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地乌托邦,守望乡野的孩子

2021-08-23 10:43孟溪
教育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麦地朵花宝藏

孟溪

麦地小学的支教老师们在校徽上画下了一片金色的麦田和高高的麦穗,一个孩子拿着纸飞机,迎着朝阳,在麦田里奔跑。他们希望告诉孩子:“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如同麦地里的禾苗,相互滋养,共同成长,追逐梦想,向阳而生,未来可期。”风吹动悬挂在操场上空的七彩风车,哗哗作响,就像拂过麦浪的声音。

麦地小学是一个乡村教学点,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金河镇麦地村,距附近的中心校需步行五个小时。从镇上通往学校的山路险窄迂回,一面是山坡,一面是悬崖,时不时一个大转弯,车轮刚好压过悬崖边的泥土。转过最后一个弯,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村舍和梯田,依着山势逐渐延伸,溪水潺潺流淌其间,麦地小学正安静地卧在溪边。

2012年,社会公益支教项目入驻麦地小学,彼时学校只有一名代课老师。随着支教力量的注入,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学生人数也逐年递增。原本的三间土坯房已无法容纳各年级学生,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麦地小学修建了新校舍,于2020年春投入使用。如今,麦地小学共有6名支教老师与1名当地代课老师,小学阶段学生49人(含毕业班),幼儿园学生近20人。虽然学校偏远、条件艰苦,但老师们正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属于孩子们的“麦地乌托邦”。

麦地有个宝藏屋

麦地小学是一所自由生长的学校。这点从校园营造上就可窥见一斑。色彩鲜艳的卡通彩绘随处可见,独角兽、蜘蛛侠、小火龙相约来访,三年级的教室门被绘成了一道彩虹拱门,二年级的教室则有了美少女战士坐镇;贴在墙上的锡箔纸被当作了全身镜,美其名曰“照妖镜”;教室里挂着用牛奶盒子做成的飞机,窗台上整齐摆放着五彩斑斓的石头画,塑料瓶装的绿植郁郁葱葱;悬挂在操场上空的七彩风车正在等风来……麦地小学没有围墙,学生与老师们的想法似乎也更为自由、活跃,不受拘束。

“学校空间有限,为了把这巴掌大的地方充分利用起来,我们花了不少心思。”吴娜在麦地小学已支教四年,透过她的讲述,我们能够看到每一处细节背后的巧思与心意,还有孩子们旺盛的生命活力。教室前的水泥空地上画着4朵花,每朵花都“暗藏玄机”。第1朵花叫“鲨鱼馆”,支教老师们将其设计成一个逃生游戏。“当时中间有根电桩,我们不知道怎么处理,后来大家说在上面画条鲨鱼,又在地面上也画了几条鲨鱼和标着数字的小圆圈,孩子们踏入后不能碰到鲨鱼,不然就要‘身葬鱼腹了。”第2朵花是“跳房子”,是目前麦地小学最受欢迎的游戏,支教老师们的手机里定格了不少孩子凌空跃起的身影。第3朵花是梅花桩,里面画满了标着数字1~90的小圆圈,代表一个个木桩。第4朵花靠近低年级的教室,是一个拼音字母表。“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汉语拼音还在打基础,所以就画了一个拼音字母表,当老师说一个词语时,孩子们就要用沙包去扔对应的拼音字母,把这个词拼出来。”

学校没有食堂,打好午饭的孩子多是捧着碗站着或蹲在墙根吃。支教老师们于是想着把羊圈旁边的一块空地利用起来。学生们自己做了桌子,铺上了餐布,用石头画了一个仙人掌盆栽作为装饰摆在桌子上。他们把这处空间取名为“御花园露天餐厅”,还挂上了“欢迎光临”的牌子。“这是属于孩子们的餐厅,虽然最多只能坐十多个孩子,但是他们还是很喜欢这个地方,中午拿着碗打好饭菜后立马冲过去占位子。”

“御花园露天餐厅”的另一侧是学校和村民租的一间土坯房,屋子外墙上写着“麦地,一座发掘不尽的宝库”,窗户边挂着电影社、美术社、手工社和戏剧社的木牌。这是麦地小学的宝藏屋,即学生社团活动中心。“设立宝藏屋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不同年级间的隔阂。”吴娜表示,“前几年支教老师都是包班教学,所以老师们更多做的是班级文化,班与班之间的合作很少,校园文化几乎为零。但总有一天,现在的支教老师们会全部离开麦地,有新的一批老师来,那我们能给他们留下些什么?于是我们开始做校园文化,设计校徽、校训,设立宝藏屋,就是希望把麦地的精神传承下去,也让孩子们对这所学校产生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明白麦地就是我们的家,需要我们共同维护。”

老师们怀着这样的期待为孩子们建了一座宝藏屋,而孩子本身就如一座发掘不尽的宝库,总能给老师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去年11月,麦地小学戏剧社拍摄制作了一部微纪录片《麦地里》。于是,我们在孩子们的镜头下看到了麦地的一天,从早上迎着朝阳打扫卫生开始,到晚上观看露天电影落幕,孩子们的学习及活动空间并不局限于学校,他们的灵感也没有边界。吴娜口中绘画社的“大魔王”们,最近正在创作一组卡通连环画册,希望把麦地小学的故事画出来,他们还设计了学校的形象大使,据说是一只卡通形象的狍子。宝藏屋里藏着孩子们的童年,他们在这里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在自己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宝藏屋精神就是麦地的一種精神,探索、创新、坚韧、迎难而上。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们会创造出什么神奇的东西。”吴娜感慨道。

最大的宝藏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麦地小学,人数最多的班级是刚刚毕业的六年级,有17人,人数最少的班级仅5人。小班教育可以说是这类小规模乡村小学的独特优势。在这样的小班级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十分亲密,也更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热情与能力。“比如,有个孩子在学习方面确实没有天赋,但他做手工特别厉害,他过往可能因为成绩得到了很低的评价,丧失了自信。我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他、激发他,让他慢慢找回自信。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更加爱这个老师,学习意愿增强,学习习惯也逐渐调整。”吴娜说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最大的教育力量。吴娜今年送走了她的17个孩子,这帮孩子是她的第一任学生,从三年级包班带到六年级。在一千多个日夜里,她陪伴孩子们成长,孩子们也见证了她的无数个第一次。“这几年孩子们对我的依赖或说是信任,让我感受到被滋养,他们教会了我很多道理。彼此间相互陪伴、相互滋养的过程真的特别有力量。”

从三年级开始,每天孩子们放学后,吴娜都会送他们回家,有个女孩家住得最远,吴娜送完她再回到学校差不多是晚上十点。后来,那个女孩非要拉上他们班班长一起走,班长家住在学校附近,如此吴娜回麦地小学的路途便有了另一个女孩的陪伴。有一个晚上的返回途中,天很黑,突然起了一阵大风,卷起一片沙尘,班长就走在吴娜的前面。她说:“放心,以后我会保护你的。”一个月之后,吴娜的信箱里收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画了一颗大五角星,旁边是一颗小五角星,小五角星走在大五角星跟前,前面是一片风沙,旁边写了一句话“我会一直守护你”。看到纸条的吴娜回想过去的一个月,班长抢着帮她干重活、收作业时会先检查一下同学的作业有没有写完、主动为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讲解……“原来她真的在守护我,她让我明白了行动的力量能够盖过任何语言。后来,我去骑行东南亚时,也会把纸条带在身上。”

师生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也正是与孩子们之间深刻的情感连接,让这些支教老师们甘之如饴,坚信要有始有终,将各自班里的孩子教至毕业才肯离开。“越往后,支教这件事对于我们来说纯粹到只是一份牵绊、一种责任、一件稀松平常且温暖的事。”今年夏天,吴娜带的17个孩子毕业后,麦地小学(不含幼儿园)可能就只剩30多名学生了。面对生源锐减的局面,吴娜依然坚定地说:“下学期,我的意愿还是留在麦地,我会坚持的!”

“有座小小的村庄,住着最美的时光……”当《麦地里》的配乐响起时,我们会记得有所小小的学校,它在麦地里自由生长……

猜你喜欢
麦地朵花宝藏
Helpful Flower乐于助人的花朵
到麦地里去
《疲惫的麦地》
麦地
美食家
宝藏
城市的简历
画花
寻宝记
巨大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