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跃辉
摘要:论文写作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论文主要有“教学课例”与“专题论文”两种类别,每种类别又分为不同的文体类型;论文写作要讲究“命意”,从新、深、广三个角度进行开掘;论文写作还要讲究规范,例如标题规范、表达规范、摘要规范、注释规范、格式规范等。
关键词:论文写作;辨体;命意;规范;文体意识
陈师道说:“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他说的“立格、命意、用字”是江西诗派“摹仿”杜甫诗歌的要领,其中“立格”包含了格调、文体方面的内容,“事核而理长”隐含着对诗歌中的叙事和说理两种表达方式的要求,“句清而体好”隐含着诗歌的风格与文体的判断。“命意”即是“立意”,杜甫的某些诗歌能从平常事物中见出深刻的道理。“用字”就是炼字,注重语言特别是动词的锤炼。这三个方面适用于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也适合于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写论文本质上属于文章写作,“立格”的关键在于辨清文体,“命意”的关键在于创新立意,“用字”的启发在于规范格式。
一、辨体:坚持进行課例写作
文学创作讲究“辨体”,语文教学讲究遵循文本的文体特征,论文写作也要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不少教师对自己写作能力持有怀疑态度,缺乏写作的自信,经常以“我不会写论文”为由拒绝写论文。其实,“不会写论文”是一个虚假的宏大命题,就像一个人说“我不会写文章”一样,他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我不会写某一种类型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表达与交流的欲望,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会写文章,例如编辑微信、写书信等,只不过是由于个人禀赋与偏好不同,有的人擅长文学创作,有的人习惯于公文写作。即使是从事诗词创作的文人,在文体方面也有一定的偏好,例如王昌龄偏好七绝,李白长于歌行,杜甫擅长七绝等。那么,“不会写论文”的实质是“不会写某一种类型的论文”。或者说,一线教师在写论文时,头脑里时常装着“抽象论文”的概念而不清楚自己要写哪一种类型的论文。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能将论文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会写论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很多教师写论文,写的是自身的经验和工作中的做法,往往是将这些做法、措施进行“剪辑拼凑”。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最丰富的素材就是自己的课堂,就是自己上过的一节节的课,而经验和措施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提炼或实践的内容。放弃自己的课堂,而抓住经验和做法不放,我认为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为此,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研发了“基于课例的论文写作模式”,每一期要求成员学会写四种基本课例和四种拓展课例,前者包括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后者包括课标理念阐释、教学理论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素养能力培养。
要想写好这八种课例论文,首先要有一节节好课。教师要有自己的“代表课”,才会写出优质的课例论文。假如教师上的课平常无新意,写出来的论文自然也没有参考价值了。因此,写好论文的前提就是上好课,要去研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研究这节课的创意设计与创新实施,研究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切实收获,进而研究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
有了好课,还不足以写成一篇优秀的课例论文。如果仅仅是从经验、感受、印象的层面上分析一节课,往往会流于浅表化,不能真正从教育、课程与教学等规律性、原理性的层面对一节课进行解释。也就说,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课例论文,首先要有好课,其次还要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理论需要学习和积累,然后不断运用,才会内化为教育教学的“学理依据”。学习和积累的主要方式自然是专业阅读。我们团队规定了必读书目,主要是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并且规定3的倍数的随笔,即第3篇、第6篇、第9篇等,必须是指定书目的读书笔记,不少于1500字。经过这样的“魔鬼式训练”,教师就会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了。
二、命意:教师论文写作的关键
文以意为主,这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创作传统与文学批评传统。“文体”提供的是外在的模型,而论文的核心应是“命意”。一篇论文能否发表,往往取决于一个关键的“点”,正是这个“点”决定了论文能否通过学术共同体的审查。此处的“学术共同体”不仅包括审阅论文的编辑,还包括阅读论文的专业人士。这个“点”就是论文的创新点,通俗地讲就是“有新意”。
一般而言,一篇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引入了新的理论或新的概念,课堂教学采用了新的方法或策略,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思路或运用了新的资料,从新的视角对某一种教学现象进行新的阐释,教学过程中创设了新的情境等。笔者2018年5月份有幸在深圳市红岭中学参加了“课堂革命·福田表达——深圳福田课堂变革新生态全国展示活动”,并听了谭妙蓉老师一节题为“感受立体的民国世界”的公开课。谭老师将与民国有关的三本小说《呼兰河传》《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组成一个“群”,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对这三本书进行阅读,本节课重在展示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成果。这样的阅读,既不等同于“群文阅读”,也与“整本书阅读”有差异,笔者将其命名为“群书阅读”,并写成了一篇《群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创新思路与策略》的观课论文,论文的新意自然来源于课堂教学的新意,而“群书阅读”是文章的“新概念”。无独有偶,谭老师随后也撰写了《群书阅读:由“体验式”走向“审辨式”》的课例论文,也提到了“群书阅读”的概念。两篇文章先后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和《语文教学通讯》(B刊),其共同的新意就是对“群书阅读”这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方式的探讨。
命意求“新”,方法很多,最重要的就是经常阅读专业的教育期刊,阅读本学科的学术期刊。阅读《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材教学》《基础教育》等着眼于基础教育的综合性期刊,可以打开自己的学术视野,获取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刻理解;阅读本学科的专业期刊,不仅可以获取他人直接的教学经验,而且可以发现学科专家、同行们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如果能够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对学科热点问题的思考,写出来的论文自然就会有新意了。而当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迸发出了某一灵感的火花,及时捕捉,并通过文献查询、分析,验证前人是否已经阐述过自己的“灵感”。那么,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再对教学灵感进行深化、补充,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论文也就会有亮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