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从管理者和教师对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认知出发,了解管理者和教师对民主理念存在的偏差、学校民主管理实践的方式及途径,分析导致学校管理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学校协商管理”弥补现有民主管理不足的方法。
关键词:协商管理;学校管理;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8-0016-04
引 言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管理者与教师所处的位置、关注的层面及预期达成的目标不同,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期待不尽相同,也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学校民主实践效果不理想,双方切身体会不佳。笔者从自身的实践出发,通过调研访谈分析,清晰地呈现学校民主管理的实质与形式,更深入地探讨学校民主管理之道。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研究需要清晰展现学校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对民主的认知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协商管理用以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實践展开论证。
调研集中于三点:(1)管理者与教师关于“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方面的认知差异;(2)管理者与教师关于“如何实施民主管理、参与决策”方面的认知差异;(3)管理者与教师关于“学校教代会履职情况”方面的观点是否一致。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1.关于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现状的问卷调查
(1)问卷一的设计与实施
问卷一的调研对象为上海市A中学全体教职员工,旨在了解A中学教职员工对参与学校管理的角色认知、学校民主管理的现状、教职员工的利益诉求及对教代会情况的了解等基本信息。
(2)问卷一基本情况统计
A中学教职员工基本构成及问卷参与率情况和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及有效问卷统计信息详见表1和表2。
2.关于中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情况的问卷调查
(1)问卷二的设计与实施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最为重要的途径,问卷二旨在了解国内不同学校教代会的相关信息:学校的教职员工的构成情况、教代会代表的构成情况、近三年的教代会主要议题等。
(2)问卷二基本情况统计
问卷二直接交由各学校工会主席完成,具体调查的相关学校类别情况详见表3。
3.关于学校管理中教师参与问题的访谈
(1)访谈提纲的设计
访谈提纲设计和问卷应保持一致,访谈对象为学校管理者(校长、党支书、工会主席等)。采用访谈形式,一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管理者的学校管理理念、角色定位、民主管理实施现状等方面的信息;二是因为笔者作为学校管理者,与受访者存在共鸣,能从他们的语言表达、肢体行为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感受。
(2)访谈资料汇总
笔者对10位校长、8位党支部书记、4位工会主席,共计22位学校党政工管理者进行了访谈,详见表4。
笔者在访谈中明显感受到,虽然都是管理者,校长、书记、工会主席三种不同的管理者角色,使他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工作定位、角色意识和管理风格。在全国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现实的学校管理就像在湍流中摸着石头过河,每走一步都是试探,每走一步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管理者所承受的压力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二、学校管理问题呈现和简析
通过调研访谈,学校管理中一些隐藏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笔者以“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身份,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进行论证和分析。
(一)管理角色的“应该”和“现实”差异
所有的管理者认可“教职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但调查数据显示,关于问题1,有72%的人认为“教职员工应该与学校管理层共同成为学校的管理者”(见表5),关于问题2,实际工作中,有77%的人认为在学校自己只是个“被管理者”(见表6)。
问题6,A中学教职员工关于“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有发言权”这一观点完全赞同的占80.3%,但其中对这一观点的落实不抱太大期望的占到60.7%(见表7)。
由此可见,管理者基本上认为自己的管理体现了民主性,但教师对学校民主管理存在“应该”和“现实”差异,大多数教师知道要参与学校管理,也知道自己有这个权利,但实践中认定自己的角色是“被管理者”,是被放在与管理者对立的位置上的。
(二)教师有强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愿,但行动上表现软弱无力
1.参与意愿
问题5,55%的人选择“珍惜机会,积极参与”,25%的人选择“和我有关系的,我才参与的”(见表8)。由此可见,大部分教职员工有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无论是否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
2.参与途径
问题4,有69%的教职员工认为是通过授权教代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仅1%认为是直接参与学校管理(见表9)。目前,教职员工认为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教代会”,其在教职员工心目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3.参与结果
问题9,教职员工在工作方面遇到需要商量或申诉的事情(情况),只有22%的人愿意或直接找校长来协商或诉求,35%的人要通过书记、工会、中层、教代会代表来和校长协商,43%的人怕得罪领导、惹来麻烦,自己解决或忍下算了(见表10)。
教师们遇事首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说明他们对参与学校管理、找领导商量工作上的事还存在很大的思想包袱,非常怕得罪领导,怕违背领导意愿。
当涉及自身利益时,教师的做法或有不同。问题10中显示:即便学校决策损害了个人利益,但只要学校确实公平公正按政策办事,对教职员工做出合理解释,62%的人表示能够理解接受。另有21%的人会寻求上级相关部门来解决,11%的人会采取无声抵抗、消极怠工等方式来处理(见表11)。
隨着公民意识的增强、维权渠道的多样化,当学校决策或损害教师个人利益时,有部分教师会有直接的维权行动,也有部分人会因为“顾全大局”选择“讲道理”的方式。因此,就行动表现而言,教师显得畏惧、软弱和无力。
(三)教师对学校管理不满意,将未如愿达成民主意愿的矛头指向了管理者
问题8,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是否满意,33%的人选择满意,67%的人选择不满意(见表12)。
问题7,只有2人选择“几乎每项工作都能广泛地与教职员工沟通,民主听取意见后实施”。52%的人认为,在与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还是力求与大家沟通,力争将实施方案实施到最优,但这显然并未满足教师的需求及学校管理民主化推进的要求。有31%的教师认为只有琐碎小事才会与自己沟通,真正说了算的还是领导,自己只是照做而已(见表13)。
关于问题12,超过50%的人认为学校管理不能充分民主化的责任在于“管理者”的民主意识淡薄、民主作风不强,对“权利”与“权力”认识上与被管理者存在较大分歧,与作为教职员工的被管理者站在了不同的利益阵营中。37%的人认为是制度不成熟、组织结构不理想而造成的学校管理实施不力(见表14)。
管理者如此努力地推行民主管理,可行事作风、方式方法、实施结果上却不能完全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被误解。究竟学校该如何赋予教师“民主”?应在哪些方面赋予?教师的“小事、大事”和管理者的“小事、大事”差异在哪?这些问题,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也在不断反思。
(四)学校教代会议题或能反映教师诉求,但教代会代表不足以代表广大教师
学校推进民主管理过程中,教代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问卷二数据显示,17所学校“近三年的教代会主要议题”排序:绩效工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工作实施方案、学校规章制度等。
管理者将工资及人事制度这些与员工切身相关的内容作为议题,放在教代会上讨论是时势所趋,出发点也是想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取得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结果,可实际上,由于大部分教师不认为教代会代表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对教代会相关组织和决策也不是很满意,各项决议未必推行顺利。
问题13,在A中学完成问卷的61名教师中,有教代会代表25人,履行代表职能的有21人,还有74%的教师认为学校教代会代表不能代表全体教师的利益(见表15)。
为什么教师会认为教代会无法代表全体教师的利益?问卷二数据显示,国内的学校在教职员工构成、教代会代表构成这些方面极具共性(见表16)。
17所学校的“A.中层及以上党政干部”所占教代会代表比例数全部大于所占员工数,其中2所学校所有的“中层及以上党政干部”100%全部是教代会代表;17所学校的“B.一线教师”中高级职称的一线教师所占教代会代表比例数大于所占员工数的有15所,一级职称的一线教师符合此“大于”比例数的有10所学校,二级职称的一线教师符合此“大于”比例数的只有1所学校,其中有5所学校的二级职称的一线教师教代会代表数为“0”;17所学校的“C.二线教辅及职工”所占教代会代表比例数大于所占员工数的只有3所,其中有1所学校的“二线教辅及职工”教代会代表数为“0”。
广大二级职称的一线教师和二线教辅及职工成为代表的屈指可数,部分学校甚至是0,如此代表构成也难怪普通教师不认可教代会决议。
总的来说,教师希望成为学校的共同管理者,也已经不同程度地参与学校管理,但是参与途径单一、参与结果不满意、自身诉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了他们对学校管理及管理者的看法。问卷最后,教师在给学校管理者提出的建议中,要求“公平”“公正”等民主诉求十分强烈,体现了教师内心深处对民主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
三、弥合管理者和教师认知差异
从本质而言,民主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管理方式。学校管理发展至今,其“民主”的实质与形式都已毋庸置疑,可是“制度惯性是改革过程中最难消解的阻力,认知路径更是改革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
管理者特别是校长,急需变换一种思路,采用一种和缓的手段,缩小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认知差异,这样才能不断地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完善。而协商管理恰恰就是适应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一条极具可行性的路径。在政治层面,它让学校中的每位成员都平等地享有最基本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话语权,使学校管理的民主意图得以展现。协商产生的积极后果主要与信息的分配有关,如果信息和推理技巧在协商者之间分配不均,那么协商将促进其分配并深化对不同手段相对优点的认识。协商民主一直是民主实践的重要内容。对话、磋商、讨论、听证、交流、沟通、商议、辩论、争论等协商民主的各种形式,其实都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不可或缺的环节。
尽管协商在教育管理领域还鲜少使用,但其在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实践。就中国的实践而言,不仅在经济、社会、政治、体制及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协商民主的适用性条件,而且还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主导、政府对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地方民主新形式的示范、解决权力运行问题的需求,以及协商民主在实践中具有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等,相信协商民主在中国会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 语
限于篇幅,笔者在A中学协商管理的实践案例无法一一展开。协商管理可以在学校管理中生根发芽,其优越性和必要性会逐渐显现,是学校管理避免陷入机械式领导、管人式领导、官僚式领导的优化途径。对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如果不去认识、理解并努力践行,可能会错失构建具有高度民主性、更自由、更公正、更卓越的学校的契机。
[参考文献]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顾霁昀(1975.3—),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学位,华师大教育博士在读,上海市香山中学校长,中共党员,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