高蛙泳技术,促进学生对蛙泳理论知识的吸收、掌握,进一步完善课后教育阶段。
(五)优化考评机制
高校蛙泳课程考核中,注重蛙泳技能提升的同时,也应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态度等要素的培养和考量,建议在蛙泳课程考核中,适当优化考评机制,丰富形成性考核的构成要素和构成比例。根据在线学习与线下表现,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动态、开放性的考试及其评价体系,结合多种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以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检验[4]。比如,将课后线上讨论活跃度、观看线上资源时长、次数等要素纳入形成性考核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另一方面,将线上教学要素纳入形成性考核中,也会间接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进行高校蛙泳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资源、设备、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质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教学方法入手,旨为高校蛙泳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方法和思路,具体结合混合式教学的蛙泳课堂设计还需进一步完善,以达到提升高校蛙泳课程教学质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曼丽.国外大学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53-160.
[2] 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 杨芬红.微信支持下理实一体化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证研究—《以高级办公自动化》课程为例.中国教育信息化[J].2016(6):50-53.
[4] 蒋国璋.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6(5):138-140.
作者简介:
程龙(1990.11—),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特种水域技能教学与训练
高云鹏(1982.1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陆军特种作战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特种水域技能教学与训练
曾俊慧(1985.05—),男,汉族,福建明溪人,本科,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特种作战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