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馆校合作研究论述*

2021-08-25 09:15刘明骞
大众文艺 2021年15期
关键词:发文科技馆聚类

刘明骞

[华南农业大学文博馆(档案馆、华南农业博物馆),广州广州 51064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对综合国力提升愈趋明显,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发生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或教育机构,而被定义为所有可以引起学习行为的场域。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蓬勃发展中的校外教育,特别是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天文馆等场馆教育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这些场馆具备直观、科学的实物资源和较为系统的展示方式,更适于开展探究性学习。20世纪初期,如何在这些场馆开展科学教育已在国外引起关注。

青少年已经成为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天文馆等场馆最大的观众群体,如何发挥其青少年教育功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青少年充分利用这些场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场馆与学校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馆校合作的意义、实践、困难、建议等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也逐步丰富,本文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以后馆校合作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我国馆校合作研究分析

以“馆校合作”为主题模糊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时间截止至2021年5月,人工去除明显与馆校合作无关文献,将402篇文献按照要求导入Citespace(V5.7.R5),结合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功能,分别进行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分析。

(一)年发文量分析

从检索结果来看,最早的文献为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美术系丁琪发表于《艺术探索》上的文章“桂林美术馆现状及馆校合作的建议—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初探”,文中指出美术馆属于校外美术课程资源,通过对其在设施配备、政策、收藏、展览研究和传播的现状调查,论证了桂林美术馆与学校美术教育合作的可行性。

图1 “馆校合作”文献年发文量统计图

从中国知网“馆校合作”文献年发文量统计图可以看出,发文量基本呈稳定上升态势。第一个阶段为2006年至2010年,年发文数量较少,为馆校合作的探索期。2006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利用展馆资源,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普活动,引导青少年走近科学、热爱科学”,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场馆的教育功能受到重视,馆校合作开始逐步增多。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至2018年,为馆校合作研究的快速发展期,发文数量稳步增加。作为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场馆教育作用也日渐彰显,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博物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之后,参观人数快速增长,场馆教育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加速了场馆与学校的合作。第三个阶段为2019年以后,为馆校合作研究的稳定期。2019年馆校合作研究年发文量近百篇,达到峰值。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宝贵经验,社会认可度也逐步提升,馆校合作研究进入稳定期。

(二)发文作者及机构分析

根据作者发文数量统计分析,关于馆校合作发文最多的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王乐副教授,发文11篇,形成了较为体系的馆校合作研究,并出版了《馆校合作的理论与实践》《馆校合作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等书籍;其次为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和西南大学的王牧华,二人均发文4篇。从机构发文数量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关于馆校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上海科技馆、陕西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为15、13、10篇。通过Citespace软件分别分析作者、机构之间的关联,发现三分之二以上的文章为单一作者,合作连线非常少,说明作者、机构之间的合作非常少。这可能与博物馆、科技馆等相关职称和奖励的评价体系有关,部分评价标准中皆需独立撰写的文章,减少了作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议可适当借鉴自然科学类职称及评价体系中的方法,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皆可获得认可,以调动作者、机构之间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更广泛、更有价值研究的培育。

(三)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主题,通过关键词共现统计表(见文末表1)可以看出,出现频次最高(>20)的有效关键词分别为馆校合作、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科技馆,其次(20>频次>10)为学校、学校教育、公共图书馆、教育、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公共教育、青少年,再次为场馆教育、社会教育、博物馆课程、阅读推广、场馆、合作、博物馆学校、自然博物馆、博物馆资源、中小学。仅从关键词本身既可以看出,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场馆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有效开展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研究较多。

图2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和聚类处理,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2)。该聚类知识图谱的聚类模块值(Q值)为0.8641,平均轮廓值(S值)为0.9840。一般认为Q值大于0.3,即表明网络聚类结构显著;S值大于0.5,即证明聚类结果合理有效。因此本聚类知识图谱的聚类结构显著、合理,效果较好,可以科学的反映关键词聚类情况。从图谱中可以看出,我国馆校合作研究可分为20个类群,其中排名靠前的主要为馆校合作、博物馆教育、公共图书馆、教育、博物馆、美术馆、馆校结合、场馆、学校、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等,涵盖了馆校合作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学生已经成为场馆的最大的观众群体,是场馆教育的主要对象。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场馆拥有科学、合理的展示方式,丰富、直观、系统的展品,是历史、人文精神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与科学教育价值,是青少年学生文化启蒙、认知历史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我国历史悠久,通过直观文物及展品进行文化的传递不仅促进青少年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有助于青少年保持民族文化记忆,而且对塑造其民族性格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教育部和文物局下发的关于完善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博物馆要加强资源统筹,围绕青少年教育的需求设置充足的教育场地,并配套必要的教育设备和专业人员,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2020年10月颁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强调,要精心设计博物馆教育内容、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对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系统考核和效果评价。直观性和形象性是场馆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可以让观众在与真实展品的接触中体验、参与、互动,并有所收获。而且场馆学习是一种审美享受和艺术熏陶,鼓励和激发青少年自发思考、探索并发现。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不再简单地是一个机构的代名词,更是促进国民素质提升,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提升素质教育、科普教育的有益场所。

图3 关键词时区图

为更清晰的探知馆校合作相关文献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关键词的时区图分析(图3),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频次的多少,只保留频次大于等于5的节点。时区图将关键词固定在首次出现的年份内,因此可以从时区图分析不同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节点。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键词的数量越来越多。与年发文量相似,2010年之前是馆校合作的探索阶段,发文量少,高频次关键词较少。2011年到2018年为馆校合作的快速发展期,关键词数量显著增多,主要集中在博物馆教育、场馆教育、公共教育、学校教育、青少年教育、科学教育等方面,作为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场馆教育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2019年之后,关键词主要集于核心素养、课程资源、科普教育、研学旅行、VR技术等方面,场馆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审视和反思诸多馆校合作的实践,如何合理利用场馆资源,提升场馆教育的效果,如何对场馆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我国馆校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教育是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场馆的核心功能,其教育具有直观、参与式和互动性等优势,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提升。但现阶段,场馆教育表现出对学校教育的依从地位,多被认为非正式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场馆教育在管理体系、行为目标、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均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提升场馆教育的效果,各场馆必须积极与学校合作,探索、结合青少年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研究青少年学生的接受能力、欣赏习惯,并充分整合和利用馆藏特色资源,将专业性、学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学生实际需求策划特色教育项目。同时,要建立场馆教育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促进场馆教育的健康发展。

馆校合作对双方均提出了要求,学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了解区域内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场馆的资源,积极与场馆接洽,促进甚至与其合作设计更好地、更有针对性的教育项目,提升场馆教育的效果。各场馆也要重视馆校合作,主动将自己的特色资源利用与策展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目标相融合,积极与校方合作,开发更符合青少年学生教育需求的项目。同时,场馆方还要积极引进、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提升场馆教育的效果。

附表:

表1

猜你喜欢
发文科技馆聚类
科技馆一日游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基于知识图谱的k-modes文本聚类研究
深圳科技馆新馆
一种改进K-means聚类的近邻传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