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共何以赢得对知识分子的争夺战

2021-08-26 21:24杨红运
华声 2021年7期
关键词:陈毅知识分子

杨红运

从1948年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伴随着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中共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样,如何争取长期生活在都市里的知识分子的支持,对于中共来说也是一件“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的事情。

经过中共不懈的争取,像叶圣陶那样的大知识分子发出了“招待我人如此隆重”的感慨,普通知识分子发出了“这么好的军队和政府,到哪儿去找”的感慨。

1949年中共争取知识分子支持新政权,赢得对知识分子的争夺战的做法有以下四种。

军纪严明和民主宽容的政权形象影响了知识分子

人民解放军军纪严明,攻城时尽量避免使用重型武器,进城后宁愿露宿街头也不住居民家,竭力不让老百姓生活受到影响,这些细节无疑给城市居民(包括知识分子)上了生动的一课。有人表示:“瞬间有被刺了一下的感觉,觉得这军队与以往的军队大不相同。”

不仅如此,中共积极寻求与知识分子集中的民主党派进行平等协商,筹建民主联合政府。早在1948年,中共提出的“五一口号”可谓“一呼而天下应”,民主党派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还认为“现在的中国,还是靠共产党把舵”,因为“新中国在东方喷薄欲出了”。

在理论层面,中共也强调要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在这个社会中,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资本家都有一席之地。

1949年3月,叶圣陶等人北上解放区参观国民党被俘高级军官收容所时,感受到了新政权的“宽大政策之道”,他们见到被俘的王耀武称“在此学习,读书讨论,大有兴味。又谓此间待遇甚优,颇为感激”,被俘的杜聿明“颜色红润,服装整洁,殊不类阶下囚”。

中共领导人礼贤下士,争取知识分子参政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懂得礼贤下士和争取知识分子参政的重要性,他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尊重给知识分子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例如上海解放时,83岁的张元济作为唯一一个见过光绪帝、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等中国重要政治人物的老人,他的心情极为复杂,本不愿参政,还写了五条“难于应召”的理由。

为了争取张元济,陈毅、陈云等亲自上门拜访,张元济才决定参加政协会议。到了北平后,中共领袖毛泽东约他同游天坛,还在祈年殿外等候他,与他握手寒暄,并对他说,这次革命实际上是人民革命。会议结束时,毛泽东还亲自送他到大门外。不仅如此,朱德上门拜访过张,周恩来邀请政协代表聚餐时,将张推为“首座”。张也向毛泽东当面进言,期望中共能下情上达,发展经济,解决民生疾苦。

又如上海解放时,周恩来嘱咐负责上海文教工作的夏衍须亲自拜访梅兰芳、周信芳和袁雪芬等人,不可发通知让他们到机关来谈话。据夏衍回忆,陈毅说过,与知识分子打交道一定要“礼贤下士”,做统战工作,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先要交朋友,谈心,让他们敢讲真心话,不入耳之言也要听,骂娘也不要紧,可怕的是他们有话不讲,放在心里。陈毅的儒雅和真诚使上海文艺界一些人成了“陈毅迷”。

为知识分子解决工作和生活的困难

中国文化强调,只有“处处以他人为重”才能换取对方“交心”,只有照顾对方的“身”才能赢得对方的“心”。很多个案都显示了中共处处以知识分子为重的优秀品质。

例如徐铸成在香港所办的《文汇报》面临经济困境时,拟将一批钢缆在解放区出售,利润将用作《文汇报》的经费。就在钢缆生意谈判陷入僵局时,华北人民政府负责人董必武得知了此事,即吩咐姚依林办理,并关照:“这批电缆,由我们全部收购下来。不要讲价还价,他们要多少,就给多少,他们是为维持香港《文汇报》而筹划经费啊!”徐铸成对此很是感激。

北平解放时,中共接收清华大学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给教职人员发粮食、现钞,给教授们送去了900元人民券和30斤小米,为他们解决了部分生活困难。

1949年春,宋云彬、叶圣陶和徐铸成等一批知识分子北行途中,也受到了解放区政府的隆重招待,他们多次在笔下夸赞沿途的解放区干部对自己的照顾很是“周到”和“亲切”,他们甚至对盛情感到“不安”。

通过地下党组织、师友关系或学缘关系等争取知识分子

支持新政权除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及其对国民党感到失望外,中共的极力争取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留在大陆的重要原因。

曾加入国民党的历史学家刘绪贻就是一例。在刘留美期间,中共通过芝加哥大学一位犹太学生告诉了他许多关于延安的传奇,帮助其了解中共。1947年刘绪贻回国后在武汉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地下党组织安排武汉大学工学院的教师蔡心耜接触劉绪贻,蔡便经常找刘打桥牌,还利用刘的校友来争取他。1948年底,蔡动员刘加入地下党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教师协会”,负责将学校完整保存下来。后来,刘还被委派去争取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并负责调查学校财产、设备状况、组织机构和人员情况。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还通过北京大学教授周一良和周鲠生等人给海外学者写信,动员胡适等人回国。尽管对胡适的争取没有成功,但它显示了中共为了争取知识分子服务于新中国的和平、建设和统一大业的真诚。

由上可见,1949年中共对知识分子的争取可谓亮出了“十八般武艺”,组织与个人,公开和私交,关心知识分子的“身”(工作和生活)与“心”(理解与尊重)等因素的交织,让知识分子感到了新政权的亲切与温暖。

从1948年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多知识分子都有“奔向光明”的感觉,无论是马叙伦所写的“群贤非易聚,庄重达神州”,还是萨镇冰所写的“群英建国共乘时,此日功成举世知”,抑或费孝通的感慨:“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上述都指向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天下归心”,此无疑显示了中共争取知识分子的成效。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0年9月28日

猜你喜欢
陈毅知识分子
阵地鏖战 陈毅安
陈毅颂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知识分子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陈毅论参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