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君 罗旭
人才兴则国运隆。
改革开放时期,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科学人才观,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我们党爱才、识才、用才、聚才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使人才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恢复高考:开创人才培养崭新起点
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极力主张下,中央决定恢复高考。这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久违11年的考场。正如一位亲历者在回忆时所感慨:恢复高考为国家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使她朝着民族复兴的方向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1978年,徐迟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陈景润旋即成为全社会崇拜的偶像,极大地激发了千百万青年对知识的渴望。“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成就未来”成为新的价值导向,“尊重知识、重视教育”成为社会风尚。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发展教育需要健全的法规制度保障。1980年,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规——《学位条例》正式颁布,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1982年,国家把教育方针、地位和作用等内容写入《宪法》,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根本大法中确定下来。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1995年,《教育法》出台,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一部教育基本法律。此外,国家还陆续颁布实施了《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科学的春天: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全面阐述了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著名论断,打破了长期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禁锢,改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开辟了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的一个新天地。
“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大会闭幕时,时年86岁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同志发表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这穿透心灵的疾呼,让无数知识分子产生共鸣,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联名给邓小平写信,提出为了抢占世界高科技的制高点,应尽快制定发展我国高科技的计划。小平同志迅即作出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著名的“863”高科技计划随之诞生。此后,“97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科技发展专项计划相继实施,聚集、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1977年,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197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院院士制度正式建立。多年来,院士专家以及广大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世界和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留學·海归:“留学热”、“回国潮”滚滚而来
1978年末的一天,52名中国年轻学者,身着国家统一配发的服装,拎着统一配发的皮箱,从北京出发,辗转前往美国。那一刻,关闭了十余年的留学之门在“文革”后重新开启。
大门一开,迸发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潮。继美国后,我国陆续与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政府达成交换留学生协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资助、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留学生选派力度。198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精英”留学开始走向大众化;1996年,国家成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改革选拔派出方式,加大对留学的资助力度;2005年,有关部门提出“选拔一流的学生、派到一流的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的“三个一流”选派办法;2007年,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启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2007~2011年每年选派5000名研究生赴国外一流高校深造。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神州大地先是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接着又出现一浪接一浪的“回国潮”。
在中央的关怀下,有关部门妥善安排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林家翘等海外著名华人科学家回国工作和居住,在海内外科技界产生了良好反响,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团队回国创新创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各地各部门积极打造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绿色通道,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基地和服务机构,改善留学回国人员的创业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2004年,公安部颁布实施了中国“绿卡”制度,简化出入境和居留手续。
人才市场: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1993年秋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人才市场在人们的期盼中应运而生。
建立劳动合同,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代理,建立完善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增加户籍管理灵活性,实施居住证制度,创新“户口不迁、关系不转”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一系列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加快了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解决了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拓展了人才开发空间。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
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专章强调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战略,首次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2年,中央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中央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2006年3月,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201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同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201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
一曲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开始响彻华夏大地。
据《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2021年6月20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