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华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族声乐歌唱训练中发声技巧、民族声乐学习和表演中表现传统与现代声乐作品的论述,探讨了民族声乐学习中如何准确表达声乐作品的风格性与艺术性,了解传统声乐对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表现中学习与借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的演唱 民歌演唱 戏曲 传统声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民族声乐作品广义上讲既包含了传统中国声乐作品,如民歌、戏曲等,还涵盖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歌剧等现代优秀作品。民间歌曲是最能生动而且直接体现我国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演唱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准确表现作品的民族性与地方人文风情,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民族声乐学习者想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民族风格,需要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这是唱好作品的最基本要求,如科学的运用气息、歌唱支点的建立,歌唱管道及歌唱语言等,同时,还需要歌者学习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等等。最后,强调舞台表演中的声、情、神、韵、形的结合统一,即注重舞台表演实践的民族风格和意蕴的处理,如合理地借鉴我国传统的戏曲、曲艺中的舞台表演程式,丰富拓展民族声乐舞台表现,以下,本文就关于民族风格的表达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科学的演唱方法是准确表达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
歌唱艺术实际是抽象的,它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质,但是通过视觉、听觉能看到、感受歌者的喜怒哀乐,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也使许多人喜爱歌唱。
也正是因为它具有不可观、不可触的抽象艺术特性,使得很多喜爱歌唱的人们在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时苦于没有科学的演唱技巧而无法尽兴,甚至常常会出现声带嘶哑、声带息肉、声带小结、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音量不够大等等一系列声带疾病或演唱技术的问题。而专业的演唱者通过学习科学的演唱技巧,从而保护了声带,也使歌唱达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高度。
因此,科学的演唱技巧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把握曲目风格的基础。就中国声乐而言,想要把握好、唱好千变万化的各民族风格特色的曲目,尤其需要科学的演唱技术和技巧的支撑。科学演唱技巧与民族风格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同时它更是把握民族风格的基础。
(一)歌唱气息的运用
歌唱中,气息的运用尤为重要,需要进行良好的控制才能确保声音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早在唐朝末年,段安节撰写的《乐府杂录》中《歌》这章中就提到过“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气息的重要性。另外,世界男高音歌手帕瓦罗蒂在谈到唱歌的感觉时说到:“如果您无法控制呼吸,您将无法以良好的声音唱歌,甚至会破坏您的嗓子”。培养良好的歌唱气息运用理念与习惯,树立正确的歌唱方法对于演唱、处理、驾驭中外各类音乐风格作品至关重要。
(二)歌唱管道的理解与建立
关于歌唱通道,当歌唱的语言能顺畅地从身体中流露出来时,就说明它已经具有了一条通畅的表达路径,而这种路径其实就是歌唱的管道、通道。演唱通道一旦形成,保持通道畅通,呼吸为完成演唱提供了科学动力。
声乐演唱尤其是民族声乐若能掌握管道的概念,便能很容易找到“声情并茂”演唱的秘诀。这里可以简单概括为:气息+语言+头腔、口腔、胸腔、腹腔的联动(在气息的支撑带动下,全身打开如管道)。可以说管道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坚持且正确的训练过程,多总结、多体会由简入繁,由易入难使自己的演唱逐渐进入更加科学的范畴,为今后的声乐艺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歌唱语言与音色
语言在歌唱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关于歌唱中的语言问题早有许多前人开始研究。南宋末年的唱赚艺人组织“遏云社”在他们的《遏云要诀》中提到:“腔必真,字必正”这一歌唱要诀,从而使歌唱语言符合曲目风格的需求,出现各种不同的真假混合声音色。如:真声多的混合声(更接近说话语言);假声多的混合声(更接近戏曲唱腔);真假声各一半的混合声(介于说话与唱腔之间的音色)。在处理不同传统及现代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时,需要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地区风格、演唱特点、内容需要等,调节、搭配使用歌唱的语言及音色的处理,才能准确表达作品内涵。
(四)歌唱时支点的建立
声乐演唱具有很多看似矛盾但又非常科学的原理,例如,声音越大,呼吸越沉。生活中的弹跳球,如果要上升,必须先下降。良好的声音获得,必须建立在一种平衡、均衡的状态上,建立歌唱时的支点,而声音的调节也需要依靠支点的建立。
实际上,在歌唱的过程中,支点有无数种,可根据语言及风格需要,随时变换支点,也就是说支点没有固定的位置,它随着声音线的粗细而变化,最终实现声音与呼吸,空腔和管道之间的平衡。无论是传统声乐作品,还是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歌唱发语言、发声的位置、状态、音乐的色彩与风格等等都会根据不同作品类型而进行相应的调节,从而产生各种支点的变化,完成声音的塑造。因此,支点的运用掌握与控制对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作品来讲,起到决定作用。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支点的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类:
1.由高到底的支点:头腔支点(高位置)、口腔支点、胸腔支点、脚后支点;
2.由大到小的支点:大支点、中支点、小支点;
3.由前到后的支点:前支点、后支点。
学会使用和调节支点,才能使歌唱的声音和状态达到一种平衡,准确表达和驾驭各种民族声乐的色彩和艺术风格,从而获得稳定而真实的声音美感!
二、传统民族声乐作品歌唱时注意的细节
(一)把握歌曲的音樂与文化内涵
优秀的音乐作品始终能够反映出时代风貌和社会文化生活与思想,中国传统的声乐作品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及思想情感的具体体现,想要准确表达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涵,必须了解作品所属的地区文化风貌、特点。周小燕教授曾经说过:“要表达音乐的魅力,必须有文化的积累”。为了准确解释作品,首先需要有出色的歌唱和表演技巧。其次,要具备一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丰富而深刻的生活经验。许多声乐表演者非常重视文化素养和广泛的艺术修养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各种艺术和文化是文学艺术家对人生活感受的体现和表达,它们相互影响并且密切相关,因此,不断学习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对于丰富提高民族声乐演唱表演至关重要。由于声乐在表演中具有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所以表演者可以通过理解和培养其他文学艺术增强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表演具有鲜活性,音乐的表达层次更加丰富,更具艺术感染力和魅力。
(二)把握传统民歌演唱的音乐色彩和风格
由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语言、审美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民歌呈现出色彩斑斓、性格各异的歌唱方法和音乐风格,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歌演唱的学习,也是民族声乐表演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一个歌种都有各自的演唱方法和音乐表达方式,陕北的“信天游”高亢激昂,旋律跌宕起伏,自由舒展,如《赶牲灵》《兰花花》和《脚夫调》等等;雄浑大气的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 ;四川地区自信乐观的“晨歌”;江南细腻柔美的小调等等,如此众多的演唱风格,歌手不可能通过唱歌技巧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风格,因此,演唱前都需要歌者仔细分析曲目风格、旋律特点、方言特点、情感表达方式、甚至包括用嗓方法的调节等等,唯有做到这些,才能准确表达风格。
(三)学习了解民歌方言特点
方言是指特定地理区域中特定语言的变体,随着社会习俗和交往礼仪的不断发展,它逐渐形成。中国方言通常被称为地方方言,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我国民族众多,方言类型复杂,种类多样,每个地区的方言都是地方文化传统的呈现,如东北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广东梅县的客家话等等。传统民歌是地方语言文化的产物,方言也是民歌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歌唱时必须准确模仿学习方言,才能表达好民歌风格。学习了解方言语音、语调、咬字的特征等,作品的民族“意蕴”更为准确。例如,江苏民歌《无锡景》,如果用普通话演唱,那就无法展现出江南水乡柔和细腻的感觉,唯有吴方言的软、柔、细才能准确表达作品的音乐风格。
三、现代民族声乐表演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借鉴学习
(一)对戏曲表演中“情”的借鉴
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离不开传统戏曲艺术的滋养,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歌唱与舞台表演的经验。民族歌剧、现代民族声乐作品等无不借鉴吸收了戏曲表演的精华,如歌唱方法、舞台表演等。“情感”是戏曲表演的灵魂,所谓“物动人心,情动声”,情感是声乐艺术的核心,也是艺术的生命。在民族声乐舞台表演过程中增加借鉴戏曲的身段、眼神等,均能丰富作品的情感表现。然而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许多人只是追求声音技巧,忽略了“情感”的重要性,虽然声音非常优美,但听起来仍然像白沸水,无法引起观众共鸣。在声乐演唱中,技巧是表达歌唱的方法和基础,而丰富的情感表达目的是传达思想、交流情感、表达情感,从而赋予作品生命力和艺术性。
(二)对戏曲表演中“神”的借鉴
戏曲中的“神”主要是通过歌手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来表达的,最重要的是,凝视传达出了多样化的情感信息。面部表情是表达人物性格和心理的重要手段。清代黄旛绰《梨园原》中提到:“心中了了,则可以传神”“听者有兴趣,能泣也能欢”。因此,唱歌时歌者应注意面部表情准确、生动,要有感染力。在传统戏曲中,演员非常注重眼睛的使用,眼睛是灵魂的窗口,眼睛在表演中非常重要,不同的眼神表达不同的情感。“一身在于脸,一脸在于眼”。演员面部表情的变化靠眼神的改变实现,眼神可以描绘出歌者的各种情感体验,例如沉闷、缓慢、惊讶、愤怒、快乐、害怕、悲伤等。随着歌曲内容以及情感的变化,时间、空间的转移,都可以通过眼神来实现,使其更为生动,因此运用好眼神,作品的表现才能更为层次丰富、立体。
(三)对戏曲表演中“形”的借鉴
“形”是指唱歌和表演艺术中的肢体语言,在戏曲表演中是所谓的身段。戏曲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讲究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以形式,形式和精神描述上帝”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美学准则。一般来说,“形式”是指特定形式的外在表现,包括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这里主要指肢体语言。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歌者,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和歌唱能力是民族声乐的基础要素,如何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使作品的表现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需要更多的表演技能共同支撑完成,如借助肢体语言的表达,学习借鉴戏曲身段的表演,能够更好地完成作品的藝术内涵。
(四)唱与演的协调统一
民族声乐表演以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为基础,这对于培养当代民族唱法歌唱表演的情感、精神和形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民族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即身体表演和歌唱的协调与统一。声乐需要唱歌和表演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但歌唱必须始终占主导地位。物理表现是使歌曲更生动,辅助角色应具有主体和辅助角色,不能压倒主体,否则它将不再是唱歌的艺术。每个人应该注意身体上的表现,实现歌唱与表演的和谐统一。
四、结语
中国戏曲、曲艺、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风格浓郁,区域性音乐性格突出,积累了丰富的歌唱、表演技巧与特征。歌者演唱时,声音、情感、表演、神韵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对此有很好的诠释。因此,学习戏曲、曲艺、民歌的表演程式和歌唱特点对民族声乐的演唱和表演有着重要意义。而在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中,适当合理引入一些戏曲、曲艺的表演和演唱的课程,将对声乐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借鉴传统声乐,丰富现代声乐歌唱艺术,准确表达作品的民族音乐风格,唱好中国歌曲、中国作品,展现优秀的中国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弦箫.论传统京剧艺术元素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20(01):230-231.
[2]胡艳.浅谈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艺术评鉴,2019(11):40-42.
[3]戴嫣昀.以歌曲《梅兰芳》为例探索民族声乐演唱中艺术风格的统一[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9年.
[4]易宁艳.音乐美学视域下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J].艺术教育,2019(09):209-210.
[5]刘蕾.浅析民族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0):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