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摄影课程思政模式探索

2021-08-23 07:25张可嘉刘一凡
大观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新时期

张可嘉 刘一凡

摘 要: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这不仅为中国摄影师讲好中国故事及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也为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到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文章通过对新时期摄影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教师在摄影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带领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对视觉形象进行感知、理解和拍摄,并进一步根据具体的案例分析摄影课程思政的具体模式,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且能够使学生基于中国的时代背景去创作更具现实意义的作品,实现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人文情怀的表达。

关键词:新时期;摄影课程;课程思政;高职教育

注:本文系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建设项目“摄影”(WXCUKCSZ202026)研究成果。

作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对视觉形象进行感知、理解和拍摄,成为当下摄影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摄影课程的现状和时代要求

摄影课程虽然是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但非摄影专业的师生对该门课程普遍带有偏见,导致其难以受到重视。此外,摄影课程存在教材内容陈旧且偏西化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摄影的兴趣,对摄影的认知和审美都偏旧式欧美风,作品的快餐化和世俗感较重。另外,高职院校摄影实训室的器材设备难以跟上,無法确保学生人均一部相机的配备,甚至出现了整个班只有个别学生使用相机拍摄,其余学生普遍使用手机拍摄的情况。教师关于相机理论的授课也流于表面,虽然占用了不少课时,但收效甚微,直接导致了实训时间的浪费。

因此,开展课程思政或许能够有效规避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摄影课程的此类问题,使得学生的审美表达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实现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人文情怀的表达。

二、摄影课程思政模式的探索路径

(一)依托作品资源,在摄影赏析中增强文化自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摄影师将摄影这一外来的艺术表现手段推陈出新、中西融合,使它在东方土地上再次生根发芽,这些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陈漫、孙郡、张家诚等都是“国风摄影”的标志性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东方与西方的碰撞、时尚与传统的融合、水彩渲染与光影成像的叠加、未来与过去的结合。这种混合美得恰到好处、神秘迷人,带动了大批受众对国风摄影的喜爱。

明星效应引领风潮。明星的身份和影响力极好地在时尚圈和大众之间构建起了桥梁。利用明星效应来宣传、普及和推广新国风摄影,不仅能够提高国人的审美水平,还能够让“中国风”不断走向世界。

以2016年影视演员孙俪邓超夫妇的一组全家福为例,这组由孙郡拍摄的工笔人物画风格的家庭写真经由微博推送后惊艳全网。这套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写真作品既包含了摄影的真实性和丰富的细节,同时又具有中国画的意境与韵味。在此以后,这种工笔画风格的家庭摄影开始不断渗透进家家户户,更多的群众开始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欧美风、韩风摄影,而是爱上了颇具东方之美的国风摄影。

(二)提炼美学法则,在摄影表达中凝练民族精神

构图作为摄影表达的重中之重,是摄影课程中浓墨重彩的教学篇章。中国传统美学对构图的重要性早有强调,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的“六法论”中便提到了构图:“经营,位置是也。”不同于目前摄影界的“三分法”“对角线法”等对构图模式的表述,中国的传统审美法则有着特殊的“国风”之美。

如“边角之景”。边角景构的特点是强调主体形象少,画面简洁洗练,留白面积较大,多用“计白当黑”的手法,有效地利用边角相互呼应,利用对角线保持平衡感,虚实对比强烈。它在提炼景物时,求劲求少,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节目海报一改传统的大景拍摄,通过对具体的某个文物的特写,将缩小的修复师的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寓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和修身哲学,从而铺展开整个历史文物修葺故事。

再如,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张艺谋的电影《影》的系列海报等都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审美法则。这里的白不是空洞,而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留白可以增加画面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也使得画面的主体部分更加突出,带来一种别样的“中国美”。作品中心物和边侧的大面积留白形成对比,减少了画面的复杂感,使观众的观赏重心更多地放在画面的主体部分,展现了一种写意的美学风格。

(三)发挥专业优势,在技巧锤炼中传承工匠精神

新时期高职院校在开展摄影课程的过程中强调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耐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看似只是一瞬间的简单取景,实则包含着摄影师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沉淀。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不仅需要具备才华横溢的天赋,更需要不断钻研、思考,进行大量的摄影练习。

此外,成功的摄影作品往往需要摄影者在拍摄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以《你好,小朋友》的作者秋山亮二为例,他在确定了以中国小朋友为拍摄题材后,先后五次来到中国进行考察、拍摄,坚持携带二百多卷胶卷,正是这样的匠人之心成就了这组经典的摄影作品。《你好,小朋友》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的群体肖像印记,也成为时至今日依旧难以超越的儿童摄影范本。

优秀的摄影创作离不开拍摄者对拍摄技艺的钻研和对摄影手法的锤炼。以摄影师孙郡为例,他在摄影这种瞬间成就的艺术与需要时间耐性打磨的中国工笔画之间寻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衡点,通过在拍摄完成的黑白照片上手工着色,像工笔画一样对其进行层层渲染,创作出了瞬间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又充满中国风的经典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文人画摄影”。正是这种巧思妙想和工匠精神,使得孙郡镜头下的人物像不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艺术作品。

(四)鼓励多维视角,在实践创作中表达人文情怀

除了追求摄影作品的形式美,摄影者还要不断追求摄影作品的内涵美。诚然,视觉上的“好看”的确能激起观者对摄影作品的欣赏兴趣,但是“好看”并非照片的全部意义,一张真正有内容、讲故事、促思考的照片远比仅仅停留在形式美的照片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首先,注意拍摄题材的社会性与思考性。街头摄影师刘涛以其幽默诙谐的摄影作品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而走红,他擅长借助“错位”来记录国内大街小巷的人文生活,是一个真诚的思考者。再如Same Paper创始人袁小鹏的作品,既没有纪实摄影对“决定性瞬间”的痴迷,也很少见到传统新闻摄影的“人文”,反而多是城市的微观细节和过于亲密的肖像,观看者能够从这些缺乏叙事的画面中发觉幽默和诗意。

其次,拍摄角度的人文性与公益性也很重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张医患携手共看夕阳的照片引起了极大反响。这张手机摄影作品谈不上运用了什么技巧,却充满“大美”。当时正处于武汉暴发疫情的一个多月后,太多人期待重见阳光,而这张医患共赏夕阳的照片,重建了医患信心,照亮了人們布满阴霾的心。在摄影课程教学中,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寻找人世间的“真善美”,表达个体或者群体的“小确幸”,充分发挥摄影的社会功能。

最后,拍摄创意的文化性与时代性也值得被强调。摄影师陈漫的成名作《祖国万岁》一直被奉为经典,她借模特杜鹃的形象,在北京的胡同口、上海的外滩拍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感的照片。这种创意模式是中国特色元素与当代摄影视觉语言的完美结合,具有跨时代意义。关注摄影创作中的文化性与时代性,能够促使摄影这一艺术形式与时俱进。

三、结语

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摄影课程还需要对课程思政进行进一步探索,在授课中改变以往对当代西方摄影语言和样式的表面模仿和学习,通过改变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中华文化的内部,寻找与摄影更为合适的契合点。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师生都能够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背景,在接触到国际摄影所带来的新鲜摄影方法和摄影思潮时,理性地将其化作自己的摄影语言,踏实地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些问题去创作更具现实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姜雅茜,李莉.中国颜色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9(15):190-191.

[2]郑成梅.论马远画风的构成因素[J].美术教育研究,2012(8):18.

[3]张缨.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探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89-90,93.

[4]汤晶晶.孙郡的“新文人画摄影”[J].艺术科技,2016(2):247.

作者单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新时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