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设计中红色文化的定位与开发

2021-08-26 21:52何静李存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红色

何静 李存生

摘   要

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增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文化自信和软实力。在学科渗透的课程设计视域下开发红色文化,将优秀红色文化体现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设计中,不断提升和培育中小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与认同感,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课程设计  红色文化  学科渗透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对于继承革命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2035年我们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

但是现有的研究在此方面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对于具体的课程开发、落实和评价探究得不多,也不够深入。本研究旨在学科渗透的课程设计视域下开发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体现到各学科课程设计中,通过学科渗透,不断提升和培育中小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与认同感,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目的。

一、红色文化课程学习目标的定位

课程设计是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主要是指课程计划的制定[2]。在中小学课程设计中开发红色文化,须要明确的是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定位问题,即红色文化是什么、希望红色文化达到什么目的,这也属于课程设计中确定课程目标的环节。

根据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的观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3]

1.国家级课程体现政治站位高度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是为未来国家公民接受基础教育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方面,主要是促进学生基础性发展,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4]。新时代的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面对各种风险诱惑的辨别力和抵抗力也因人而异,因此,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成为课程设计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中小学各科课程设计中渗入红色文化,目的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缓解红色信仰危机。对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使红色文化成为中小学生人生路上的文化指引,启蒙道德情感,明确价值取向,打牢思想基础;对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在他们今后人生发展的更成熟阶段,树立牢固的使命担当意识,使革命颜色永不褪色,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对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从一开始就让祖国的花朵在正确的思想政治道路上成长,树立坚定的红色信仰,成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地方性课程突显特色文化传承

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的实施,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地方性课程是发展性的,为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服务[5]。同时,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旗帜,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养成教育的宝贵资源。

如何更好地在学校教育中普及地方红色历史、渗透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精神是地方课程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中小学各科课程设计中渗入红色文化,目的是要优化道德养成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使中小学生主动接受红色文化,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使各地的中小学生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传承当地红色文化乃至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家乡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各地方课程设计要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培育中小学生对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思想上牢固樹立民族自信心。

3.校本类课程挖掘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具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学校课程是个性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6]。

各地中小学校应努力挖掘学校、当地的红色文化特色,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注重学校内涵式发展,发动学校各科任教师积极开发隐性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参与设计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本校的育人办学理念。除此之外,各中小学校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源,通过和政府、企业、社会建立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基地,辅助开发设计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打开学校大门,拓宽学校办学包容度,打通学校和社会的壁垒,让学生在社会中体验红色文化实体,将头脑中的理论转化吸收,对红色文化产生由外到内、由理论到实践的认同。

二、红色文化课程学习内容的开发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课程基本要素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或安排。这些基本要素一般包括目标、内容、学习活动及评价程序[7]。红色文化的知识体系是十分庞大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实物类和非实物类。在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合适的红色文化作为课程内容后,根据不同类型红色文化的不同特点,在组织课程内容时渗透和培育红色文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

(1)符合学生特点,发展学生兴趣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观点,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形式运算阶段[8]。由于中小学生各方面能力在不断发展着,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要选择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红色文化知识作为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取向、性格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在保持总体目标、主旋律不变的前提下选取多种类素材、注重多元化培养、鼓励创新性解读,尽量照顾到每一类学生,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针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应考虑到他们所接触知识的广度,进而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减少普及性红色文化知识的比重,更多地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兴趣、挖掘知识的深度。针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则应注重红色文化历史知识、基础理论的普及,培养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熟悉度与认同感。

(2)运用新兴技术,体现地方特色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乡土情怀,同时革命之火曾点燃过中国的大片土地,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将家乡的红色文化课程化是毋庸置疑的。立足本地区红色资源优势选择课程内容,结合互联网、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将多学科或者跨学科的红色文化相关课程内容通过网络传播出去,推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走出去,推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走出去,推动当地红色文化教学成果走出去。

互联网、计算机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各学科教师乃至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挑战,网络的复杂性导致红色文化在网络世界中一定程度上被误解、扭曲。种种这些都表明红色文化课程化离不开新兴技术的支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挖掘红色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播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红色文化的传承之忧,给出红色文化课程化的应对之策,帮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然一新。

由当地教育部门牵头、课程专家指导、各学校学科骨干合作开发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引导当地中小学生了解本地光荣的红色历史,激发中小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实物资源,组织开展新颖有趣的实践体验活动,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历史的熟悉度和荣誉感,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培育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使命担当意识。

(3)反映社会要求,彰显时代精神

红色文化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先进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对革命、建设、改革的追求,这种追求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渗入中小学课程设计中,选择课程内容时应着眼于反映社会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渗入中小学课程设计中,选择课程内容时还应考虑彰显时代的独特精神风貌。彰显时代精神并不是说以往的革命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历史等就不提了,彰显时代精神指的是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和国际社会大背景将红色故事讲出新意蕴,将红色精神提到新高度,从红色历史汲取新养分。

2.课程学习内容的开发

(1)细化合作分工,明确责任主体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组织教材专家,在听取科任教师建议的基础上编写红色文化系列主题教材,出台相关政策或实施意见、建议,明确课程的性质、定位,在教材使用、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给出统一要求,适时组织红色文化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另外,各级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优质赛课、教学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教学水平提升。

各中小学校还要明确落实课时安排,教学师资并不只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条件不允许的地区也可由具备红色文化教学能力的其他学科教师担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专职的红色文化师资队伍。学校要明确红色文化课程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者,通过组织成立教研小组等,抓好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课程建设工作。

授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不断开发、完善课程资料,充分利用当地红色实践示范基地以及其他红色资源,有效开展课堂和实践教学。教师还应着重采用启发性教育,深入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和行为训练。

(2)结合文化类型,组织学习内容

红色文化的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实物类和非实物类。实物类带有具体直观的特点,主要是指那些革命遗址、纪念陵园、红色文艺作品、报刊标语以及英雄故事等;非实物类具抽象复杂的特点,主要指红色精神、系统理念、红色风俗等。根据不同类型红色文化的特点,在组织课程内容时渗透和培育红色文化的方式有所不同。

实物类的红色文化主要适用于低龄段的學生,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红色实物、倾听红色故事,播下红色基因的种子;通过组织开展有关红歌、红旗等带有红色元素的认知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培养积极向上、诚实勇敢的优秀品质;通过对红色历史故事进行生动鲜活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革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还可以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重走长征路”“模拟遵义会议”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红色历史,激发对家乡土地的自豪感。

非实物类的红色文化主要适用于高龄段的学生,以时间为主线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时期历史。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走访红色故居等记录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和生活的足迹,引导学生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创造精神、英雄气概和优良作风;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和技术将抽象枯燥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体现,结合平时的节日、纪念日及相关重要事件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珍惜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3)融合学科特点,促进学科渗透

将红色课程内容与相近学科或主题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逻辑系统严密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建设,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学科渗透利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资源为相关学科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利用提供素材;二是红色资源通过各学科研究和教学而实现育人功能[9]。

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和学校,教师还可以采用综合课程或者核心课程的形式,融合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特点进行综合渗透。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和历史教师合作,在课程前半截由历史教师讲解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再自然过渡到语文课程中关于红色文化经典等知识的学习。另外,各学科教师合作研发主题式的学习研讨活动也不失为有效之策,中小学各科教师可以选择某一革命事件、地点进行课堂设计,各科教师分工设置教学目标,根据各自学科特点采用不用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教学。例如,语文学科学习当地的红色文化经典、风俗形成原因,历史学科学习当地红色革命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地理学科学习革命战争时期当地气候、地形对战争形势的影响,政治学科要把握主旋律进行思想引导和情感价值观的培育渗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理论,教师还应注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情感培育和知识传授相结合,抓住培育情感的最佳时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此外,还应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实际和知识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展示式、参与式、情境式、体验式、研究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4)善用教学模式,实现三全育人

课堂教学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还可以使学生吸收红色文化、贯穿学生学习全程、融入学生全方位学习生活,实现三全育人。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使得教师和学生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精神魅力,促进自身思想品行的提高和完善[10]。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思政课教师,各学科教师均可以灵活采取启发、交流互动、潜移默化等教学模式,在红色文化教学中将红色文化知识以学生易于接受的而形式传授,以此提高中小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收度。

三、红色文化课程评价的实施

1.采取多种形式,实施有效评价

完整的课程离不开评价,评价可以促进课程更优化,因此,各地各校可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对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进行考核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该分学段采取不同做法。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实践感知和情感培育,可以开展一些“重走故里”“我与英雄面对面”等实践活动,让家长参与,引导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红色文化实体,加深红色文化情感体验。中学阶段的学生可以采取期末考试与平时检测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课堂趣味提问讨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和实践活动考核等多种考察方式。另外,考核应难易度适中,侧重于通识性知识的掌握和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感悟,不宜拘泥于对知识点细节的考查。具备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考虑将红色文化课程考核纳入学业水平考试。

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应将红色文化课程教学的实施部门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等纳入考评指标;将各地各校红色文化课程的组织实施及成效,计入对各地教育教学成果考核范围;各省市教育厅还应适时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示范点评比”“红色文化课程教学竞赛”“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以检验各地各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效果,激发各校各师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扎实有效开展。

2.遵循改革方案,注重监督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1]方案从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改革目标三个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党委和政府、学校和教师评价、学生和选人用人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从宏观角度提出了组织落实的意见建议。

各地区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应遵循改革方案意见精神,设计出台因地制宜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成才和各学科课程良性发展的指标体系,任何评价体系都应透明具体,因此,还要由独立单位或机构进行监督落实,对缺失体系、阳奉阴违的单位机构、学校组织应给予严厉批评和实质惩罚,以真正实现评价目的。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0-10-29(001).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

[3] 刘润为.红色文化与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11-14(007).

[4][5][6] 杨德军.整合与超越:三级课程整体建设研究的框架、路径与思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8.

[7]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6.

[8] 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7.

[9] 林春.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7):42-46.

[10] 赵珑.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7(19):39-41.

[1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Z].2020-10-1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红色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追忆红色浪漫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