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冰,许雪华,王飞红,李帼媚,李小玉
广东佛山市中医院,广东528000
脑卒中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每年发病率约150/10 万,且呈上升趋势[1]。常易伴发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吞咽障碍等,其中吞咽障碍发生率为30%~50%[2]。吞咽障碍常易导致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心理障碍等并发症[3],不仅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和病情恢复,甚至增加病死率和复发率[4]。可见积极改善吞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是一种常用的床边吞咽功能评价工具,能全面评估各种食物性状的评估情况[5]。本研究旨在观察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在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进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5月—2020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5(58.42±7.85)岁,洼田饮水试验分级[6]:3级15例,4级15例,5级1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9~74(59.73±7.74)岁,洼田饮水试验分级:3级13例,4级14例,5级13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指南》[7]中脑卒中诊断标准;②年龄18~75岁;③吞咽障碍,且洼田饮水试验分级3级及以上;④意识清楚,病情稳定,无认知功能障碍;⑤病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洼田饮水试验分级3级以下;③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者;④颅脑肿瘤、颅脑结核、颅脑损伤等引起的吞咽障碍;⑤咽部有咽部手术史;⑥合并严重内科疾病。
1.2.1 对照组
①予以常规治疗和护理: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8]遵医嘱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心电监测、营养支持、改善脑血循环、调脂稳斑、神经保护抗血小板等对症支持治疗。②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康复护理等。连续干预4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病人吞咽功能制定分级进食管理方案,1次/周,连续干预4周。
1.2.2.1 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9]
分为间接吞咽试验和直接吞咽试验。间接吞咽试验时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进行,主要包含保持15 min注意力、咳嗽或清嗓2次、咽口水,咽口水过程不流涎,声音正常,无嘶哑、过水声、含糊不清等。完成1步计1分,达5分进行直接吞咽试验,低于5分,行内镜检查。直接吞咽试验是利用水、面包调制成糊状、液体、固态3种不同性状的食物,首先,糊状食物评估,予1/3~1/2勺糊状食物,观察吞咽、咳嗽、流口水、声音改变情况,连续评估3~5次,每次均为5分再进行液体食物评估,否则停止试验。其次,液体食物评估,依次予以3 mL、5 mL、10 mL、50 mL,评估标准参照糊状食物评估。最后,固态食物评估,以面包为主,限时10 s,重复5次,评估标准参照糊状食物评估。间接吞咽试验以及直接吞咽试验总分20分,有一步少于5分则终止试验,分为4个等级:无吞咽障碍、轻度吞咽障碍、中度吞咽障碍、重度吞咽障,对应分值分别为20分、15~19分、10~14分、0~9分。
1.2.2.2 分级进食管理
无吞咽障碍,采用经口进食;轻度吞咽障碍,采用经口进食,食用质软或半流质食物,如粥、烂面条等,缓慢饮水;中度吞咽障碍,以糊状食物为主,如米糊、米汤等,禁止饮水等液体食物;重度吞咽障,禁止经口饮食,采用鼻饲管或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此外,指导病人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将棉签蘸取冰盐水刺激软腭、颊、咽部,指导吞咽动作;将食物放在健侧,指导病人利用舌头运动带动食物,指导咀嚼、吸吮等动作,每次20 min,每天3次。
1.3.1 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
参考《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10]分级进行疗效评估,评估两组病人干预4周后吞咽功能恢复情况。Ⅰ级为无法正常饮水饮食;Ⅱ级为饮水时出现呛咳,每次饮水量约6 mL,进食缓慢;Ⅲ级为饮水出现呛咳,进食无呛咳;Ⅳ级恢复正常饮水饮食。治愈:干预后吞咽功能为Ⅳ级;显效:吞咽功能改善,吞咽功能分级提高1级或2级;无效:吞咽功能无明显改善。
1.3.2 心理健康评估
参考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分值0~56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11]。
1.3.3 并发症发生率
记录两组吸入性肺炎、误吸、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发生率。
表1 两组病人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比较
表2 两组病人HAMA评分比较单位:分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②P<0.05。
干预后观察组吸入性肺炎、误吸、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吞咽障碍是由于吞咽中枢受损伤后,引起咽部至食管的反射运动紊乱,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同时是引起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2]。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推进,脑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5%[1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37%~78%,吞咽障碍常易并发吸入性肺炎、误吸、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其中误吸发生率为29%~80%[14],误吸常易增加肺炎风险。脑卒中病人是营养不良高危群体,发生率为6.1%~62.0%[15],其常易并发各种感染、卒中复发、病死,增加不良结局发生率[4]。所以,早期积极的筛查、干预、治疗吞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进食管理方案,对于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吞咽障碍逐渐受到临床医生重视,已纳入脑卒中指南范围,目前对于其评估手段,公认的金标准为视频荧光造影和纤维鼻咽镜检查,但是各地医疗水平受限,无法进行大力推广。临床吞咽功能评估使用简单、便捷,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床旁评估工具种类繁多,包含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量表、洼田饮水试验、多伦多床旁吞咽筛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等多种筛查工具。其中洼田饮水试验应用报道较为广泛,但该方法仅以临床征象为根据,筛查时会漏诊隐性误吸[16]。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表能够全面评估病人对各种性状食物的吞咽情况,包括液体、半固体、固体性状食物,通过评估吞咽功能进行饮食指导,同时能及时筛查出吞咽障碍,及早干预,降低肺炎、误吸、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更高。与其他床旁评估工具不同,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表评估过程从半固体食物开始,而不是从水开始,降低误吸风险,安全性更高。与此同时,相比其他床旁评估工具其特异性、信效度更高,尤其对隐匿性误吸敏感性更高[17]。宗丽春等[18]发现,相较于经典的洼田氏饮水试验,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表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筛查率更高,反应性更好。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全面评估病人吞吐过程和进食能力,目前对于其临床应用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进食管理中应用,为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估吞咽障碍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此外,脑卒中后病人常伴有负性情绪障碍,临床关注不足,本研究通过改善吞咽功能并观察其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
由表1可见,观察组治愈1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吞咽困难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进行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根据吞咽功能制定个性化的进食管理方案,同时指导吞咽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吞咽功能。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能提高肌肉的协调性,提高舌咽运功功能,同时利于感知的正常化,促进恢复口咽部功能恢复[19]。吞咽功能改善后,进食过程中口腔运动协调有序,能保证进食安全性及有效性,极大避免并发症发生。由表3可见,干预后,观察组吸入性肺炎、误吸、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基于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制定个性化进食管理方案,有利于提高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脑卒中后病人常因遭受肢体功能障碍、社会角色转换等因素,心理上难以接受,尤其是吞咽障碍病人,无法正常进食,需通过他人帮助,心理落差巨大,易导致焦虑、抑郁、易怒等负面情绪。负性情绪影响病人认知功能恢复,无法配合治疗,影响康复进程。通过改善吞咽功能,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树立病人信心。同时改善负性情绪,使病人更加积极主动投入训练中,利于整体康复进程,形成良性循环[20]。表2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病人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改善吞咽功能对脑卒中病人负性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尤其基于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的护理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对负性情绪改善更明显。
基于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为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制定分级进食管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