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稻成为世界性遗产

2021-08-26 20:06田亮
环球人物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杂种优势袁先生钟南山

田亮

袁隆平在实验室观察杂交稻苗。

袁隆平去世后,《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界带头人。他们对袁隆平的评价出乎我们的意料——“袁隆平先生是战略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

“他告诉我们,起初他是准备做杂交小麦、红薯的,但他觉得水稻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这是最大的科学,就一心扑在了上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说。

“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走向两系法,并最终实现一系法的战略设想。几十年了,大家一直在这个框架下努力攻关。”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克剑说。

各国媒体也纷纷发文悼念,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新技术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且也被其他国家积极采用,“袁隆平的遗产确实是世界性的”。

“本希望他再过几天就能看到我获奖”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即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更高产,这一特性早在1926年就被美国人T·W·琼斯发现,但这种杂种优势长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为水稻作为自花传粉的植物,同一植株上的雄蕊和雌蕊如果都发育完好,它们之间就会发生自交。若想杂交,非得除去母本植株上的雄蕊不可。要靠普通方法人工去除雄蕊来大量生产杂交种子是极其困难的,而且杂种优势只在杂种第一代表现明显,种植过程中必须每年配制第一代杂种才能利用这种优势,这就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突破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关键,在于培育雄性不育系。1961年,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籽粒饱满的杂交水稻。他心想,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也就会有天然的雄性不育株,于是开始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稻株。1970年的一天,他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的一片池塘边发现了一株“野败”(野生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开始将之用于杂交试验。1973年,袁隆平收获了“野败”的后代,几万株稻子全部雄性不育。

“袁先生最大的贡献是把杂交水稻从理论可行变成了实际生产。如果没有他从0到1的突破,就没有从1到100的进步。”王克剑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个过程需要攻克很多困难,但他相信科学,从开始就坚信这个方向是对的,为此持续攻关,最终实现了通过三系配套的方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构想,并成功发现和培育了雄性不育株,三系法得以成功实践。难能可贵的是,袁先生还把三系法的成果无偿分享给国内外的同行。如果没有袁先生的话,杂交水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成功。要知道,很多品种有杂种优势,像小麦、大豆等,但至今没办法很好地利用。”

“三系”是指杂交水稻的三个株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三系配套就是要让不育系的“水稻寡妇”分别跟恢复系和保持系的“丈夫”结合,生下具有不同性质的后代,让杂种优势一代代传下去。“三个株系要同时选育,育种很困难,有时遇到恶劣天气,可能一年的工夫就白费了,所以需要多年心血才能选育成功。而两系法就是可以少选育一个株系,即不育系和保持系合并为一个株系。一系法通俗而言就是可以留种,不需要再去每年制种了,一次制种就可以一直使用,制种成本也大幅下降,能实现杂种优势的最大化利用。”王克剑说。

1973年,袁隆平宣布三系配套成功。1989年,首次两系法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生于1983年的王克剑选择研究方向时,一系法攻关多年未能取得突破。“一系法研究当时是冷门方向,但袁先生还是鼓励大家从事这方面的探索,我也是受袁先生的影响,觉得虽然困难很大,但值得去探索。”王克剑说。

2018年12月18日,第三届国际海水稻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袁隆平出席并致辞。

2019年1月,袁隆平與王克剑在海南交谈。

2019年1月,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令杂交稻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项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我们第一次得到杂交水稻的克隆种子,证明了袁先生早年提出的从三系法到一系法构想的可行性。”王克剑说。

袁隆平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致电祝贺,还说希望能马上见面了解相关情况。王克剑到海南后,袁隆平就把王克剑拉到身边坐下。“令我很惊讶的是,他虽然90岁了,仍然虚心学习,让助手提前把我们的文章详细给他讲了一遍,问了我很多非常专业的问题。他也给我讲了讲他当年的研究情况,面临怎样的困难。问我现在有什么困难、将来准备怎么做,等等。他很开心,因为这也证明了他当年的战略设想是对的。晚上,他把我们留下来吃饭,继续了解一系法研究计划。我能感受到他对水稻事业的一片深情。”

兴奋之余,袁隆平告诉王克剑,自己要推荐他参评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20年,王克剑获奖了。由于疫情,颁奖仪式推迟到今年5月底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进行。“本希望再过几天他就能看到我获奖的,袁老走得太突然了。”

王克剑坦言,他们团队的科研成果目前还不完美,结实率(一株水稻上的种子数量)有所下降。“袁先生的愿望还没有完全实现,我们还要继续奋斗。”

“袁先生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不二人选”

袁隆平最早是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中提出的三系配套方法,该文1966年发表于第17卷第4期的《科学通报》上。50年过后,201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科学通报》主编高福提议,在《科学通报》上编辑出版杂交水稻专辑,纪念这一重大科学事件。

“当时,我们倡导让中国的科学期刊和中国的科学一起腾飞。这就需要我们中国的科学期刊产出更多像《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样有学术地位的文章。”高福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为了出版专辑,2016年4月,高福带队到长沙拜访了袁隆平。当时,袁隆平刚做过眼科手术,戴着墨镜,一见面就打趣道:“看我像不像黑老大?”又打趣高福:“哎呀,你长得很帅!”

“老先生挺兴奋,回忆起当年发表论文的细节。他的记忆力太让人感动了,什么都记得。他说当时还挣了40块钱稿费,也回忆了跟编辑的沟通过程,最初写的是长篇文章,最后压缩成一篇小文章,但是把主要的想法都写进去了。”高福说。

左图:刊载《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科学通报》封面。中图:袁隆平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手稿。右图:英文版《科学通报》中刊载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那次见面,高福给袁隆平带了一本书。2013年,高福组织翻译了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彼得·杜赫提著的《通往诺贝尔奖之路》,并请作者给中文版写了自序。“我什么也没跟他强调,就说请他写个序,没想到他提到了袁隆平。”原著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写道:“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中国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一个获奖团队。其实,如果有农业诺贝尔奖的话,恐怕袁隆平先生早就得了。他的杂交水稻工作是超一流的。我认为,袁先生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不二人选。”高福把一本带有彼得·杜赫提签名的书送给了袁隆平,也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逐字念了这段话。

2014年,袁隆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因为他解决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在高福看来,袁隆平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最好践行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节点上,号召大家选择课题要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这是战略布局。但有些人把这句话错误理解为是一种战术上的具体方案,以为可以不发论文了,农业科学家卷起裤腿到田里干活去就可以了,这是片面的、错误的。一篇优秀的科技论文既可以是人类认知突破的‘顶天之作,从而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引领科学潮流,又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的‘立地成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既引领了国际科学前沿研究,又福泽了全人类,所以它是写入教科书的传世巨作。”高福说。

袁隆平在高福心目中一直是偶像人物。“这么多年,我们把他放到‘神坛里了。但我通过多次接触发现,他本人追求做一个普通人,为普通人做普通的事。而这些普通的事做出来就是世界顶级的科学,是中国社会顶级的需求,是人民生命健康顶级的需要。”

高福想过,如果能像袁隆平一样做到“4个D”,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Diligence,要勤勉、努力;Dedication,要用心、投入;Devotion,要有奉献精神;Determination,要有决心、信心。这4个D在他身上彻底地体现出来。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信念,用心、努力、奉献,直到牺牲在战场上。”

“人性的光辉使袁隆平得以在艰难中开展工作”

另一位公众知名度很高的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饶毅,在2016年写了一篇科普文章,讲述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的重要意义。文中写道,这篇论文发表于“文革”前夕。袁隆平在“文革”中能顺利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就是这篇论文救了他。

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九局的熊衍衡读到袁隆平的论文后,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石英认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在国内外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若能研究成功,将产生重大影响,立即报告给国家科委党委书记聂荣臻。聂荣臻元帅在领导“两弹一星”等国家大力支持的、很多大科学家参与的大项目之余,拍板支持了形单影只的袁隆平和当时看来距成功遥遥无期的杂交水稻研究。1966年5月,国家科委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函,要他们支持袁隆平的工作。

袁隆平还得到时任湖南省革委会主要负责人华国锋的支持。1970年6月,湖南省革委会召开湖南省第二届农业科学技术大会。“华国锋同志还破例把我请到主席台上,在他身边就座,并让我发言。会上,他还给我们研究小组颁发了奖状。这真是雪中送炭,使得孤独前行的我们,在一片阴霾中感到了巨大的力量。”袁隆平生前回忆道。

“袁隆平从前人的科学积累中得知杂交优势,1964年开始寻找雄性不育系,和团队通过多年研究,于1974年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很快得到推广。这时距他开始科研已经18年、找杂交水稻逾10年。”饶毅写道:“人性的光辉使袁隆平的重要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开展。”

“真正的、最值得我敬佩的学者”

袁隆平去世后,同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钟南山院士缅怀道:“隆平大哥,我的挚友!天堂里好好休息。你已经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有空就指导一下学生继续‘三系攻关。你是一个真正的、最值得我敬佩的学者!”

有网友留言道:“泪目!袁爷爷管我们吃饱饭,钟爷爷管我们健康,‘医食无忧组合再难同框了。”这源自10年前两人同台的一段视频。2011年12月10日下午,在广州舉办的“2011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现场,坐镇主场的钟南山为获奖的袁隆平颁奖。钟南山对观众介绍身边的袁隆平说:“我叫他隆平大哥。为什么呢?他只比我大几岁,他的身体特别好。我今天早上还特别检查了一下。”接着,钟南山又对袁隆平说:“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以后不要再抽烟了,好不好?”袁隆平大笑,台下观众也笑成一团。

2010年两人在海南见面时,钟南山就劝过袁隆平戒烟。袁隆平说:“我这是小循环,没吸进肺里,把烟吸进嘴过把瘾就吐了。”钟南山则劝道:“在房门口烧一把烟,总会有些飘进屋来。”可是自1949年就开始吸烟的袁隆平烟瘾太大,还跟钟南山振振有词讲吸烟的十大好处。2011年12月颁奖当天上午,钟南山给他检查身体,又劝他戒烟,可当天中午一回到酒店房间,袁隆平就点上了一根。下午颁奖前几分钟,钟南山专门问工作人员,袁隆平有没有听话,工作人员把中午的事告诉了钟南山。就这样,领奖台上,钟南山再次当众劝戒。第二年,2012年11月15日,袁隆平宣布正式戒掉了63年的烟瘾。

2011年袁隆平和钟南山在广州同台的画面。(视频截图)

两人都是国之栋梁,同在上世纪30年代出生。1971年,就在袁隆平发现“野败”第二年,钟南山被调到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当上了一名医生,开始了他的临床和科研之路。两人又都是运动健将——钟南山曾在1959年夺得首届全运会400米栏冠军,袁隆平年轻时多次在游泳比赛中夺冠,许多人觉得两人长命百岁不成问题。如今,“隆平大哥”已去,钟南山仍以85岁高龄继续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论文,他深情的缅怀着实令人泪目。

从“30后”钟南山,到“60后”高福、饶毅,再到“80后”王克剑,以及无数“90后”“00后”学子,他们经历不同,却都被袁隆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将终生献身科研的精神所触动。隆平已逝,隆平不朽。

猜你喜欢
杂种优势袁先生钟南山
最美的等待
钟南山:做诚实的孩子
钟南山
钟南山之歌
袁先生有点小矛盾
借车给别人出了事故,该不该赔偿?
袁行霈:祭厚味于淡泊
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的历史与问题
“夹心层”的理财生活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袁隆平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