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
采访到陈行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3月到6月,我们约定的访谈时间一再推迟。他真的太忙了——有时他奔波在看望帮扶对象的千里之外;有时他赶赴某个重要会面,链接可能的公益支持资源;有时他现身高校、公共空间,与读者讲述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
初见陈行甲,是在他的新书《在峡江的转弯处》分享会现场。开场前十几分钟,背着双肩包的陈行甲快步出现在书店二楼——天命之年的他看上去只三四十岁,瘦削颀长的身材、干净爽利的寸头,白衬衫、牛仔裤,一如近年来他常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很快他便被工作人员围住,在和主持人的交谈中做紧张的上场准备。在这个流行“躺平”的年代,陈行甲似乎总是行色匆匆、整装待发,一副永远在路上的青春模样。
“巴东是我身上的一颗痣”
作为曾经的“网红官员”“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的人生上半场,是现实版《人民的名义》。他所为人熟知的,是在执政湖北巴东县的五年时间里,送数十名贪腐官商入狱,造福50万巴东百姓。直到现在,无论陈行甲走到哪里,很多人都还把他和“巴东”两个字深度绑定。这对陈行甲来说,曾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困扰。
“大家说到我还是只提我的过去,事实上,我想早点跟巴东有一个‘分割,尽快脱离掉过去的话语体系。”对于现在的陈行甲而言,他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自己的“新标签”——“公益人陈行甲”。但在不断地反思后,陈行甲想通了:“如果说故乡是我的胎记,那么巴东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胎记旁边的那一颗痣,它已经刻在了我的身上,这一生我大概都割离不开。既然割不开,我就一直带着,因为它带给我的是很温暖的力量。”
2016年,陈行甲在巴东县委书记任期届满被提拔之际辞去公职,只身来到深圳,开启自己的人生下半场。
陈行甲的转场,很多人觉得“石破天惊”。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习惯性”的选择。“过去几十年里,可以说每一次的选择,我都不是走的大路。”1992年大学本科毕业时,从他的家乡兴山县考出去的十几个大学生里,回去工作的只有四个,陈行甲便是其一;2003年,取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以后,陈行甲放弃拿到手的北京国家开发银行offer,再次回到家乡……几乎每一次重大关头,陈行甲都没有走寻常路,而是顺应内心的选择。“投身公益始终是我内心的那一粒种子,一直在等待破土发芽的一天。我希望通过创新的公益实践去寻找一些社会难题的解决之道。”
干净、温暖,是陈行甲厚重的生命底色。从政时,有人说他“一身正气,一身杀气,一身朝气”。成为一名公益人后,他不再需要“斩妖除魔”的杀伐之气,而得以充分释放自己满身的正气和朝气。
到深圳后,陈行甲先是在国际公益学院担任研究员,从事贫困地区儿童大病救助的课题研究。他每天赶场似的旁听各种相关课程,参加各种相关活动,拜访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如饥似渴地吸取相关知识和经验。回想那段时光,陈行甲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时候,像一棵小草一样平和地吸收着阳光和雨水”。
2017年,陈行甲申报的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获批成立。作为一名职业公益人,找資源和资金是陈行甲最主要的工作。“链接社会资源,找专家学者,找地方政府支持配合,做这些事情对我来说都相对容易,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但筹钱,起步的确很难。”头一年80%的时间,陈行甲都在想方设法筹集公益资金。从“前呼后拥”的父母官到向人开口要钱的“高级乞丐”,陈行甲并没有太大落差。“最开始转场时我就决定抛下这个包袱。”有一次陈行甲受邀参加某个活动,但现场的主、副桌都没有设他的桌签。陈行甲自己搬了凳子在副桌边挤着坐下,坚持到活动结束。
公益开场的首个项目计划书是陈行甲自己写的,他打磨过很多遍,申请过很多遍。在他心中,有一分钟版本、三分钟版本、五分钟版本、十分钟版本、半个小时版本,甚至一两个小时版本。“看对方能给我多长时间,我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时调整,在脑海里调出其中一个版本。” 做项目介绍时,无论对方是老总还是最基层的办事员,只要对方愿意听,陈行甲都会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全神贯注去讲。尽管他知道,听他汇报的,十个人里可能只有一个愿意继续跟进,而每十个十分之一里最后“慷慨解囊”的也只有三个左右。汇报时,陈行甲会关注对方身体语言甚至是眼神的反馈,注意到自己的逻辑哪里不对、细节哪里不清楚,好下一次修改。
如今,陈行甲已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公益逻辑,发起了四个得以按照自己意愿规范运行的公益项目,同时得到了很多受助人和持续捐助人的信任,以及很多社会志愿者的支持参与。“如果投身公益之初,有人跟我说十年后我能做成现在这个局面,我都会高兴得不得了,但现在还不到五年,我就做成了。”
带孩子们去看山外边的海
基金会创立之初,陈行甲将业务范围定为贫困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陈行甲坦言,公益人要克服“圣人心态”,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而要用自己有限的能量切入具体的角度。之所以定位在儿童青少年群体,是因为他们象征着未来和希望。
聚焦大病救助,源于精准扶贫国策和陈行甲在巴东的工作经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贫困人口整体上占比最大的就是因病致贫,这个比例高达42%。在巴东县,根据精准识别贫困户过程中一家一户数出来的数据,这个比例是48.7%。”他想做的是“从一个民间公益人的角度,为国家探索因病致贫的规律性解决办法”。由此,陈行甲创立了自己的首个公益项目“联爱工程”—— 一个大病救助领域的“小岗村”实验。他选择了当时所辖五个县全是贫困县的广东省河源市作为自己的小岗村、实验田,联合当地政府、医疗机构,在建立儿童白血病数据库、案例库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药物评估等工作,从患者、医生、药物三个角度,探索出一整套基于实证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四年来,这一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陈行甲正谋划着到西部地区以省级为单位进行复制拓展。
“梦想行动”是陈行甲的第二个公益项目。出生于偏远山村、起点“低到尘埃里”、靠读书改变命运的陈行甲深信:“改变贫困的根本渠道在于教育,在于教育给那些贫困孩子带来的希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