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振钢与原连庄夫妇
他是大名鼎鼎的“小麦之父”,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她被誉为“大白菜之母”,主持培育的大白菜良种填补了河南省大白菜早熟品种空白;而他们的女儿又成为一个从事苹果育种的科研工作者。
婚后两个十年之约,他们从“一比高低”到“比翼齐飞”,一个成长为中国“小麦之父”,一个成长为中国“大白菜之母”,家庭、事业双丰收
今年63岁的茹振钢是河南沁阳人。因在农村出生、成长,他深知粮食的重要性。小时候,他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他最深刻的童年记忆就是饥饿。那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是件奢侈的事。所以他从小便立志将来做个农业科学家,为国家培育农作物良种,让粮食高产,让每个人都有饭吃,不再挨饿。
怀着这个理想,茹振钢一路奋斗,于1978年考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读期间,他与“班花”原连庄相知相爱。1981年大学毕业后,茹振钢被分配到百泉农业专科学校(现河南科技学院),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原连庄被分配到新乡市农科所(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新乡分院),专门研究白菜育种。1984年两人结婚后,由于工作原因分居两地,一个身处新乡,一个身处辉县,很长时间才能见一次面。两地分居不能在一起,在那个没有手机、打长途电话费用又太高的年代,通信全靠书信。为解思念之苦,他们相互写信,以诗言志、互诉衷肠,用浓缩的文字表达浓烈的感情。两地书一写就是15年,上百封书信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我们在生活中是朋友,科研上是对手。在日常相处中,我们不断与对方分享新的科学思维,共同擦出火花。”谈到夫妻俩的相处模式,茹振钢如是说。对痴迷科研的夫妻俩来说,工作是他们爱情的纽带,科学探讨是他们爱情的火花,一个个农作物新品种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为了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夫妻两个定下十年之约:十年内谁先培育出优良品种,谁就赢,输了的要听赢了的,给赢家做事业的后盾。为了这个赌约,夫妻俩在十多年的光阴里一心扑在科研上,比学赶超,最后两个人几乎同时培育出了优良小麦和大白菜良种。
第一个十年之约,夫妻俩打了个平手。
第一局打平后,夫妻俩决定再来个十年之约,看谁的新品种先投入种植,产生的效益最高,市场反响最好。
靠着坚持和不懈努力,2005年,茹振钢成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并以稳产、高产、抗病性好等特性成为“中国第一麦”,为我国小麦增产立下大功。茹振钢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小麦之父”。
与此同时,原连庄培育的大白菜新品种,种遍了我国大江南北,她也成了业内人士交口称赞的“大白菜之母”。如今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百姓吃的每2棵大白菜中就有1棵是原连庄培育的“新乡小包23”。这个新品种不仅口感好、产量高,而且一年四季都可种植,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菜篮子。
就这样,第二个十年之约,夫妻俩又打成了平手。20年光阴,夫妻俩从“一比高低”到“比翼齐飞”,家庭、事业双丰收,成就了爱情最美的模样。
一边是心爱的妻子,一边是钟爱的事业,但国家的事情大于天,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事业。她也把事业放在家庭之前:“别看蔬菜是小作物,但却事关老百姓的菜篮子,为国家守住菜篮子是我们的责任!”
因为平时科研工作比较忙,茹振钢夫妇很少有休闲时间,更别说像普通夫妻那样一起出去旅游了。
2009年初春的一天,茹振钢破天荒地主动向妻子提出要陪她到福建去旅游,原连庄既意外又欣喜,觉得丈夫终于开窍了,懂得浪漫了。
然而,当原连庄安排好手头上的工作,与丈夫踏上旅途直奔武夷山时,却发现丈夫对沿途美景有点心不在焉,只对途经的麦田感兴趣,一路走一路寻找麦田。原来,茹振钢是打着旅游的旗号出来寻找小麦样品的。
福建小麦具有抗赤霉病的优良性状,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户们都不再种植,种子资源更是稀缺,茹振钢想寻找这种珍贵小麦种子资源用于科研,便借用了这次“旅游”的机会。
得知丈夫的用意,原连庄调侃他:“你要找那个小麦品种,但是这里都是石头路,没有麦田,哪来的麦苗?”但调侃归调侃,她还是很认真地帮丈夫寻找,一路都十分留意。终于,夫妻俩在一处石缝里找到一棵小麦苗。茹振钢惊喜万分,小心翼翼地把麦苗挖出来装进一个剪开的矿泉水瓶里,立马对妻子说:“我不走了,我要回家。”
早已习惯了丈夫不按套路出牌的原连庄,虽然有些哭笑不得,但还是随同丈夫踏上了回家的路,提前结束了这次“旅游”。
巧合的是,在返程的车上,原连庄突然发现路边有一片菜地里有畦白菜,当即萌生了考察一下南方白菜的想法,于是立即下了车。
到白菜地里一看,她很是惊喜,因为那畦白菜正是她寻觅已久的抗湿抗热白菜品种。满怀兴奋的原连庄迫不及待地挖了几棵。
就这样,茹振钢手里拎着那株小麦苗,妻子提着几棵大白菜,两人高高兴兴地“满载而归”。
世事无常。作为平凡夫妻,在柴米油盐交响曲中,家庭事业往往很难平衡。2011年,因为工作太劳累,原连庄患上了直肠癌,在上海做手术,命悬一线。而不巧的是,他们唯一的女儿在国外读书,茹振钢作为河南申报国家十二五计划的重大农业项目牵头人,脱不开身去陪护病床上的妻子。他既要到北京参加科技部组织的答辩和项目申报,又要为推广小麦新品种多方奔走,组织多省专家开研讨会。因为牵挂妻子的病情,研讨会上茹振钢发言时有些失态。发现情况不对的领导上前询问,茹振钢才向领导说明原委,说着说着就哭了。一边是心爱的妻子,一边是钟爱的事业,茹振钢真的感觉家庭、事业难以两全。但国家的事情大于天,感觉到肩上担子沉重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事业。那天开完研讨会,他按原計划去了北京,参加科技部项目答辩。答辩结束,他才匆匆赶往上海,手捧鲜花去陪护病床上的妻子。
作为科研人,原连庄对于丈夫的选择从心底理解、支持,因为她本人也是这样的工作狂。痴迷于白菜育种工作的她,直到去上海做手术前,还在田间指导生产。因为对自己的病情心里没底,她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为了不耽误工作的推进,手术前她向助手详细交接了白菜育种的所有工作。做了手术在病床上,她心里仍牵挂着她的白菜育种,化疗期间还让助手把资料图片通过微信发给她。她说:“别看蔬菜是小作物,但事关老百姓的菜篮子。作为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守住菜篮子是我们的责任!”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8年,原连庄又被确诊患了乳腺癌。想着之前对妻子的亏欠,茹振钢对妻子承诺,在她住院治疗期间,一定好好陪她。但最后,因为工作牵绊,他还是食言了。
粗放养娃,“麦爸”“菜妈”培育出“苹果女儿”——同样是农业科学家,女儿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涉及玉米、大豆、苹果等,而且成果丰硕
“小麦+白菜=苹果!”这是几年前茹振钢和原连庄的女儿茹苏珊在华盛顿大学做自我介绍时,对研究生面试官说的话,“我爸是研究小麦的,我妈是研究白菜的,生出一个我,是研究苹果的。”
可以说,除了科研方面的成就之外,女儿茹苏珊也是茹振钢夫妇的骄傲。两个农业科学家,教出一个学霸级出色的女儿。然而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他们并没有像现在很多家长那样天天盯着孩子的学习,或者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们一直采取的是粗放养娃的家教模式。早些年,夫妻俩两地分居,科研工作又忙,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时间很有限。怎么办?那就教女儿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为了让女儿学会自我管理,他们从来不陪女儿写作业。从女儿上小学开始,原连庄就告诉她:“你的作业我只按老师的要求签字,完成得好坏你自己负责,我一个字都不会看,也不会改。”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恰恰成就了女儿,锻炼了她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让她比一般孩子更成熟,學习更努力。功成名就后,茹苏珊回忆往事,很感谢父母对她的培养:“那个时候学习上有问题,我不会依赖父母,而是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让我从小学会了自我管理,锻炼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孩子在农业方面的研究比我们更尖端,主要是计算机高科技育种,研究涉及玉米、大豆、苹果等,面比较广。”说起女儿,茹振钢无比自豪。作为两名农业科学家的女儿,茹苏珊没有让父母失望,主动选择了父母所走的路:大学毕业后,研究生被保送到美国华盛顿大学,拿到全额奖学金;博士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专注农业生物信息方向的研究。近年来,靠着不断努力和钻研,茹苏珊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事业上比翼齐飞,生活上相互帮助;共攀科学高峰,共育栋梁之材。茹振钢夫妇用实干诠释了他们的“田野童话”。2019年5月15日,第26个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茹振钢一家获评“全国最美家庭”。2019年8月,茹振钢培育的高光效小麦新品种获得验证通过。一晃30多年过去了,在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的同时,这对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也从恩爱小夫妻变成了知心老伴。
近几年,夫妻俩在农业科研方面做出的贡献得到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认可。随着名气增加,有出版社向他们约稿,希望他们写一写属于他们的故事,给当代年轻农业科研工作者以激励和启示。应出版社之邀,原连庄的书稿已于2021年春节前完稿,将于今年秋天与读者见面。到那时,人们可以通过原连庄的文字,看到一个更真实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爱情“田野童话”。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