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俊
基于幼儿园发展需要和幼儿的学习特点,武汉市新洲区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幼儿园“田园教育”,把幼儿园各个方面的工作与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搭建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建设人工智能种植基地,优化田园课程教学实践,推动“田园教育”向纵深发展,促进幼儿在“亲田园”的过程中全面健康发展。
搭建智慧校园管理平台
园所基于幼儿园规模、幼儿学习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力求体现智慧幼儿园的核心特质:一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各种应用融合;二是打通边界,实现家园共育深度融合;三是连接园区和种植基地物理环境,实现智能感知可调控;四是创设幼儿学习情境,提供各种优质学习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实现技术与创新融合。为此,园所搭建了智慧校园管理平台。
智慧校园主要采用分层架构。在层次架构中,各层直接向上一层次提供服务,各层之间的服务调用都通过公开的接口进行。只要接口不变,各层次的内容既可以进行增减调整,又不会引起上层的变化。
智慧感知:其主要作用是数据采集,通过运用网络摄像机、无线射频技术、移动终端及各种传感器等技术手段,采集幼儿园环境、种植基地、人员、设备及物品等多种要素的实时数据,如种植基地室内温度、室外温度和光照等数据。采集的数据通过网络通信层进入数据存储和访问层。
网络通信:网络通信层是智慧校园物理环境、设备、人员和各种智慧应用之间互联的基础,主要承担智慧校园的无缝通信任务,通过有线和无线通信设备,确保幼儿园和种植基地网络全覆盖。
数据存储和访问:数据存储和访问层是整个架构的核心,担负着数据存储和提供访问服务的功能。
智慧应用:智慧应用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各类应用,包括教学类、内部管理类、种植基地管理类、家园合作类和社会宣传类应用。
用户交互:包括移动APP、微信和门户网站。移动APP和微信支持随时随地使用各种智慧应用。门户网站支持单点登录,一站式使用各种智慧应用。
通用标准和协议、网络安全技术:通用标准和协议、网络安全技术贯穿上述五个层次,表明各层次建设都需要遵循通用标准和协议,都要采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
建设人工智能种植基地
田园课程是园所自主开发的园本课程。田园课程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为基础,以“田园劳作”“田园故事”“田园探究”“田园创艺”为主要内容,以“四季”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田园课程就是为幼儿提供一种自然清新的田园环境、自然真实的教学资源和自然自由的发展空间,并将幼儿生活经验融入课程中,从而滋养幼儿心灵,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这种“季节性”的呈现方式严重制约着课程的顺利实施。
为此,园所在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投入巨资建设了人工智能种植基地。在园区搭建了温室大棚,安装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连接种植基地生产环境,实现大棚温度、湿度自动监测、光照自动调节、农作物生长和病害自动监控。当温度过低时,自控系统将给棚内自动加温;水分含量低时,棚内的滴灌或喷灌系统就会自动开启;不需要阳光时,遮阳系统就会自动覆盖;还可以将所有监测的数据自动传回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实现数据自动汇聚和智能处理,彻底摆脱了原有课程内容的“季节性”桎梏,使田园种植实现了因需种植和反季节种植。这一举措大大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有效改变了教学生态,实现了教育生态从平面到立体、思维模式从一维到多维、知识体系从单一到跨界、教师能力从一元到多元、教育技术从单一到复合、教材呈现从纸质到数字、教学场景从传授到互动、学习方式从静态到动态、管理模式从传统到智慧、教学评价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全面赋能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田园课程教学实践
田园课程以幼儿自我建构知识、获取经验为核心,强调活动给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不是零碎的、片段的,而是相关的、联系的。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常常因为错过农时、资源稀缺等原因,使得田园课程延时或者无法开展。人工智能种植基地建好以后,有效解决了一直困扰教育教学的难题,消除了课程架构中的最后一道障碍,优化了田园课程教学实践。
调整田园课程结构,提高科学技术含量。在建构上,田园课程注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在内容设计上,突出学习领域与注重全面覆盖相结合。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对应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学习领域,但在原有课程结构中,五大学习领域的内容几乎是平均分配。人工智能种植基地建好以后,园所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减少了实地观察的课程分量,增加了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式。譬如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全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形状、声音、色彩等形式表现,不仅为幼儿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且提高了田园课程的科学技术含量。
淡化田园种植季节,增强田园课程教学弹性。人工智能大棚的建设,实现了季节性种植和反季节性种植。幼儿园可以根据课程计划的需要种植各种蔬菜和植物,不再受季节的制约,极大增强了田园课程的弹性。譬如《玉米总动员》是大班主题课程,下设“金色的玉米”“玉米朋友”“玉米大变身”三个活动。原有主题课程是安排在春季进行,现在就没有什么时间限制了,春季错过了时间,还可以安排在秋季教学。以前在“玉米朋友”活动中需要师生到处寻找不同颜色的玉米,现在可以直接在人工智能大棚里种植不同颜色的玉米。
减少田园劳作频次,增加体验式学习活动。感知、操作、体验、交流是田园课程的主要特征。由于幼儿年龄小,现场的感知和操作并不能很好地达成课程设计目标和要求,幼儿除草弄得满身泥巴、浇水打湿衣服等现象屡见不鲜。人工智能大棚建好以后,农作物的管理全部由人工智能系统来完成,减少了幼儿实地劳作的频次,给幼儿体验式学习活动扩展了空间。譬如,通过人工智能系统采集的大数据,将其传至智慧校园平台,教师运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就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地呈现农作物生长及其管理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而且使其得到了充分體验。园所把田园劳作的教学重点放在蔬菜、果实采摘上,旨在通过采摘体验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好情感。
创新“田园教育”内容,改进田园教学方法。在“田园教育”实践中,园所把教学管理的重心放在了教育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上,旨在促进广大教师主动拥抱新技术、充分利用新技术。首先,转变观念。重点解决好“教师从哪里教,幼儿从哪里学”“教师怎么教,幼儿怎么学”和“教师为什么教,幼儿为什么学”的问题,把“自然、自主、自由”的课程理念整合到信息技术中来,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亲田园、养心灵”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其次,创新“田园教育”内容。随着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园所开发了《迷你农庄的秘密》资源包,将田园课程四大板块内容全面渗透、融入幼儿生活活动、户外活动、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和家园共育活动。最后,改革教学方法。目前,园所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微课、慕课等资源开发、应用和推广上,有效提升了广大教师运用新技术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