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盈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韩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邻邦国家,史书上早就记载了中韩的贸易历史,第一次被记录在册的贸易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到了北宋时期,中国经济日渐繁荣,同时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也进入了发展阶段,加快了与当时的高丽国之间的贸易交流,两国除了货物贸易以外,还融入了文化性质的交流。直到明清时代,这个时候韩国处于朝鲜时代,更加重视农本主义,对商业不重视,导致两国贸易交流减少。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当年双方签订了两份贸易协定,包括《中韩民间贸易协定》和《中韩民间投资保护协定》。2015年11月30日,双方签署《中韩自贸协定》,该协议是目前中国所涉及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广的自贸协定。2017年12月12日,“2017中韩数字贸易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次论坛主要就中韩两国间的无纸化贸易,以及共同推动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又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机电产品作为具有高技术的产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的机电产品生产正在飞速发展,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而对于韩国来说,机电产品的出口占据了总出口额的很大一部分,是支撑其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额不断增长。对于韩国来说,机电产品是其出口相对占据优势的产品,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也在增强,两国之间既存在着竞争关系,也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表1显示了自2011—2017年间中韩机电产品贸易情况,可以看出,中韩机电产品贸易总额在不断增长,从2011年的857.1亿美元到2017年的1195.4亿美元,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中韩机电产品贸易增长率多年超过中韩总贸易增长率,但在2016年因为萨德事件的影响,中韩关系低迷,导致中韩机电产品贸易大幅降低,但总体上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关系正在逐步向更加有利于双方经济的方向发展,双方在机电产品方面的合作也在逐渐增强。
表1 中韩机电产品贸易情况(以中国为参照)(单位:亿美元)
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对韩国在机电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贸易逆差,甚至在2013年达到了46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虽然贸易一直在增强,但持续的贸易会导致严重的贸易失衡,不仅不利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而且还会引起贸易摩擦。中国正在逐渐改变贸易结构和加工贸易,所以研究中韩机电产品贸易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图1 中韩机电产品贸易情况
对于产业内贸易的测算,最有名且常用的方法就是G-L指数,其公式如下。根据G-L指数公式:
可以分别算出从2010—2017年每年的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结果见表2。由表2数据可以了解到,2010—2017年产业内贸易指数从0.53开始一直上升,由于大于0.5,甚至在2015年后已经超过了0.6,因此说明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开始逐渐出现并有着强化的趋势,并且虽然产业间贸易仍然存在,但产业内贸易开始逐渐排挤产业间贸易并占据主导趋势。
表2 2010—2017年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结果
众所周知,有两种产业内贸易类型,分别为垂直型和水平型,通常来说,GHM指数是一种用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常用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j表示某一特定产业,分子和分母则分别表示某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和单位进口价值。根据数据可以算出具体数值,如表3所示:
表3 2010—2017年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类型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从2010—2017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依然是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式的主要类型,同时也夹杂着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说明中韩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仍然处于两种模式。
随着新经济模式的出现,包括经济全球化的急速覆盖全球国家个体,也带动了两国间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但是很多元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进步和发展,下面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分析:
1.贸易逆差
机电产品是两国贸易的重要产品之一,每年成交额巨大,因此机电产品成为韩国对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导致中国对于机电产品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致使韩国对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迅速上升;而韩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中国,因此其对于机电产品的各方面的要求也会非常高,但中国很多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能满足韩国企业的要求,导致中国的某些机电产品并不能出口到韩国,此时就会出现贸易逆差。产业内贸易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差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贸易差额越大,说明两国之间的贸易越不平衡,因此产业内贸易出现的也会越来越频繁。
2.产品差异
不同的国家,文化以及信仰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会体现在消费者购买偏好上,因此消费者是会不断追求差异化产品的,但是一个国家资源有限,不可能生产出全部的差异化产品,并且有的消费者还会追求进口品,这就导致大部分差异化产品仍需要从国外进口,同样,本国具有生产优势的产品也会相应向外出口,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因此可以看出,一种产品差异越大,越容易引起产业内贸易,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也会影响到产业内贸易的出现,并且先进的技术是规模经济的前提之一。但对于中国企业,一方面是规模很小导致效率的低下,还有虽然规模足够大,但在国际上并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韩国机电产品的跨国公司可以直接向中国出口机电产品,但中国一些企业面向的消费者大多数仍然是国内,并没有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市场转向国外。
4.技术创新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竞争,绝大部分体现在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发达国家如韩国生产的产品通常属于高技术产品,特别是如机电产品这种走在技术发展前沿的产品更是如此,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强势贸易竞争力,某种产品技术的创新会提高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5.外商投资
外商在投资机电产品方面,如果是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为了加大机电产品在东道主国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投资,机电产品在东道主国内进行营销时,会以东道主国家的消费者偏好为主,以当地客户为服务目标,并且根据东道主国的市场行为特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这就会导致总公司的产品被分支机构生产的替代品所取代,致使产业内贸易水平降低。而如果外商的投资是以更好的分散化生产和加工贸易为导向,而在加工过程中,会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并且该过程会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分布,这就会加快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与增长。
1.国家整体贸易规模
如果国家贸易规模增大,不仅能够给贸易同伴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并且会对产业内贸易领域产生不同于以往的异质化效用,会对产业内贸易产生显著正相关作用。从国内市场的视角而言,国内消费者规模也会增大,对差异化产品的要求也会加大,这就会增大贸易国家差异化产品的进口量,就能够增加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2.市场因素
一个市场中某一产业垄断性越强,该产业的企业数量就会很低,生产出不同种类该产品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弱,在产品差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该产业需要进出口的需求就会不断上升,这就正向促进产业内贸易。一国的经济规模在很大方面会决定市场规模,在规模经济的影响下,会更加促进差异化产品的生产,接着进一步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通常来说,两国之间的市场规模与生产差异化产品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市场规模相差较小才能促进生产者愿意生产差异化产品,继而就会增加产业内贸易发生的概率可能性。
3.直接投资
韩国国内市场狭小,同时资源匮乏,致使生产成本很大,相反,中国市场则很庞大,国土资源丰富,并且拥有着数量巨大的劳动力,想要拓展市场的决心导致韩对华的直接投资逐渐增大,同时,中国要追求经济技术发展就要引进一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愿意在中国设置加工贸易,但是在华的韩国企业仍然选择从韩国本土进口机电设备和零部件等,但这些公司生产的最终产品大部分直接投放于中国市场销售,只有小部分返销韩国,中国从韩国进口的机电产品贸易额随着韩企对华投资的增长而增长,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频繁。
通过对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可以看出,机电产品是韩国的出口优势产品,但中国在机电产品出口方面的优势也在逐渐增强,两国之间既存在着竞争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合作空间。双方在机电产品方面的合作也在逐渐进步。虽然由于中国正在逐渐改变贸易结构和加工贸易,逆差仍然存在。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并不均衡。
1.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要加大在机电产品生产方面的科研投入,充分重视机电生产技术研发能力。对韩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由于这类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激烈,因此,我国的企业在生产机电产品方面很容易受到冲击。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机电企业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机电产品质量有所提升和改善。中国在机电产品的中下游环节生产低附加值和非核心技术的部件,而韩国主要在机电产品的上游环节占据优势。因此形成了我国和韩国在机电产业内部上下游生产环节上的分工。而基于此,我国企业应该主动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形成机电产品出口种类多元化。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凭借其深厚的经济实力大力招揽技术性人才,将资金主要应用于先进技术的研究;相对弱小的中小型企业因为资金等自身能力的限制,可以选择与科研机构或是其他企业共同发展技术,也可以选择购买一些技术再研发。
此外,品牌化经营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应打造拥有产品特色的品牌,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使其更加具有国际化特色。企业应该实现规模经济。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建立机电产品乃至其他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的有利发展。
2.国家层面
对于两国生产的产品在技术创新和科研能力方面相应的提高,因此会使得两国产业内贸易不断提高;受到消费水平和需求的影响,对于产品的重叠需求出现差异。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不断提高我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将拥有低附加值的部分机电产品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同时保留拥有高附加值的机电企业,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在引进外资时要慎重,注重质量,注重高新技术的引进和鼓励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外资的质量,引导中韩机电产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化。
要科学应对,减少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促进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当然,需要帮助企业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的有效提高合理跨越贸易壁垒,同时也要提高国内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不断拓展信息通道,建立高效的信息库,及时提醒国内企业政策的变化,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