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亚平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对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仍然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初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以及语文素养能力的提升。为此,文章在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的一些教学措施,用以提高学生古诗词的人文素养,进一步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古诗词;问题;措施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学习不但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也是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几千年来的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古诗词因其时代久远,古汉语成分杂多,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非常大,学习古诗词兴趣也就渐渐消失。基于此,文章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一、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业加重,对古诗词的学习明显不如小学阶段那样有浓厚的兴趣了,再加上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了解和认知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对古诗词的学习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对古诗词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对古诗词的情境意象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感到很吃力。另外,受中考升学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囿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学模式传统陈旧,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对于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的灌输,课后就是一味地强化背诵记忆,至于学生是不是对古诗词已经正确理解和掌握了,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了。这样一来,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淡,更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 古诗词的诵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古诗词之所以能够传诵至今,就在于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它的结构雅致精巧,语言凝练生动,韵律婉转优美,本身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但是,在当下的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诵读没有得到教师充分的重视。学生诵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机械式的背诵记忆代替了情感体验的朗诵。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急功近利扼杀了古诗词的灵动和意蕴,也掐灭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仅存的一点兴趣。
3. 随着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一时兴起的快餐文化已经渗透到校园,网络文学悄然在学生中蔓延,这给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平时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究其原因,与初中学生躁动的青春期发育以及活跃的思维认知能力等有关,他们极易受到大的社会环境各种思潮的浸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忽视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学方法简单粗放,一味地赶进度,没有把课堂真正交给学习的主体者——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僵化,兴趣索然,永远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努力进取,积极探索,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课堂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专注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借助资源,了解古诗词创作背景
古人在进行古诗词创作的时候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这种创作的背景直接影响着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意蕴,是后人能够走进古诗词的一把钥匙。初中语文课本中对于这方面的介绍毕竟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写作背景了解不多的话,就会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不会太深。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古诗词作者的生平和事迹,以及古诗词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资料。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把相关的资料重点归纳整理,然后从资料里分析得出课文描述了什么内容,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情境,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等。最后,带着这些资料和思考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行表达,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究、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涵。例如,在学习《观沧海》一文时,教师提前布置了学生预习的作业,学生利用家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搜集有关资料。对曹操,对三国,对东汉等历史知识进行广泛的搜集了解,课堂上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学生很快对《观沧海》一诗中曹操所表现出来的宏大的气度和抱负有了理解,也刷新了对曹操人格的认识。学生真正做了一次学习的主人,兴趣盎然,不仅理解了古诗,记住了内容,也感受到人格的力量,学习的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二)反复诵读,感受古诗词情景
中国古诗词最大的特点是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画面感极强。要理解诗词的情感,就得让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地诵读,在脑海里呈现出诗词所描绘的情景,这些情景渐渐地成为流动的、鲜活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触景生情,产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如此带着情感的诵读是心灵的激荡、思想的升华,没有比这更好的学习方法了。比如,在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時,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诵读这首诗,一边想象作者当时的境况:寂寥的秋夜,凄冷的山野,瓢泼的大雨,微暗烛灯……羁旅他乡的作者如何是好?如何是了?思乡之情何其浓!思亲之情何其切!接着教师进一步启迪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微弱的“窗烛”上,“共剪”传递着自己怎样的感情?将学生的情感融入诗歌的情境中,反复的诵读感悟,加深对于这首诗的整体理解。
(三)深入探究,理解古诗词意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中华文化最灿烂的元素之一,丰富着中华民族的心灵情感和价值态度。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各种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内容,从而体悟古诗词作者的情感态度。我们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来说,词中的断桥、梅花、黄昏、风雨、春天、群芳、梅香等事物包含着不同的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词人心中不同的情感指向,表达了爱国诗人陆游以梅花自喻,虽然慨叹人生的不济,但又秉持高洁的人格,坚定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这些意象对比鲜明,意蕴深刻,让学生很容易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在平时的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发现、多积累、多体会常见的意象,进而把学生对中华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