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是创造敢结婚生育和想结婚生育最宽松环境的重要前提。
5月底,焦点中的焦点新闻聚焦在最高决策层会议透露出的三孩生育政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几乎都在最显著位置予以报道。各路专家与评论人士迅速做出反应,瞬间对于放开三孩生育政策的观点犹如暴雨般倾泻下来。
关键时期的重大决策
放开三孩生育政策绝对是中国经济发展到关键时期的重大决策,也是关键时期审时度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中国在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应对新出现的突出矛盾、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突出矛盾的重大举措。低出生率,低生育率,人口快速老龄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在这个发展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
制约生育的因素有哪些
人口红利消失是第一大特征。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影响已经凸显出来。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劳动力价格上涨已经使得外资外企搬离中国,去往东南亚等国。劳动力价格上涨也使得本土企业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个别企业被压垮,餐馆等招聘服务员已经很难。
老龄化问题凸显,老有所养的人口下降制约因素越来越大。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64亿老年人,相较上一次人口普查占比上升了5.44%。除了养老金缺口问题,子女负担重问题已经传导到不敢生育上。大家最想知道当事人即生育年龄段的年轻人是何想法。反应灵敏及时的电视台、视频栏目等第一时间不设置任何前提、随机性街头采访年轻人如何看待三孩生育政策。出乎预料的是生育期的当事年轻人并没有媒体反应那么强烈,而是轻描淡写、无所谓、满不在乎,甚至不知道不关心不结婚不生育不买房不消费(躺平主义)。一句话:不仅不积极,而且很消极,不生还是不生,无关让不让生和政策允许生育多少。原因何在?从年轻人的回答看,城市生存工作压力大于生育放开的三孩政策。城市巨大的压力使得年轻人不敢生孩子,不敢结婚。一个分析有一定道理:如果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话,生育三个孩子后,需要负担双方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负担三个孩子的养育问题,总共老少七口人让一对夫妇负担,确实太重了。
年轻人综合压力大也是制约生育的大问题。除养老养小负担重外,城市高房价成为年轻人不敢生育的压力之一,连一个安居地都没有,何谈结婚生育呢?加之医疗、入托入园、上学等压力,使得年轻人对结婚生育望而却步。
如果不在生育政策上进行大的改革,中国经济持续性增长制约因素很快就会出现。这个时候放开三孩生育政策虽然有点亡羊补牢的味道,但仍然犹未迟也。
切实减轻年轻人压力负担
放开三孩生育政策非常好,更重要的是要从养老、住房、入学入托、医疗保险等方面切实减轻年轻人压力负担,这才是结婚生育意愿提高的根本。
这次最高层决策机构做出了纲领性要求,非常及时与全面,必须紧锣密鼓抓好落实工作,出台具体细则。这才是关系中国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来不得半点懈怠和马虎!
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笔者认为,特别是城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人口老龄化导向为目标,更多照顾老年人吃穿住行用的便利性、安全性、健康环保性等。比如,路边、公园、河边、植物园等配备座椅等,厕所配置严格按照500米距离一个的要求,公交、地铁等要方便老年人。
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职工养老金、医保资金等全国统筹各种条件已经完全具备,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等的今天,给全国统筹提供了新科技的强大支持,只要开始做,半年以内完成不成问题。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想法都非常好,应该尽快开始试点实施,采取市场化与国家投入相结合的办法,这是应对老龄化实实在在的举措,越快落实越好。
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势在必行,非常急迫。中国是世界上自有住房率较高的国家,发挥居家养老,社区统筹卫生医疗护理健康服务,采取现代化呼叫巡视居家老人安全监督检查等非常必要。必须全力加速推进,尽早惠及百姓。
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养老紧紧依靠现有养老资源绝对不行,已经不能适应老龄化对资源的强烈需求。必须创新养老机制,大力推进养老转型升级,破解养老资源供需矛盾。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一切养老措施都必须有钱投入才能办成事。钱从哪里来?財政投入是一个关键渠道。财政资金必须加大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额度和规模,彻底保障养老投入资金需求,使得养老服务事业顺利推进下去。
养老保障事业建设完善后,家庭养老社会化步伐加快,就会把子女从最繁重的养老负担中解放出来。同时,做好出生婴儿儿童的社会化服务事业,把育龄夫妇从高成本生育、高成本养育中解脱出来。
总之,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是创造敢结婚生育和想结婚生育最宽松环境的重要前提。
余丰慧
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经济学家,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央广财经特约评论员,中国产业经济调研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 ,大型金融企业前高管,注册高级咨询师。最新著作有《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未来》《互联网金融革命》《互联网金融1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