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联合麻芎疏痛方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

2021-08-26 03:43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偏头痛头痛针刺

屈 晶

(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汝州 467599)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性疾病,以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样疼痛为主要特征,每次发病时间持续4 h至3 d,且伴睡眠障碍、记忆减退、浑身乏力、神经性恶心呕吐等症状[1]。据统计,本病初次发病可出现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并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中国偏头痛患病率达9.3%,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3倍[2]。部分偏头痛患者出现症状时由于缺乏识别判断,而延误病情发展为脑卒中、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致肢体偏瘫、死亡等不可逆性伤害。目前,临床多选用西药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产生药物依赖性,促使病情复杂化。因此,本研究观察中医针刺联合麻芎疏痛方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结果,观察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及VAS的水平变化情况,为进一步了解麻芎疏痛方联合头针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0例,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0~63岁,平均年龄(45.2±5.8)岁;治疗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43.2±6.2)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3]提出的诊断标准:①满足b~d项条件,且发病以来至少有5次症状出现;②未经相关治疗或治疗无效,症状可持续4 h至3 d;③有单、双侧,中、重度疼痛或正常活动后可加重疼痛程度;④发病时伴有恶心,惧怕光、声等外来影响;⑤出现过先兆疼痛,且发作不应少于2次,并须排除继发疼痛的可能性。

(2)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3]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处于发作期;④本次研究的目的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主动配合。

(3)排除标准。①排除不符合诊断指标及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因脑部实质性伤害、神经损伤引起的头痛;③有精神障碍难以自我控制的患者,孕产及哺乳期女性;④含有脏器功能损伤;⑤因药物治疗引起头痛;⑥不能接受针刺治疗者;⑦不配合治疗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基本治疗,选用0.9%氯化钠250 mL、葛根素注射液5 mL及0.9%氯化钠250 mL、丹红注射液15 mL,加快血液循环,调节脑部血供,缓解症状。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中药复方麻芎疏痛方(组成:川芎、天麻、白芷各10 g,葛根20 g、柴胡9 g、细辛3 g、甘草5 g)治疗,每日水煎1剂,早晚各温服200 mL。根据患者症状对症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采用头针治疗。头部选穴:选取头部感觉区下2/3(双侧)。针刺手法:患者坐于术者前方,选用0.25 mm×40 mm华佗牌无菌针具,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为减少患者疼痛感用飞针进针法针刺,拇、食指持距针尖2 cm处,在距离进针点5~10 cm处做进针准备,手腕背屈后突然向指腹侧弯曲发力,使针尖刺破皮下,沿头针刺激区方向,将针体推进至帽状腱膜下,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40 min,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球快速按压防止血液渗出,1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

1.4 疗效观察

1.4.1 观察指标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积分:检测方法:将头痛强度分为10个等级在纸上划线,越接近0则疼痛越小,越接近10则疼痛越明显。患者通过自身对头痛情况的感觉评估,在VAS积分表上标记出对应的刻度。根据治疗前后的刻度变化情况,观察治疗改善效果。

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本次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Hcy,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Hcy<15 μmmol/L为正常范围,经过抗凝、离心、血清提取并冷冻存储,检测前后数值变化情况。

1.4.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标准,治疗后有效率=(治疗后症状得分-治疗前症状得分)/治疗前症状得分。①痊愈:无症状且有效率≥0.9;②显效:症状明显改善,0.9>有效率≥0.7;③有效:症状有好转但显效不明显,0.7>有效率≥0.3;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变化甚微,有效率<0.3。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经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VA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较治疗前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Hcy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cy水平比较

3 总结与讨论

目前,偏头痛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据目前研究结果看,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更倾向于血管活性物质、炎症因子、皮层扩布性抑制学说。有研究发现,Hcy升高可促进核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化,增加炎症因子IL-6、TNF-a生成,炎症反应CRP生成量增多,从而引发头痛[4]。此外,Hcy升高可产生过氧化氢、超氧负离子,损伤内皮细胞的化学成分,减少内皮细胞源对NO的利用度,NO升高并对其介导的血管松弛度降低,最终引发疼痛[5]。研究[6]发现,血管活性的异常变化可引起脑血管的异常反应从而造成头痛。研究[7]认为,麻芎舒痛方治疗偏头痛安全性、有效性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黄帝内经》云:“所犯大寒……脑逆故令头痛”,初次出现头痛病名。后代医家将头痛进一步细化为“偏头风”,《丹溪心法·头风》则提出了“偏头风”一名:“偏头风,在左而属风者。”张仲景从六经论治本病,如“太阳头痛位之巅顶颈项”“少阳头痛颞侧为重”等。元代朱震亨将头痛病机归为痰邪入络脑逆则痛,热而厥逆亦痛。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头痛》中提出瘀血导致头痛。根据历代医家总结看,偏头痛病因病机复杂,现代医家多从风、火、痰、虚、瘀等方面论治本病。但以补虚泻实、祛风化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则。中药制剂麻芎疏痛方基于大川芎丸灵活加减配合成方,以达到祛风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效。以经络辨证为指导,运用麻芎舒痛方治疗本病,减轻炎症反应效果显著[8]。方中天麻归肝经,长于平肝阳,为头痛之要药。研究表明,天麻可通过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功能,抑制血管活性物质及致痛物质产生,通过收缩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及降低脑血管阻力等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川芎辛温香燥上入巅顶,入血分,如将军引气直行,活血效用广,易解头痛。研究[9]表明,川芎具有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氧化损伤、抗炎镇痛、抗痉挛、扩张血管和抗高血压等作用。川芎、天麻是常用药对,天麻可延长川芎中阿魏酸、川芎嗪在体内的作用时间[10]。白芷、细辛合用,可散利风之邪气,辛香行散止痛。白芷善治阳明头痛,白芷的主要成分为香豆素与挥发油两大类,研究[11]显示,两种成分合用具有协同抗炎镇痛的作用。葛根可滋生津液、濡养筋脉,缓解筋肉僵硬紧驰,常用于治疗项背强痛。其药理作用为增大血管直径,使血液流量加大,血供更丰富。柴胡疏肝解郁,又解少阳头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热、抗炎、增强免疫力、保肝利胆等作用,且在酸性环境下,柴胡中所含的皂苷遇水,可合成糖合苷,此类物质可增强疏肝止痛的作用。酸甘可化阴养阴,止急疼痛,如同甘草配伍白芍。以上诸药配伍,起到了化瘀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效。

头针是一种现代针灸技术,是将传统针法与现代解剖学结合的成果,所选穴位代表了大脑皮层分布区域。头针已被证明是治疗急性及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技术[12]。头皮针刺通常仅选用一两个区域就可产生显著效果,有时仅需几秒至一分钟便可起效。头针所选区域对应着负责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与小脑皮质区域,包括运动、感觉、视觉、言语、听力及平衡等多种功能。这些区域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头皮表面通道功能的特定区域。头皮体位系统类似于微型发射-接收器,与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直接接触,通过刺激这些反射区域,针刺可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小脑、丘脑-皮质回路、丘脑、下丘脑及松果体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头皮的独特区域分布通过神经生理方式与人体内部相互沟通,形成了理想外部刺激场所。头针通过针刺头皮区域治疗和预防疾病,它采用特殊操作,以调节大脑及身体的功能活动,增强身体器官与组织的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头针联合麻芎疏痛方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偏头痛临床症状减轻,血浆Hcy水平趋于正常,VAS改善明显,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偏头痛头痛针刺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偏头痛吃紫菜干
会变身的烦恼
动漫美文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