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慧素 邓树生 毛绍明
[摘 要]文章旨在了解高职院校扶贫工作队员在扶贫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确保扶贫工作效果,也为高校驻村教师更好完成乡村振兴任务提供助力。通过对广西多所高职院校的11位驻村扶贫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依此编制调查问卷对广西高职院校驻村扶贫教师进行了深入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42份。本研究发现,部分驻村扶贫教师感到工作开展不顺心,多数驻村扶贫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心理压力较大,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驻村教师花费较多时间迎接检查,部分驻村教师觉得自身工作压力较大,扶贫对象缺乏转变意愿。文章提出通过形成高效检查机制,建立容错机制,多措并举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为驻村扶贫教师提升经济物质保证等方式提升职驻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好打赢乡村振兴战。
[关键词]驻村扶贫教师;高职院校;广西;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4-009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495”研究成果。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伟大成就,但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为发挥高职院校在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西高职院校2012年开始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到贫困县投身脱贫攻坚一线,进行驻村帮扶,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村民同吃同住,走访村民,为他们解开心结,鼓励他们寻找致富道路,每位教师驻村扶贫时间约两年。完成脱贫任务后,高校又肩负起新使命,选派优秀教师驻村接力乡村振兴任务。脱贫攻坚任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1],而这个系统工程是否能做好,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与扶贫工作队伍有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此,本文以高职院校扶贫工作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及访谈形式,旨在了解高职院校扶贫工作队员在扶贫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确保扶贫工作效果,也为高校驻村教师更好地完成乡村振兴任务提供助力。
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过程中驻村教师在身体、心理、情绪上都遇到一些问题,了解他们对扶贫工作的总体认知,了解影响他们工作实效的因素,倾听他们的工作需求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对广西多所院校的11位驻村扶贫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依此编制调查问卷对广西高职院校驻村扶贫教师进行深入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42份。
(一)驻村扶贫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广西高职院校于2012年开始选派驻村扶贫教师,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相关部门要求高校按照师生比派驻扶贫工作人员。广西共54所高校派出驻村扶贫教师,选派约300名广西高校教师驻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其中高职院校驻村扶贫教师约160人[2-3]。
(二)驻村扶贫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00%驻村扶贫教师都认为扶贫工作非常重要,自己所做的扶贫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教师驻村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体较顺利,多数的驻村扶贫教师感到扶贫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心;25.6%的驻村扶贫教师感到扶贫工作进展一般,极少数駐村扶贫教师感到扶贫工作开展得比较不顺心。这说明还有部分驻村扶贫教师在扶贫工作上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驻村扶贫教师压力状况调查
(1)工作压力。在扶贫工作压力方面,部分驻村扶贫教师感到扶贫工作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工龄17年以上的驻村扶贫教师,多数感到扶贫工作压力比较大。扶贫期间日常工作时间调查表明,多数驻村扶贫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
(2)家庭压力。多数受访驻村扶贫教师都表示家人比较支持自己的扶贫工作,但由于自己长期驻村工作,远离家庭居住地,难以照顾家庭,希望扶贫办能优化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让自己能兼顾扶贫工作和家庭责任,从而更安心地完成扶贫工作任务。
(3)心理压力。部分受访驻村扶贫教师表示工作过程中心理压力较大,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一)驻村教师花费较多时间迎接检查
扶贫督查是扶贫有效进行的重要推动力,但督查耗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驻村扶贫教师与农户交流、沟通的时间,影响扶贫工作实效。笔者调查发现,影响驻村扶贫教师的工作实效的因素主要来自扶贫督查形式,部分驻村扶贫教师认为影响工作实效的主要因素是准备迎检材料花费时间过多。
访谈驻村扶贫教师获悉,扶贫检查多为不定期抽查。扶贫检查主要检查党建材料和扶贫工作。党建材料主要包括“三会一课”,星级党支部评比,学习会议记录(图片、材料)等内容。扶贫材料主要包括低保、小额贷款、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农业经济普查、扫黑除恶等内容。不同机构、不同部门未形成协同检查,他们检查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每次迎检驻村扶贫教师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参加相关迎检会议,并根据不同检查组的要求重新梳理材料。迎检准备时间较短,往往第一天下午发布检查通知,通常第二天早上就要进行检查,所以驻村扶贫教师资料整理压力巨大。同时,驻村扶贫教师参会任务也很繁重。部分驻村扶贫教师反映整理迎检材料和开会所花费时间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真正下基层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的时间和机会。
(二)扶贫对象缺乏转变意愿
本调查发现,92.1%的驻村扶贫教师认为扶贫对象“等靠要”的观念难以改变影响扶贫工作实效的主要因素,部分驻村扶贫教师认为扶贫对象隐瞒收入,无法了解其真实情况是影响工作实效的主要因素。本调查结果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指出“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少数贫困群众受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仅把目光放在能迅速带来直接收益的事物上,个别同志甚至认为,只要不脱贫,就可以永远获得政府的物质和金钱资助。因此,扶贫工作组还应积极探索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的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具体策略,并推广该策略,提升扶贫效率。
(三)问责压力过大
适度工作压力是必要的,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压力过大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笔者调查发现,部分驻村扶贫教师认为主要影响工作实效的因素是问责压力大,担心自己在扶贫资料抽查时表现不好,被判定不作为,会被全县通报批评,直接影响其在后援单位考评,更担心自己如果出现重大失误,职业发展受到影响。
(一)形成高效检查机制
首先,扶贫工作组需要对扶贫监察形式进行改革,形成高效检查机制,要做到既能促进驻村扶贫教师积极工作,了解最新扶贫进展,又能让扶贫教师不必耗费过多精力整理资料、参加会议,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扶贫工作中。笔者提出几点建议,第一,不同部门协同合作,形成整体统一检查方案,减少反复的资料整理迎检材料。第二,建设网络扶贫资料平台,要求驻村扶贫教師定期按要求将相关材料上传系统,各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平台,查看相关资料,提升检查效率。第三,目前扶贫检查多流于表面形式,基本上是检查文字、图片材料,建议多到实地检查,考核最后的扶贫效果。
(二)建立容错机制
针对驻村扶贫教师问责压力过大问题,2019年4月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促进脱贫摘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意见》)提出要关爱激励扶贫一线干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该容的大胆容错,不该容的坚决不容[4]。但这一指导意见只给出了指导方向,未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容错机制条款,建议地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容错机制,容错判定标准,减轻扶贫教师的问责压力。
(三)多措并举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驻村扶贫教师认为最能激励自己的是扶贫对象的配合及扶贫效果的提升。由此可见,驻村扶贫教师期望扶贫对象积极配合工作,渴望更好地完成扶贫工作,在扶贫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形成有劳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意见》明确提出要减少简单发钱发物式帮扶。除现行政策明确规定以现金形式发放的补助外,原则上帮扶不得采取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不得包办代替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建设项目,杜绝“保姆式”扶贫,杜绝政策“养懒汉”,谨防“福利陷阱”“悬崖效应”。同时鼓励贫困群众签订脱贫承诺书,明确脱贫责任,贫困户脱贫后,在后续帮扶期间继续享受扶贫政策,颁发脱贫摘帽牌匾、脱贫荣誉证书,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和能人带动力度,进一步加大产业就业扶持力度[4]。这将对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起到积极作用,提升他们的内生动力。同时,笔者认为扶贫工作组还可以鼓励驻村扶贫教师申报相关课题,多开展相关实践、实验研究,探索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的方法。这既能充分发挥驻村扶贫教师的科研优势,也能加快探索有效提升贫困户思想觉悟,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方法的步伐。
(四)为广西驻村扶贫教师提升经济物质保证
本调查结果显示,为驻村扶贫教师提升经济物质保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提升扶贫动力。本次调查对象中78.9%的驻村扶贫教师认为提高扶贫教师经济待遇的措施,可较好提升扶贫教师工作的积极性。52.6%的驻村扶贫教师认为优先安排家属工作可以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40.5%的驻村扶贫教师认为解决扶贫教师家庭的实际困难可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广西陆川县已成功通过创新实施绩效二次分配,提升扶贫干部待遇提升扶贫干部工作的积极性[5]。该成功经验可推广到广西其他县份,以提升广西高职驻村扶贫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在形成绩效评定方案时,可将驻村扶贫工作经历作为考核加分项。
(五)为广西驻村扶贫教师提供同等条件职称评定优先待遇
本研究结果显示,近半数驻村扶贫教师认为,让他们享受职称评定优先待遇可以提升自己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为了优化教师扶贫激励机制,与传统职称评审不同,宁波大学在职称评审的过程中,专门设立一项指标,即服务型教授和服务型副教授,只要是为地方服务并且为广大农民解决一些重大的科技问题,都划入计算工作量。宁波大学科技扶贫的精准高效,与机制改革所带来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是分不开的[6]。广西高职院校可以学习宁波大学的相关经验,健全职称评定制度,将扶贫工作计入工作量,在职称评审文件中增加驻村扶贫工作经历可享受同等条件职称评定优先待遇的条款,提升驻村扶贫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1]杨波. 高校教师精准扶贫实践路径研究[J]. 广西教育, 2018(27).
[2]邓树生.浅析广西高校教育定点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8,33(04):53-56.
[3]贾红杰,邓树生,张况.职业院校面向农村精准培训模式的研究[J].广西农学报,2020,35(01):65-69.
[4]广西南宁扶贫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促进脱贫摘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ttp://fpb.nanning.gov.cn/xxgk/zcwj/zhl/t1796629.html.
[5]人民网. 陆川县提升“三大待遇”激励驻村干部担当有为[EB/OL]. http://gx.people.com.cn/n2/2020/0329/c390645-33912029.html,2020.3.29.
[6]胡坤,徐军伟.高等院校聚力精准扶贫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7(0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