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探究

2021-08-23 07:25肖锋李成
大观 2021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肖锋 李成

摘 要:我国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并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文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程中,产生了许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有些流传至今。侗戏是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阐述侗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现阶段侗戏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简述了侗戏的起源,第三部分就其发展历程做了探讨,以期为侗戏的传承以及发展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侗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文化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湖南侗戏的新媒体传播研究”(17C0542)阶段性成果。

侗戏是我国侗族的一种传统民族文化,侗族作为一个辛勤劳作的民族,在日常的劳动和生产生活中融入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并且使其得到传承。侗戏从起源开始,便与侗族人民的劳动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侗戏独特的表现风格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析侗戏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能让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人们追寻传统文化的热情。文章针对侗戏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展开了理论性的探讨。

一、现阶段侗戏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湖南以及广西。而在不同的地区,侗戏的表现形式又略有不同,每一种表现形式都融合了当地的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環境,并且流传下来,承载着侗族的历史文化,至今仍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为其在现今环境下得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助力。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侗戏在现今阶段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传承侗戏的年轻人逐渐减少

侗戏虽然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年轻人离开侗族聚居地,来到城市工作,侗戏的传承人的数量急剧减少,使得侗戏在现今时代的发展受到了限制[1]。

(二)侗戏的专业化人才逐渐减少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侗戏,其形成、传承和发展并没有一个科学的学术体系作为依托,主要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之间的言传身教、口口相传来完成文化的传承工作。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专业人才的不断减少。随着上一代侗戏专业人才的逐渐衰老,年轻人又离开少数民族聚居地,导致侗戏的文化传承面临人才越发缺乏,且后继无人的困境。

(三)侗戏的宣传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文化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充斥着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2]。然而,侗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繁荣的文化市场之上,由于缺乏宣传和文化包装,导致侗戏的认可度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

二、侗戏的起源

我国的曲艺形式十分丰富,在戏剧领域,就有300多种类型,侗戏便是其中之一,强烈的民族色彩以及质朴的表现形式使其在我国戏剧文化领域独树一帜。侗族人民将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及趣闻轶事都融入侗戏之中,并且通过声情并茂、载歌载舞等极富表现力的形式,结合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表现戏剧内容,同时又展现了其思想内涵。

时至今日,侗戏相关的文献资料已经所剩无几,因此世人在探索侗戏的起源时,只能从现存于世的侗族老一辈人的口中获得一定的信息。在侗戏“开台祭词”的过程中,我们大概了解到,侗戏最早起源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其创始人是贵州黎平县腊洞村的吴文彩。侗戏的出现,是以吴文彩根据汉族故事《朱砂记》翻译改编的《李旦凤姣》和根据汉族故事《二度梅》翻译改编的《梅良玉》为标志的[3]。在侗戏起源的初期,无论是剧本、表演还是戏剧本身,都较为简单而粗略,这也正是一种戏剧从起源到发展的必经阶段。

自侗戏形成以来,其发展和传承的主要力量都是来自民间的戏班。随着贵州省侗戏的繁荣,贵州省黎平县已经逐渐成为“侗戏之乡”,因为这里不但是侗戏的发源地,而且还有专门的侗戏队伍。在节日或者农闲时期,观看侗戏是当地侗族人民的必备项目。

三、侗戏的发展历程

侗戏在我国形成至今已经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因此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经历了数个阶段。除了侗戏历史上两个发展时期之外,还可以从面具、腹本、文本、现代侗戏这四个阶段来展开对侗戏文化发展的研究。

(一)侗戏发展的两个时期

在我国,侗戏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侗戏从1838年开始进入第一个发展传播时期,1855年开始到1911年是侗戏的第二个发展传播时期。

在侗戏第一个发展时期中,其主要的时代标志是张鸿干所创作的《金汉列美》这一戏剧。就像侗戏创始人吴文彩以汉族故事为基础并进行翻译和改编那样,侗戏在产生的初期以此为主要的创作方式。因此,在侗族人民中,许多接受过一定汉文化教育的侗戏传承者都借鉴了吴文彩的曲艺创作形式,使得侗戏的内容得以大大丰富,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一时间段,出现的戏剧有《毛红玉英》《山伯英台》《陈胜吴广》等。而正是在这一时期,著名侗戏创作者张鸿干以侗族民间叙事歌为基础,成功创作出了《金汉列美》,成为侗戏发展历史中第一个完全反映侗族人民生活的侗戏脚本。《金汉列美》的问世,标志着侗戏的发展由初始的萌芽阶段成功迈入了发展阶段,并不断向繁荣阶段迈进。

随着《金汉列美》在侗戏中影响力的提升,一些比较有见地的侗戏创作者认识到了侗族人民生活对侗戏的贡献和文化价值,从而开始转变创作理念,从民间叙事歌中寻找侗戏的创作内容和创作灵感。随着全新创作形式的广泛使用,许多全新的侗戏脚本得以问世,如《三郎五妹》《花赛》《芝年流美》等。这些戏剧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侗戏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侗戏所反映的侗族文化的内容也在逐渐形成,不断完善。

(二)面具时期

从具体的侗戏表现形式上来说,最初的侗戏可以追溯到面具时期。在早期的侗戏演绎过程中,侗戏的演绎者需要通过佩戴面具来进行角色的定位和呈现,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面具阶段[4]。作为初始阶段的侗戏演绎方式,许多表现形式已经融入其中,如琵琶歌。并且直到现在,许多侗族人民的家中仍然保留着侗戏面具,侗戏面具成为侗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三)腹本时期

随着侗戏的不断发展,在侗戏演绎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一个扮演者同时分饰多个角色。并且随着侗戏表现形式的不断多样化,侗戏的表演者需要在表演过程中又说又唱,由于参与演绎的人不断增多,侗戏出现了集体演绎的形式。传统的侗戏师也逐渐由台前退居幕后,表演工作由演员完成,而侗戏师的角色则由表演逐渐向导演的角色转变。由于侗戏师对于侗戏人物角色的认知专业化程度较高,因此侗戏师成为侗戏传承的主力军,这也标志着侗戏进入了腹本阶段。

(四)文本时期

随着近代戏曲的发展,侗戏逐渐有了文字的记录。受制于生产力的限制,印刷术并没有在民间普及,因此侗戏文本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而现存于世的许多侗戏剧本多为清朝光绪年间流传下来的手抄本,原始版本已经无从获取。加上侗族人民的房屋结构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具有较大的火灾隐患,这也成为侗戏手抄本失传的原因之一。

(五)现代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侗戏的发展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侗戏戏曲内容的取材多来源于近现代,十分贴近现代生活,戏剧内容的呈现和表演的比重都有所提升。并且侗戏舞台的搭建和设备的更新呈现出了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在为观众带来了全新视听体验的同时,侗戏的文化传承体系得以形成和不断完善。

四、结语

侗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也是侗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其发展和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时间,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之一。因此,传承与发展侗戏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向娟.侗戏传承的场域[J].北方音乐,2018(13):65.

[2]吴文梅.侗戏在侗族村寨社会交往中媒介功能研究[J].四川戏剧,2020(8):79-81.

[3]赵子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以黔东南侗戏的保护为视角[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65-67.

[4]熊馨悦,向娟.侗戏从民间到舞台的演出形式的变迁[J].黄河之声,2019(9):20.

作者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