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淇
(华东政法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1600)
随着全球化生产和贸易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细分和重组。全球价值链地位问题是目前国际贸易前沿的热门研究领域。现阶段,发达国家凭借着其转型升级的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较高的上游地位。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工业化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创新能力提升效果不佳。我国低端制造业生产过剩,而高端制造业仍然短缺。最近十年间,多数发达国家在不断重视服务投入和服务业的转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化发展,不断升级的专业化服务,为制造业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制造业快速升级提供了充沛的知识技术和资金储备,发达国家从以制造业为重心过渡到以服务为中心。基于此发展和转变,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占据了核心上游地位,随之带来的就是其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也占据了较有优势的地位。
因此,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进口对制造业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研究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如何推动制造业高技术产品的核心创新以及技术进步。二是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高技术提升具有现实意义,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证依据。三是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同发展提供研究分析维度。
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1966)最早提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迈克尔·波特(1985)将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开发活动分为核心活动和支持活动。核心活动包括公司生产、销售、物流和售后服务,而支持活动包括人力、财务、研究以及计划和开发。
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是通过“生产”专业化的服务,为最终商品附加更多的价值含量,并通过市场部门卖给其他制造业的生产者。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中介服务,主要销售给制造业部门。国内的学者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甄峰等 (2001)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商品和其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在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钟云等(2005)也认为生产者服务的部门是为产品的生产、商业活动和政府等生产性服务活动提供支持生产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直接提供给个人最终的消费产品。
生产性服务行业通常提供的服务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第一,服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迫使制造业提高其技术水平,增加价值并扩展其能力以响应服务业的变化。第二,生产者服务公司的生产使市场专业化和分散化。这会促进产品的创新,从而推动制造业产品转型升级和发展。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一条重要道路。
吕政(2006)认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种子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在启动期间,制造公司所需的各种生产服务主要在内部提供,并且尚未形成外部生产服务市场。但是,创新型和知识密集型制造商对生产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增长时期,逐步形成了对外部生产者的服务市场,制造公司的内部活动逐渐外包,与此同时,服务提供者之间对外部生产者的竞争也出现了。在这一点上,生产者服务的需求不仅是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制造商,而且还包括一般知识密集型和相对非创新型制造商。
在其成熟期间,生产者服务部门具有较高的市场细分水平,较高的服务专业化水平以及创新的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社会演变为后工业化的信息社会,经济活动正在从以工业为中心的社会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的社会。实际上,生产性服务业在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像制造业一样批量生产一些信息产品,慢慢从制造业中独立发展起来。Lundvall and Borras(1998)电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模糊了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传统界限,两者往往相互作用和集成。
生产性服务业是通过科技创新对高技术产品发挥影响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高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升级,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首先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FDI以及其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对制造业的高技术核心科技研发、设计能力以及提供新理念的参考(杨仁发,2019)。另外金融服务为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帮助,为企业核心高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资金保障(Tadesse,2002)。
其次,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上游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制造业促进其高技术的转型和升级以及产品技术复杂程度的提升(Macpherson A,1997)。下游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产品提供了高质量的市场推广(甄峰、顾朝林,2001),品牌营销(刘斌、魏倩,2016)和售后等服务,并且信息通讯技术和强大的互联网服务技术打破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服务的投入均促进行业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为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制造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中提高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此外,生产性服务投入也带来了产业链内知识和技术的溢出,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进行传导,提高了整体价值链的技术创新水平,从而对制造业高技术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
从事高技术水平产品开发和出口的企业,能够带动优质生产要素向相关产业转移,提高总体生产率。提高出口技术复杂度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对出口技术复杂程度的测算,“Rodrik悖论”表示中国的出口技术复杂程度高于其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与其自身发展水平不匹配。但是由于在测算出口技术复杂程度时没有区分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造成了“统计假象”。通过教育、研发、吸引FDI提高资本密集度、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转移,进而提高出口技术复杂度。戴翔(2016)通过服务业FDI和服务贸易进口两个渗透率指标研究二者对中国制成品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发现不管是服务业的FDI还是服务贸易的进口为中国制成品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带来了显著的促进效果。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通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李健旋,2020)。
建立以下计量模型来检验生产性服务业进口对各国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影响,为了消除各个变量间不同量纲的影响,也为了降低各个解释变量间的共线性,进行取对数的处理,具体模型如下:
Lnhtexpit=c+a1lnserit+a2lnbopit+a3lnstrit+a4resit+eit
变量Htexp表示高技术制造业出口;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变量ser表示生产性服务业进口额(五类生产性服务业进口量),数据来源于WTO数据库;str表示产业结构(一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bop表示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变量的名称,以及其含义和测算的方法如表1整理所示。
表1 数据来源说明
跨国面板数据主要来自于TIVA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和WTO数据库,选取高科技产品出口量相对较多的35个国家,从2007—201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Eviews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在实证分析之前,先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量检验,首先要分析各个变量数据的平稳性,即单位根检验。以此采用LLC检验,IPS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可得Res变量在ISP检验和ADF检验中P值较大不显著,Ser在ADF检验下显著性不高,其余变量均在5%水平下显著,如表3所示。
表3 各变量单位根检验
P大于0.05序列不平稳,接下来取对数做一阶差分的ADF检验,可见一阶差分后序列平稳,如表4所示。一阶差分平稳后继续做协整检验。
表4 各变量一阶差分检验
以此用上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均显著,再提取各自残差,对残差进行ADF检验。可看出残差平稳,说明Ser,Res均与Htexp有协整关系,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协整分析统计表
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分析后,再进行回归分析,采取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核心解释变量和各解释变量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6所示:
表6 回归结果
注:“* ”“ **”“***”分别表示在 10%、5%和 1%水平上显著。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Ser生产性服务业进口额,Res研发强度,Str工业增加值对Htexp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是显著的,而Bop外国直接投资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显著性程度不高。每增加1单位的生产性服务业进口额(五类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总和)可以提升0.48单位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每增加1单位的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可以提升0.08单位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所以验证了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为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才起步,需要引入和学习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学习效应不断汲取和学习成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建立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在生产性服务业给制造业提供的中间产值口径统计中,绝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支持性服务的价值都被统计到最终制造业制成品中去了,所以导致一种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产值不够高,还要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口径。除了直接进口生产性服务,还要引进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和人才。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都是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大支持力量。政府加强对现有优惠政策的解释宣传,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优惠政策,还应加强对这些政策文件的解释与宣传,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一些优惠政策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的特征,出台实施细则,让企业明确究竟可以享受到哪些优惠政策。对细分行业领域的专业性服务机构进行鼓励和引导,在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等领域,通过行业协会等机构,培育相关的专业性服务机构。为现代服务业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对于原有的一些规定和做法,例如税收政策、发票开具范围等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通过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发展领军人才、企业技术应用人才等领域的高尖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空间,以装备工程行业、汽车行业等为例,将中国大量成熟的产业发展到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
随着新型技术全面发展,新兴的商业模式、产业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服务业与制造业原有的界限也开始被一步步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在多个方面的合作中开始融合,这种互动与发展又带来了更加创新的技术、模式、产业,促使原有的产业结构开始向现代化生产体系良性过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