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解语 朱丹妮
(南京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数字贸易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贸易形式。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在中国迅速普及和发展,在2006年我国迎来了数字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数字贸易在商业流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各种因素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一起化的进程,24小时无间歇、无边界、无障碍的新型经济运作模式逐渐形成。因此,数字贸易加快了商业运行的节奏,促进了不同经济体的结合,激活了企业贸易的创造力,重新定义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开发了全新的市场领域。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筛选出了与数字贸易相关的892篇核心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运用CiteSpace软件与CNKI数据相结合,将文献转化为可视化图谱,并对其结果进行剖析,采用整体视角系统认识数字贸易从1999—2021年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文献的关键词、发表作者、机构等总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绘制了相关图谱和表格。我们详细参考了部分文献,重点研究了数字贸易的热点以及前沿趋势及未来展望,助力中国数字贸易产业的研究与发展。
CiteSpace是一款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可用于海量文献可视化分析的软件,帮助学者通过图谱快速理清某一领域的发展历程,找到该领域内的关键文献和主要研究机构,识别出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预测发展趋势。CiteSpace使得我们借助某个知识领域的可视化图谱,用直观的视图深入反映该领域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发掘研究新方向。[1]
我国学者对CiteSpace软件的运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图谱绘制缺乏规范性、图谱解读不恰当等。因此,我们学习软件相关用法、吸取前人经验,展开CiteSpace在数字贸易领域的研究。
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将主题词设置为“数字贸易”,语种设置为“中文”,选择“精确”项检索。我们共获得相关中文文献1023篇(数据更新于2021年4月4日,下同),其中包括“学术期刊”“博硕”“会议”“报纸”等,将数据范围限制在学术性较强的文献上,删除相关性较低的文献后最终确认为892篇。
1.数字贸易起步阶段
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迅猛发展,交易额逐年爆发式上升。1999—2001年,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贸易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图1展示的是1999—2001年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在该图谱中,标签和结点的大小表明在该阶段研究关键词反复出现的频率大小。结点越明显,标签字体越大,则该关键词研究次数越多。这段时期的关键词是“服务贸易”“市场化改革”“制造业数字化”等。显然,此时的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新的贸易道路,力图打造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通过电子商务,数字贸易开始真正面向世界市场。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影响与日俱增,逐渐渗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尤其是与国际贸易挂钩的企业。
图1 1999—2001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表1可见,1999—2001年我国数字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对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文献数量并不多。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文献数量最多,为21篇;商务部对数字贸易也已经展开了研究。夏杰长教授发文量最多,为9篇。马述忠、张茉楠、蔡恩泽、贺少军等学者发表论文较多。
表1 1999—2001年机构/作者发文数前10位
2.加入世贸组织后数字贸易研究进展变化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本土的零售企业加速了改革和创新的脚步,出现了新的发展格局。图2为2002—2006年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与上一阶段对比,服务贸易、市场化改革、制造业数字化等仍是我国数字贸易领域研究的重点。数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都反映出中国经济在新的浪潮中求生存、求发展。
图2 2002—2006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2001—2007年,数字贸易在世界经济中崭露头角。但起步阶段的数字贸易规则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与数字贸易相关的规则协定数量不多,内容涉及范围较窄,因此在推进数字贸易自由化方面成效不佳。中国借鉴美国、欧洲的成功经验,积极输出数字贸易的中国方案,加速创造开放、安全、包容、共享的数字贸易环境,降低数字贸易壁垒。[2]
表2 2002—2006年机构/作者发文数前10位
研究机构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部发文数量位居前列。高产作者中,包括夏杰长、马述忠、张茉楠、蔡恩泽、贺少军等学者。与2001年前相比,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3.数字贸易在金融危机时期的转变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全球各地的对外贸易水平,并于2008年正式转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数字贸易的发展进程有不小冲击。我国出口总额及其同比增长速度均大幅下滑,商品出口及数字贸易受到严重阻碍。[3]
2007—2015年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这一时期中国数字贸易研究的重心转移到金融危机之后市场的重建以及新发展格局的变化。我国着眼于转变对外贸易模式,加大创新力度,加速数字化进程,提高产品竞争力。“自贸协定”“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制造业数字化”逐渐成为数字贸易研究的中心问题。
图3 2007—2015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3 2007—2015年机构/作者发文数前10位
从图3中分析得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发论文量在该时期位列第一,共计发表论文72篇,商务部共累计发表48篇论文研究。作者方面,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夏杰长和研究贸易经济的学者龚震分别位居作者发文量的第一和第二。机构发文量前十排行中,以中共中央直接领导机构和各地高校为主,证明我国极为重视数字贸易领域的发展,高校也依托其教育资源优势不断为该领域提供新思路,开展新研究。
表4 2016—2021年机构/作者发文数前10位
4.G20杭州峰会后数字贸易研究新阶段
2016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在全球贸易经济陷入低迷之时,借助中国平台的高效协助和持续推进,取得了巨大成果。[4]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政策仍亟待完善,而G20杭州峰会则帮助中国开放型经济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加快了中国数字贸易的步伐。
图4呈现的是中国2016—2021年数字贸易研究关键词热度图谱。其中不难发现,“数字化转型”“全球价值链”“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等关键词成为主流,表示中国将加快对外开放和数字贸易的步伐,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的国际贸易。
图4 2016—2021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表4可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在这一年保持高强度的研究输出,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在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程加速,并在G20杭州峰会后持续产出新的研究成果。总结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发文量仍然属于本年段最高。而夏杰长位居第二,上一年段排名第二的龚震学者位列第十。来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院张茉楠位列第三,较上年段有所上升,体现的正是国家对于数字贸易这一话题关注度的不断提升。
1.发文机构
我们发现,论文高产机构高度集中,商务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形成第一阵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文量最多,在1999—2021年期间总共发表了194篇论文。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发文量也较为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2017年后的发文量陡然增加,达到47篇。显然,1999—2021年间,与数字贸易相关的论文发表总数不断上升,表明我国对数字贸易的研究投入显著增加。
2.发文作者
1999—2021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发表的数字贸易相关论文数量最多,高达82篇,并且在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早期就已投入研究。马述忠、张茉楠、蔡恩泽、贺少军、龚震、叶檀、宋翠茹等众多学者从我国数字贸易初期阶段开始一直有固定的文献产出,对其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2016年后,出现了周念利、沈玉良、陈寰琦、王晓红几位新加入的学者,其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导师周念利发文量最多,在2016—2021年发表了31篇论文,个人发文量占全校发文量的比例接近66%。
3.发文地区
北京、上海地区的发文量遥遥领先,这得益于两地发达的经济水平和较高的科研实力。1999—2021年,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研究机构对数字贸易领域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京一直居于发文量的首位。此外,湖北、深圳、厦门等地区也有所研究。从全局来考虑,发达地区发文量显著高于边远地区,我国数字贸易研究地区存在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4.发文主题
关于数字贸易的发文主题随着我国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总体来看,我国对数字贸易的研究既注重国内贸易也关注国际贸易,尤其是国内经济转型问题,并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从关键词来看,研究广度不断拓宽,从服务贸易、市场化改革、制造业数字化,拓宽到跨境电商、服务业开放、工业互联网、便利化等。从创新角度来看,我国数字贸易领域不断涌现新视野,如从最初的电子商务到现在的跨境电商,从实体贸易到数字“一带一路”,并出现了数字技术等新的突破点。
我们通过软件提取1999—2021年具有标志性特征的892篇重点文献,经CiteSpace的关键词突现算法分析得出如表5所示关键词突变情况。其中,柱形深色部分表示正处于突变过程中,浅色表示尚未突变或突变结束。从中可知,数字人民币、数字“一带一路”、数字壁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制造业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等关键词在近年来都倍受关注。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2020年显示突变,中国数字贸易所依赖的数字技术正在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
表5 1999—2021年关键词突变情况
我们利用可视化视图软件针对2016—2021年各年度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1195条有效记录,绘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从左至右按照关键词出现年份先后顺序依次排序。结点大小越明显,表示该关键词研究频率越高。位置靠右,表明该关键词相对前沿。
图5 2016—2021年各年度高频关键词时序图
首先,对部分关键词进行相近词整合,以便后续分析研究前沿方向。如贸易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统称为贸易规则;国际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合并为服务贸易。
其次,根据关键词时序图谱并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数字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数字贸易则是在数字经济基础上开展的,我国当代重要贸易手段之一。[5]随着年份的增加,2016—2021年度关键词重复出现的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数字贸易(363次)、数字经济(127次)、服务贸易(43次)、数字贸易规则(34次)、跨境电商(33次)、WTO(28次)、跨境数据流动(28次),体现出国家对数字贸易、数字经济和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第二,数字贸易的前沿趋势主要分布在跨境数据流动研究、数字经济研究、贸易规则研究、服务贸易研究以及高质量发展研究五个方面,呈现出数字化、全球化、产业化。
第三,数字贸易技术仍在不断改进,贸易便利化将成为数字贸易研究的重点。由表5及图5部分数据可知,我国数字贸易未来将着重强调便利化和数据流动性,即进一步调整我国的数字贸易的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服务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提升中国的数字贸易和便利化程度,打造新发展格局。
数字贸易领域于1999—2021年期间已涌现出大批量高发文量机构与作者,其中发文量位列前几的核心机构以中共中央直接管理指导机构和高校科研机构居多,并且作者与机构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产出关系。表明我国数字贸易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
选取加入世贸组织、全球金融危机、G20峰会三个时间节点,将数字贸易进程分为四个时期分析,发现各时期数字贸易研究侧重点有所差异,表示该领域研究热点紧随当前全球经济和贸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实时性、流动性、可调节性。此外,从1999年至今,电子商务、服务贸易始终为热点话题,数字贸易研究在“变”与“不变”中有序向前推进。
处于不同时期的突现词进行可视化呈现,共有21个有效关键词。分析表明,数字“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及其相关研究内容仍是现阶段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数字贸易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因此,建议广大学者未来研究可考虑如下几点:
第一,数字贸易结合数字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性研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应运而生,逐渐发展成为21世纪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技术和手段。数字时代,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一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5]数字贸易必须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新一轮技术革命。
第二,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数字贸易发展的基础,即数字基础建设,是依托当代数字化技术,以保证数字贸易的稳定性,支撑数字贸易的高质量推进。经过文献阅读和可视化分析,近年来,相关学者们对此的研究较少。
第三,数字贸易相关政策研究。若要使得数字贸易有序化推进,必须加强数字贸易监管力度,完善数字贸易政策,并且注重数字隐私的保护,将数字贸易规范化。
第四,加大国内外数字贸易研究开放程度。通过国内外各层次学者间相互交流、借鉴,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在明确各国贸易诉求和差异的基础上开展我国的数字贸易活动。
第五,贸易便利化研究。自我国2015年加入《贸易便利化协定》后,虽然平稳推进,但相关关注度仍然不够,并缺少贸易便利化有关测评和监管机制。[6]建议学者在今后给予贸易便利化更高的关注和认可,促进《贸易便利化协定》在数字贸易方面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