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楠楠
焦作卫生医药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 焦作 450051
在临床中,血常规检测常用来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等指标[1]。以往的血常规检测是采集末梢血,但由于人为、抗凝剂种类等因素会对血液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检验中难免会出现较大的误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床中的应用,静脉血作为血常规检测标本,可以为诊断临床疾病提供更为明确的数据[2-4]。本研究对两种采血方式进行探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2020年2月—2020年10月焦作卫生医药学校附属医院接收的8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34.21±3.54)岁,呼吸系统疾病20例,妇科疾病10例,消化系统疾病4例,泌尿系统疾病3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35.25±3.24)岁,呼吸系统疾病15例,消化系统疾病5例,妇科疾病15例,泌尿系统疾病4例,其他1例。纳入标准: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血液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护理人员采集血液,采血过程中需要坚持规范化操作,在清晨空腹采血,叮嘱患者保持心情平静。使用仪器包括血液全自动分析仪、配套试剂,试剂中主要为清洗剂、溶血素以及稀释剂等。同时还需要使用质控液、真空抗凝管等。对照组实施末梢血采集:清洁手指末梢皮肤,在干燥之后,使用末梢血采血针采集血液。将采集到的血液分装在真空抗凝管中,并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于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配套使用稀释剂和清洗剂。观察组患者则采集其静脉血。在采血过程中,止血带的静脉压迫时间需控制在1 min以内。血液标本需要确保在采集24 h内完成一系列的相关检测,两组患者的检测操作需要由同一位检验师完成。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指标比较。血常规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血小板(PLT)、血色素(H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比容(HCT)、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H)等。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血常规检验指标用(±s)表示,行t检验,多时段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WBC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而MCHC、Hb、PLT、MCV、RBC、HCT指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MCH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n=40,(±s)]
表1 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n=40,(±s)]
分组 MCV(fL) PLT(×109/L) Hb(g/L) MCHC(g/L) WBC(×109/L)RBC(×1012/L) MCH(pg )观察组 91.25±5.21 225.51±33.24 13.88±8.60 314.69±18.33 5.24±1.06 3.84±0.63 26.77±7.53对照组 85.21±5.01 204.35±33.51 9.35±8.06 305.16±17.32 6.42±1.22 3.56±0.31 26.98±7.5 t 2.835 2.431 2.390 4.618 2.522 0.125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静脉血采集后3 h内检测与即刻送检相比,患者的RBC、WBC、MXD、PLT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采集后6h后检测与即刻送检相比,患者的RBC、WBC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XD明显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段静脉血检测情况(±s)
表2 不同时间段静脉血检测情况(±s)
时间段 RBC(1012/L)WBC(109/L) MXD(%) PLT(109/L)即刻 3.61±0.63 6.23±0.72 65.03±4.24 209.27±75.9 1 3h 3.58±0.62 6.28±0.77 64.81±4.22 208.20±75.83 6h 3.58±0.58 6.30±0.81 67.33±4.72 178.15±45.55 t/P3h组间0.245/0.831 0.300/0.765 0.233/0.817 0.063/0.950 t/P6h组间0.222/0.825 0.409/0.684 2.293/0.025 2.223/0.029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诊断多种疾病。但是,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非常关键,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法。所以,血液标本采集和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疗工作的关键[5]。
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非常多,如毛细血管采集、静脉血采集以及动脉血采集等,毛细血管采集、静脉血采集是其中比较常用的方式[6-7]。动脉血采集主要应用在患者血气分析方面,因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化学组成、细胞组成不同,所以在选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采血方式[8-9]。末梢血采集方法是采集患者手指血液,对无名指、左手中指指端内侧消毒后,将采血针刺入指端内侧,并拭去第一滴血后,通过微量吸管进行采血。末梢采血的关键在于指尖位置,因为这一位置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且操作非常方便[10]。但是,因为这个位置血液总量相对较少,靠血液流动补偿,所以在采血过程中需要多次挤压指尖,方便出血,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中,从而降低血液纯度,影响检测结果[11]。静脉采血主要选择体表浅静脉,如手背静脉、肘部静脉等,一般情况下的采血量是2 ml,使用真空抗凝管来保存血液标准进行血常规检测。在采血、保存过程中,需动作轻柔放缓,避免出现溶血[12]。静脉血采集相较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的检验结果中,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明显高,原因在于末梢采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会随着检测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改变,而静脉血的稳定性相对较好,所以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采集的应用价值较高[13-15]。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WBC明显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RBC、MCHC、Hb、MCV、HCT、PLT等指标进行对比,同样是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采集方式的MCH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的检测结果对比,静脉血采集后3 h内检测与即刻送检相比,患者的RBC、WBC、MXD、PLT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采集后6 h后检测与即刻送检相比,患者的RBC、WBC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XD明显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采集的检验效果要比末梢血采集的效果好,且数值的精准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