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准则: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2021-08-23 02:41王昌胜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研组学校文化

王昌胜

学校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無论是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还是校风、学风、班风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包含在内,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校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发展,通过促进教师研究,推动教师发展,最终推动学生发展。

创建“教师走向台前”的组织文化

神农架创新实验学校致力于创建一个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组织环境,以此促进教师的个体与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使学校在教师心中成为“我的学校”而不是“别人的学校”。

教师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把什么样的体验传递给学生。如果期望教师教育行为中有更多的尊重、激励、支持、包容,那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通过有目的的管理行为,让教师感受到激励、引导、唤醒自我发展的工作动力。

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教师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学校将价值观种到教师的心田里,指导教师工作。如:办一所有未来的学校;在创造中生长;人人都是领导者;激励每一个人;将决策权放在掌握信息最多的层级;永葆学习研究姿态;优秀想法至上;坦诚沟通,享受坦诚的坦荡;管理的所有秘诀在于激励和唤醒……正是在这些价值观的指引下,学校的每位教师都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和服务标准,在践行这些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自己的位置,很自然地走向了台前。

学校的管理模式是这样的:战略高层由各种委员会组成,把握方向、谋划发展、调节利益、开展督察是其职责。中层管理、支持部门、研发平台是运转机构,以中层管理者为中心,支持部门和研发平台为辅助,共同为教育教学一线服务。中层管理者由年级长和学科主任组成;支持部门由现行学校管理体制中的总务处、教务处、政教处等单元组成;研发平台是一个流动的支持平台,由申请了项目的自组织进驻,项目结束即撤出,新项目组再入驻。这一组织结构中,传统管理结构中负责人的角色转变成“首席服务官”,他们的工作就是服务,他们在“跑前跑后,嘘寒问暖,遇河架桥,遇山开山,伸伸大拇指,也帮员工擦一把汗”的服务中产生真正的领导力。

领导型、协同化的组织结构将学校管理从检查的,督促的评价的方式导向发现的,激励的,倡导的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的改变将学校里的人从校长到一线教师全都推向了台前,生动实现了人人在台前的目标。

激励机制决定一个组织健康成长的持久力。学校的激励方式着眼于激发人的正确动机,调动人的内动力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做出最大成绩。激励分为三个层级: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价值实现。每种激励由三种方式呈现:物质激励的三种方式分别是等级工资制、拓展奖励和教师发展基金;精神激励分别是资源激励、榜样激励和授权激励;价值实现分别是成果辐射、同行认可和自我认同。

其中,拓展奖励的目的是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其要点是根据教师或团队的特点,设立相应奖项。如最受学生爱戴奖、最受家长信赖奖、学校特殊贡献奖、课堂教学改革标兵、最佳创意团队、和谐年级组等。每学期初,团队和个人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向学校申报奖项名称和评价标准。

授权激励是对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的教师定制的培养性奖励,或委以重任,或负责某个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或某个现象的研究和解决等。成果辐射是鼓励教师扩大知名度式的奖励,当一线教师有了成果,学校会集结所有的资源,为教师开发实验成果,寻找并提供成果辐射的路径,以影响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同行认可是增强有成果的教师美誉度式的奖励,如每年定期举办“我们作为研究者”教师成果汇报会,为教师搭建展示舞台。正是通过这些别出心裁的各式奖励,让教师充满创新的活力和不断进取的意志,持久地保持了“教师走向台前”的状态,让教师幸福地工作,实现专业成长。

创建协商、对话、共享的研究文化

在创新实验学校,“研究”就是一种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学校组织行为,其运行载体是行政例会、年级组会议、班主任会议、教研组会议、学生中心导师会议等;另一类属于自组织行为,以基于个人兴趣的项目式研究的方式进行,具有个性化、跨学科等特点。

这两类组织都强调行动研究,其特质如下:其一,教师自己做研究。学校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他们通过反思、内化实践性知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体系。其二,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问题源于自身工作实践,源于自身的困难点、兴趣点,目的在于真实地改善日常的教育教学。其三,教师一起做研究。学校注重研究共同体的组建,教师通过同伴的力量,获得共同成长。

在研究方向与内容上,学校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办学理念,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学生研究”和“学习工具研究”上,因此,学校提倡教师开展基于学习方式的研究。研究方向的改变,促使教师捕捉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诸如“课堂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针对不听话的学生应采用何种教育方式”“课堂追问的三法则”“批注的九种方法”等,经过团队分析、跟踪观察、寻找解决策略,最后形成成果,张贴于教室或走廊,成为学校最美的风景。

自下而上的研究话题。学校的研究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话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渠道:

“每月三得”。在创新实验学校,每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教学心得,一月三篇,在三篇中自荐一篇为“金得”,备学校选用。教师所写的“得”,学校会组织各个层面的人加以阅读、点评,对于比较关注的问题,自然就形成了研究话题,在相关会议上进行深入探讨。“外出学习学什么,怎么学”“老师、家长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异性”等,就曾是全校行政例会讨论的话题。

走动式服务。学校领导及支持部门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梳理后形成研究话题,比如“应该怎样应对家长来访”“如何正确处理好微信群”“怎么让作业少下来”等。无论是校长还是其他管理人员,是什么学科背景就上什么学科的课,因为身处一线,所以非常容易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针对性访谈。针对个别群体或重要事情,在交流中形成研究话题,比如“高年级主题式寒假作业怎么布置”“寝管考评应不应该对班主任有要求”等。

学校文化主导下的自主生成性话题。比如本学期开学第一周,各学科教研组围绕“好习惯成就质量”这一理念,自主梳理本年级、本学期的学科学习习惯。四年级语文组把预习的习惯确定为“提出一至三个问题”,表达的习惯确定为“带着自己的思考追问”,作业的习惯为“用不同颜色的笔自主订正”。

对话型的研究形式。学校的研究型会议分为三大板块:快乐分享、研究在线、有事说事。每次开会,研究的氛围十分浓郁,各抒己见、唇枪舌剑如同“吵架”。学科教研组会议保留了研究型会议的基本特征,又融入了学科教研的一些因素。

“作业欣赏+自由对话”。每次开会时,有一个班级的所有书面作业将接受“检阅”。教研组的老师看过以后,每人要当面提出自己的看法,相关老师要接受咨询或解答。如果存在普遍性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将升级为研究性话题,进行深度探究。

“阅读分享+对话反思”。学校每月会给老师发放书籍,老师也可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凭发票报销费用;有时教研组也会根据研究主题,列出统一阅读书目。但无论哪种形式,读了就要分享,分享就必须有对话。

“观课+研课”。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目前主要做“基于标准的教学”和“分享式教学”,前者从课程内容入手,后者从学习方式入手。观课时,听课教师拿着观课表坐到学生中间,结束后采用“1+1”的方式进行研讨,第一个“1”指的是优点和收获,第二个“1”指的是问题和建议,这些提出来的问题中很可能隐藏着巨大的价值,能够使研究更实在、更深入。

有事说事。这个环节主要用于教研组内事务性的安排,大约就三五分钟。以上是常规学科教研组活动流程,主要以“课”的研究为主。

自主行动的项目研究组。项目研究组是以教师自选的研究课题为主线形成的临时性组织,如“班级文化项目组”“家校合作项目组”等。学校将有着相同或相似研究方向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开展研究。课题组有大有小,多则十来人,少则五六人,组内人员也是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虽然来自不同的学科,但是他们围绕着共同话题来讨论和研究,如“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等,每一个课题组都有相关的专业工作者支持。对于项目组的工作,学校各行政部门极少干预,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有价值的引领,在有需求的时候履行服务职能,这样就给予了项目组很大的空间。

在创新实验学校,每位教师都是研究者,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成长,学校在研究中创造着教育的无限可能。

探索“学生站在中央”的合作文化

在创新实验学校,大到校庆会演、运动会、年级课程,小到课间操、餐厅就餐、教室清洁,都活跃着学生的身影,可谓“人人都是主角”。支持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便是服务性组织——学生中心,它通过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管理,实现了校园里“人人有岗、事事尽责”的生动局面。

学生中心以“学生长”为最高指挥官,以“部”为单位,其下分设多个管理岗位。设什么岗位,怎么设,每所学校从自己的校情、学情出发,因需设岗。 2020年秋季学期,宜都创新实验学校小学部学生中心的组织结构如下: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中心的所有部门分为两大类,即“常规部门”与“发展性部门”。礼仪部、卫生部、体育部、生活部,这些称为“常规部门”,服务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小导游、广播站、小讲坛等称为“发展性部门”,助力学生展示自我、大胆创造。

在班级层面,“常规部门”与“发展性部门”更是相得益彰。学习部、环境部、文化部、监察部、游戏部……学生自设部委,对班级工作全覆盖。计时长、图书长、灯长、水长、椅子长、黑板长、路队长、搬运长……各种小岗位应有盡有,不断从学生中生发出来。“学生站在中央”是学校的核心价值之一,而学生中心自组织的建设,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样本和最有说服力的注解。

事实上,学校文化就是把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件事情都当作培养学生的土壤,放手让他们做,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提供好服务。外在环境让校园里的每一处都是学生的成长资源,内在的学校文化让人人服务他人,人人温暖有力量。

每学期入学仪式上,新入学的学生都会在手印墙或签名墙上按下自己的专属掌印并签名,感受到自己正式成为学校的一员,是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开学后,学校会将手印和签名展示在最大的一面墙上,学生进校第一眼就能看见自己在学校的第一个印记,找到归属感。

学校文化也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例如,学生在课下聚在一起时经常会讨论现在流行什么,谁的动态又更新了什么内容,于是,学校在教学楼的架空层设计了一个“创新朋友圈”宣传栏,每当学校有什么新鲜事或活动时,都会将海报张贴在此处。学生进校后第一眼就能够知道学校这周的动态,每一次更新就像在刷朋友圈,还能为自己喜欢期待的活动或动态点赞。

在学校,无论大小活动都提倡“学生站在中央”,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小讲坛的宣传海报、校门口的石墩设计、美术课程校本化的黏土作品展、照片墙的对话互动、自由拼摆、体育游戏的体验……这些全都来自学生的参与和创作。

学校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常文化成果的积累。例如,学校每届运动会都有一个大主题,各班会根据这个主题设计开幕式的表演内容及班级海报展板,运动会结束后,这些展板通过排版组合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校文化系列。其实,学校或班级的各项活动所产出的成果都能成为学校文化的元素之一。学校文化的呈现不应该为了文化而做,应该结合日常工作,使之自然、动态、富有生命力。

学校文化是师生共建的过程,是逐渐走进师生心里的过程。做好学校文化建设,才能为“人”的成长制造充足的养分。

猜你喜欢
教研组学校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谁远谁近?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学校推介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