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斌雪,许文雪,田菲菲,张雨健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大学护理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 山东济南2500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血管成形术和搭桥手术的风险较大,如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神经损伤和感染等。体外反搏或增强体外反搏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适用于既往有不成功的血管重建手术史、有高风险的侵入性手术史、有微血管心绞痛并有严重或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伴心绞痛的患者[1]。体外反搏的工作原理是将患者小腿、大腿和臀部周围的袖口充气,在心脏舒张期,袖带从远端到近端依次膨胀,将血液推向心脏。这增加了冠状动脉灌注压和静脉回流,从而改善冠状动脉血流[2]。体外反搏治疗通常7周,每周治疗5 d,每次持续1 h,具体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状况制定。与侵入性手术不同,体外循环通常由执业护士操作,并在医生指导下由护士监控。本研究分析了体外反搏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20年5月1日~2021年5月1日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73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且接受体外反搏治疗;②可独立或在家属、医护人员协助下完成问卷调查;③可完成 6 min 步行试验。排除标准:①年龄>70岁或伴有其他不能完成 6 min 步行试验的限制条件;②未能完成全部计划之内的体外反搏治疗次数;③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由5名成员组成研究小组,其中1名高年资主管护师担任小组组长,1名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病情评估员。体外反搏治疗操作:选择P-ECP/TI型体外反搏装置,由专职技师操作,反搏前穿戴有弹性、紧身长裤,提前排尿,平躺于治疗床上,贴电极,大小腿及臀部包扎囊套,确保表面无褶皱、扭曲,设定反搏压力0.030~0.045 mPa;反搏舒张波/收缩波比值>1.2;根据不同选择确定可维持最高增压波的最小压力,每次30 min,每周6 d。
1.3 检测指标 ①患者接受体外反搏治疗前后均由1名住院医师负责使用无创新功能机测量患者的心排出量,在患者的胸部和颈部放置4个一次性双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胸腔传输电信号,并测量信号的阻抗或电阻,这种测量心排出量的方法对于确定稳定的心衰患者临床失代偿的短期风险有效[3]。②由1名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6 min步行试验,以测量患者运动耐力,这项测试被美国心血管和肺康复协会[4]建议作为一种有效的功能容量测量方法。③由1名护士负责调查患者生活质量,采用36项简短健康调查简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Form 36,SF-36)[5]测量,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4个子因子。④由1名护师负责调查患者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进行评估。
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73例。其中男335例(70.8%)、女138例(29.2%),年龄24~70(49.91±12.58)岁;体外反搏治疗次数1~80(19.47±14.81)次;费用115~9200(2239.22±1703.16)元。大部分患者为多病共存状态,其中:糖尿病114例(24.1%),高血压230例(48.6%),冠心病259例(54.8%),心律失常74例(15.6%),脑梗死65例(13.7%),电解质紊乱2例(0.4%),先天性心脏病1例(0.2%),心功能不全138例(29.2%),无其他疾病139例(29.4%)。治疗前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II级344例(72.7%),III级129例(27.3%)。
2.2 患者接受体外反搏治疗前后检测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患者接受体外反搏治疗前后检测指标比较
体外反搏机是由郑振声教授团队在1970年研发的完全具有中国自主产权的高科技器械[6]。体外反搏治疗主要是在心脏舒张期加压患者小腿、大腿和臀部以增加回心血量,同时可使舒张期主动脉内的压力升高,从而达到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问题,在心脏收缩期快速放气以降低心脏的后负荷从而增加心排出量,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7]。200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PDF)批准体外反搏治疗用于心衰患者,尤其能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随着体外反搏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体外反搏治疗研究逐渐深入,发现体外反搏治疗不仅能改善心功能,还能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8]。相关研究指出,体外反搏治疗加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9-10]。体外反搏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改善预后,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效果,能改善患者各项指标。
体外反搏治疗已被证实可以改善应激性心肌灌注[11],降低心绞痛的严重程度[12],并增加运动诱导缺血的时间[13]。根据Rector等[14]研究,冠心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由心绞痛和运动耐量下降等症状介导的。本研究证实,体外反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减轻躯体疼痛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相关研究[15]中指出的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绞痛严重程度降低结论一致。尽管Braverman[16]指出,这种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但大部分研究中体外反搏治疗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心肌缺氧引起心肌营养不良,心肌细胞收缩能力差,心功能不全,因此很难满足正常机体活动需要,常表现为限制性体力活动[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说明体外反搏治疗可有效增加运动耐量。分析原因是体外反搏治疗时可在主动脉内产生高出基线26%~157%舒张期反搏波,强力的反搏压推动血流灌注,增强冠脉狭窄处血流,促进心肌缺血阈值提升,提升心脏做功,增强运动耐量[17]。体外反搏还能促进患者预后改善,分析原因是体外反搏治疗为无创性操作,能增加血流灌注,且体外反搏治疗为一种被动运动,能提升血液流速,与血管内皮摩擦可增加血流剪切力,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一氧化氮合酶,产生一氧化氮,抑制平滑肌增生,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物质,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患者长期获益。同时,本研究结果发现,体外反搏治疗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考虑也与患者运动耐力增加相关。
综上所述,未来的研究需要检查患者在开始体外反搏治疗项目前的期望,检查心绞痛患者和心衰患者之间的差异,还需要对全国范围内的体外反搏治疗项目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以进一步研究体外反搏治疗项目可能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