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悦
(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一厂,陕西榆林 719000)
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太2气藏为主力开发层系,沉积环境为潮坪相障壁砂坝沉积[1],发育较稳定,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随着开发程度不断地增加,太2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低压低产、采出程度低、液气比高、关停井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前人针对太2气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沉积环境、砂体展布[1]、储层特征[2]等,但未针对相关开发单元及调整对策开展研究。本文针对太2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大8–大10井区为例,利用动静结合,从静态地质及动态分析方面,将研究区细分为4类开发单元,并针对不同的开发单元提出了具体的调整对策,该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后期开发调整及储量有效动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牛地气田太原组太2段是典型的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平面上相变快,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纵向上多套气层叠合。太2气藏主要采用水平井开发,不同开发阶段表现不同的开发特征,但随着气藏开发的深入,开发难度不断增大。单井投产初期,日产气量较稳定,稳产时间可达150 d,但地层压力下降较快;单井投产中期,日产气量开始快速下降,年递减率高达32.3%,但地层压力下降有所减缓;单井投产后期,日产气量、压力下降水平均有所减缓,表现为稳产递减型开发特征。
截至2019年底,研究区油压为2.6 MPa,套压为4.8 MPa,单井日产气为0.9×104m3,液气比为1.15 m3/104m3,开井率相较于年初下降明显。随着气藏的开发,储层中的气体逐渐被采出,地层压力逐步下降,原本被卡断在孔隙中的气体体积迅速膨胀,推动微细孔喉处的水,造成气井液气比升高[3]。研究区在现阶段开发中,出现低压低产、采出程度低、液气比高、关停井增多等问题。
太2气藏大8–大10井区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平面储量动用状况差异大,因此亟需开展油藏开发单元细分研究。采用“动静结合”方法,在储层静态特征差异性分析基础上,结合动态开发特征,将研究区开发单元细分为4类,细分指标包括:沉积微相、有效厚度、油套压、地层压力、液气比、采出程度等。开发单元①位于研究区东北部,沉积微相包括迎水沙滩及砂坝侧翼,砂体厚度较大,储层物性较好。开发单元②位于研究区中部主体区,沉积微相包括迎水沙滩及砂坝主体,整体上砂体厚度大,储层物性相对最好。开发单元③位于研究区南部,沉积微相主要为砂坝侧翼,砂体厚度较大,储层物性与开发单元①较为接近。开发单元④位于研究区西北部,沉积微相主要为背水面潮坪沙滩,砂体厚度较小,储层物性相对最差(图1)。
图1 研究区开发单元划分
大牛地太2段属于有障壁岛海岸的潮坪沉积,沉积微相进一步可划分为迎水沙滩、砂坝主体、背水潮坪沙滩3种沉积类型[4]。其中,迎水沙滩在砂坝侧翼面向海洋一侧,水动力较强,储层物性好;砂坝主体位于迎水沙滩和潮坪沙滩之间,厚度较大,储层物性较好;潮坪沙滩在砂坝侧翼背向海洋一侧,水动力较弱,储层物性较差。本次开发单元细分结果是将不同开发单元的微相特征、物性特征及含气饱和度进行了区分。开发单元①和开发单元②主要发育迎水沙滩和砂坝,储层物性好,渗透率大于0.8×10–3μm2,含气饱和度大于52%;开发单元③发育砂坝侧翼,储层物性较好,渗透率约为0.6×10–3μm2;开发单元④发育潮坪沙滩,储层物性较差,渗透率仅为0.4×10–3μm2(表1)。
表1 开发单元地质特征划分指标
地层压力是直接关系气田地质储量计算、气藏开发动态和开发效果评价的核心参数,也是地层能量保持状况的真实反映,对产气井开发生命周期的长短和气田开发效果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5–6]。本文在假定定容气藏条件下,综合运用Arps法、流动物质平衡法[7]、现代递减分析法和历史拟合等方法[8–9]计算了气井地层压力,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如表2所示。开发单元①、开发单元②、开发单元③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地层压力相对较高,其中开发单元②生产压差较大,油压和套压均较高,部分井内积液,开发单元④储层物性差,地层压力偏低(表3)。
表2 不同生产动态分析法对比
表3 开发单元压力指标 MPa
在对研究区单井目前地层压力评价的基础上,精细分析各单元弹性产率、采出程度、动态储量,评价各单元开发指标,为气藏不同开发单元具体调整对策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开发单元①和开发单元②地质储量大,但开发单元②采出程度低,关停井多,整体开发效果较差,通过增大生产压差,保证单元稳产,弹性产率423×104m3/MPa。开发单元③气井液气比高,高产液制约着该单元气井稳产,气井产量普遍低于临界携液流量,容易发生水淹,因此保证气井稳定排液是维持稳产的关键。开发单元④由于储层物性较差,动态储量低,累计产气量低,开发效果较差(表4、图2)。
图2 研究区开发现状
表4 开发单元开发效果指标
受储层连续性和连通性、封闭孔隙、水锁、废弃压力、非均质变异系数、泄气半径等因素的制约,致密气藏采收率比常规气藏采收率偏低[10–11]。致密气藏水平井开发稳产及提高采收率对策有加密调整、增压开采、侧钻、冲砂等措施[12–15]。对照研究区开发现状,制约采出程度的主要因素为储层连续性和连通性、关停井,为了改善研究区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调整对策主要有加密调整、关停井治理等。开发单元②与开发单元①地质特征较为相似,但开发效果较开发单元①差。综合动态开发特征分析认为,开发单元②局部地区关停井最多,井网井距较大,存在未动用区域。因此,在开发单元②较好的地质条件下,主要对该单元进行加密和关停井治理,改善其开发效果,针对开发单元④地质条件差,建议后期进行水平井侧钻。
井网加密是致密砂岩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气田采收率的最有效手段[16]。太2段气层开发实际井距为600~1 200 m,整体井网部署较为合理。开发单元②局部关停井较多,整体采出程度偏低,存在局部加密调整空间。开发单元②中P44井和P42井为T–12井东西两翼的加密调整井,井距为410~680 m,在加密井压裂过程中,对T–12井的压力产量进行监测,未发生井间干扰(图3),这证明在该区域进行井网加密具有一定可行性,表明现有井网存在未控制区域。因此,针对井距超过1 000 m的区域,开展加密可行性论证是下步重点分析方向。
图3 T–12井生产曲线
随着气藏开发的深入,研究区关停井逐渐增多,影响日产量2.9×104m3,关井原因主要为并管关井。对并管关停气井的地质潜力分析表明,这些关停井主要位于主砂坝沉积环境,储层物性较好,具备复产潜力,应尝试并管同开或间开定期释放产能。结合前文开发单元细分结果,共提出治理关停井9口,实现增产7口,平均日增产量3.0×104m3,累计增产478.0×104m3。关停井实施效果表明,后续应继续开展关停井治理,可实现气井产能有效释放。
(1)根据多个指标将研究区细分为4类开发单元:单元①储层物性好,开发效果好;单元②储层物性好,开发效果偏差;单元③储层物性较差,整体开发形势差;单元④储层物性较好,开发效果较好,但液气比较高。
(2)太2气藏目前表现为低压低产、采出程度低、液气比高、关停井增多的开发特征,针对不同的开发单元提出不同调整对策,针对开发单元②提出了井网加密、关停井治理措施;针对开发单元④提出了水平井侧钻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