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以独特的方式,坚持耐心提醒,历经多次“较量”,终于赢得了巩晓雄的信任。来之不易的信任为进一步做好转化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许该生的“华丽转身”指日可待,也许班主任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这是因为“巩晓雄说他只相信李老师!”
初次挑起重任,勇于担当不退缩
走上讲台传授学科知识对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而言,已是一个从读书到教书的历史性转变,而肩负班主任的重任就更具挑战性了。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任教,新入职的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别不大,许多新老师与学生在一起时,看上去就像是兄弟姐妹一般。年龄差别不大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更多亲近感,又可能致使学生对老师缺乏敬畏感,影响到老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严。巩晓雄“一米七的个子”“犟起来像一头牛”的性格,无疑会使班主任产生“几分紧张”。正是因为这“几分紧张”,反映了缺乏“实战”经验的班主任对岗位职责的敬畏感。
在入职初期,勇于迎战、敢于担当、充满自信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从“青涩”走向“合格”、从“成熟”走向“优秀”的必然途径。即使被学生的举动气得“泪珠滚滚而出”,班主任仍然没有放弃,知难而进,毫不退缩,表现出可贵的担当与勇气。
面对“调皮”学生,预设方案见实效
面对全班学生,包括“对付”那些或那个“调皮”学生,新上任的班主任会有多种选择。曾经有位比较有经验的班主任,得知接手的新班级有一位非常“调皮”的学生,便预设了“严管”的理念,想要择机给其一个“下马威”。课堂“下马威”如期而至,然而效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镇住”该生,还节外生枝激化了矛盾。
本故事中的青年教师缺乏经验,但有主见,果断选择从当“跟班”开始做起。这看上去很像是篮球场上“人盯人”的办法,比较费劲且耗时间,其实这是班主任作风深入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在接触学生的起始阶段,班主任尽可能多花一点时间与学生待在一起,自然就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借此观察学生的言行,了解学生的生活,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巩晓雄只信任自己的班主任,而且给出的理由是班主任“每天督促他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约法三章”。这就是“跟班”产生的效果,融入学生之后发挥的作用。
充分利用资源,聚焦重点赢信任
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做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都会面临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及集中力量聚焦重点等问题。巩晓雄学习不用功,性格倔强,就是一个需要而且值得重点关注的学生。班主任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为利用有限资源转化该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除了“跟班”随时提醒巩晓雄纠正不良习惯外,班主任还想到了安排劳动委员的职务,给予巩晓雄一个表现自我、增强自信的机会。随后,在纠正寝室熄灯后不能及时进入休息状态问题时,又指定该生为寝室长,促使其带头约束自己,遵守就寝的相关纪律。期末时评选表彰优秀班干部,班主任“力排众议将奖状发给了巩晓雄”。
委以重任、表彰激励等措施是教育引导的方式与方法,班主任比较充分地利用了手中的资源。在可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班主任不惜代价将资源比较集中地用到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其指导思想明确、工作重点突出等特点显而易见,再回过头去看为什么巩晓雄“只相信李老师”就不难解释了。
我的建议
班主任转化巩晓雄的效果有目共睹,但是在长达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班主任采取的部分做法仍然值得推敲,是否可以作为一般教育规律用在其他场景或学生身上仍需视情况而定。
一是重复“委以重任”,为何效果不尽相同。给学生安排一个服务班级的“职务”和“岗位”,给予学生展示能力、服务同学的机会,以此表达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等确实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正因如此,这也成为班级管理中常见的工作方法之一。第一次委以巩晓雄劳动委员,解决了班级清洁责任区多次遭“扣分”的问题,收效很好。然而,巩晓雄当上寝室长后,他不让室友熄灯后讲话,自己却不能自律,最终被宿管员举报。同样是安排职务,为何效果迥异呢?
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巩晓雄对老师反复安排职务的真实意图并没有完全理解,或者接二连三地使用同样的招式误导了该生,使其错误地认为他“身兼多职”,相比其他同学享有“特权”,遂忘乎所以,不能自律。我们还可略加思索,巩晓雄“管住”室友,熄灯后不让讲话,他采取了何等“妙方”,靠的是他身上的一股“犟劲”或“霸气”“镇住”了室友,还是引导室友认识到按时作息、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二是突出重点无错,是否有失公正公平。讲述教育故事,突出一个主题内容当然很有必要,集中使用教育资源帮助一个亟须改变的学生也不为过。但是故事中有几个情节是否妥当仍然需要斟酌。首先,如果说班主任在询问谁愿意当劳动委员,巩晓雄主动请缨时,“顺势征求了全班的意见”,程序到位,那么原来的班委会难道就没有劳动委员吗?其次,指定巩晓雄为寝室长,原任寝室长是否因不负责或履职不到位而被同时免去了呢?最后,学期末表彰优秀学生干部时,班主任“力排众议将奖状发给了巩晓雄”,难道评比表彰没有标准和程序需要遵循吗?
从以上三个情节看,班主任为了做好一个重点学生的转化工作,对其他同学的感受缺乏足够的考虑。班主任在努力增强一个学生的自尊、自信时,不可以损害其他同学的自尊与自信。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公正处事、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体现在日常管理的細节之中。
一是深入分析成因。本故事有两处阐述与巩晓雄倔强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性:“他需要别人的肯定”,可以理解为他缺乏他人的肯定是原因之一;“原来从小到大他都觉得,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问题学生”,该生的定位不准为原因之二。但这未必就是该生倔强性格或不能自律的根本原因,班主任若能进一步加深对巩晓雄的了解,包括其家庭教育环境等,找出“病根”,采取配套措施,巩晓雄很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化。
二是改善沟通技巧。班主任一直对巩晓雄极为关注,而且事后他曾坦言“只相信李老师”。但为何在与班主任沟通过程中,却突发状况,“像疯了一样,不停地捶门、捶墙”呢?班主任一句“怎么,还想动手啊”很可能是诱因,成为该生情绪失控的导火索。也许这句话让巩晓雄联想起在七年级时拿着凳子冲上讲台与老师对峙的情景,刺痛了该生的内心。老师与学生沟通,特别是在矛盾比较激烈或学生情绪比较激动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措辞,提升交流与沟通的技巧。
三是增强规则意识。值得庆幸的是,故事中的巩晓雄对班主任产生了信任感,实属来之不易。但是这无形之中留给巩晓雄的印象是只有班主任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例如,巩晓雄当寝室长后自己违反纪律熄灯后讲话,很明显就是对纪律和规则缺乏敬畏意识。政教处是专门负责规范学生行为的机构,巩晓雄有话为什么不能对政教处的老师说呢?评选优秀班干部肯定有条件和标准,若是巩晓雄没有其他班干部表现突出,班主任就不该给予优秀班干部的称号。为激励该生继续努力,可以设计另外一个奖项,如进步奖。因此,在赢得学生信任的时候,教师不可忘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不然很难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曹小飞
孙望安
原湖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编著有《把脉师方——学校教育实践案例研判》和《聆听花开——中小学教育实践情境案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