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崇林世居客家民居“活化”设计

2021-08-23 05:52李毅
炎黄地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围屋活化民居

李毅

文章以广东省惠州市崇林世居为例,对崇林世居建筑形制与特点,现状与困境进行整理,引入HECTTEAS(Test Each)建筑策划信息矩阵,提出活化设计策略和设计构思,为同类型传统建筑的保护活化提供思路。

惠州客家民居是由福建、江西客家先民因地制宜融合惠州当地建筑,而形成的聚族而居建筑类型。其产生的原因是为抵御外界入侵和防范自然灾害,保证血缘宗族繁衍和稳固生存环境。客家民居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庞大的建筑群体中有着多样化的形制风格,这些建筑有多种俗称,例如:土楼、围龙屋、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罗香林先生写的《客家研究导论》和曾昭璇先生写的《客家“围屋”屋式研究》,都谈到了客家围屋,崇林世居也是客家民居的一种围屋建筑。

“活化”概念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传统民居建筑从没落、衰败的状态逐渐向生机盎然的状态转变,主要体现为公共空间、景观生态、传统文化、经济生产等各要素的整体复兴。简单来说,“活化”是让传统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活化的方式可以是必要的修缮与改造。

惠州第一大屋: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位于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大光村。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据《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崇林世居是叶氏三世祖叶文昭所建,根据崇林世居的占地规模,素有“广东第二大屋”“惠州第一大屋”的称号,并于2004年被评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崇林世居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礼制,从空间组织可以看出民居以宗祠为中心,四周横屋建筑向中心靠拢的“向心式”空间布局方式,表现出了雄厚的“宗族意象”。同时,空间布局呈中轴对称分布,礼制建筑居中,居住建筑围合的格局,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的家族礼制。祠堂和堂间是崇林世居围屋建筑的核心部分,祠堂下、中、上三堂功能不同,體现为“中堂最阔,上堂其次,下堂最窄”的现象。

崇林世居的墙体延续着传统客家民居工艺,同时也结合了广府建筑的一些新的做法,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大木结构以及砖石系统的构建形制体现了独特的年代特征。

崇林世居建筑形制

崇林世居的空间布局呈中心轴线对称,“回”字形的平面布局,民居由三圈围屋和三进式的堂屋组成,轴线正中心为堂屋,民居的建筑依附堂屋四面加建扩展。围屋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大约为1.3万平方米。围屋的建筑高度前低后高,四周街道宽度约10米,四面外围墙高度约9米。民居内部横屋内有房间262间,整体民居被纵横九条天街分隔,民居之间由天井相互串联,形成“九厅十八井”的空间组织形式。

崇林世居在选址上“背山面水”,民居前有半月池,后有风水林作依靠。民居由半月池、禾场、祠堂、横屋以及望楼组成(见图1)。由外到内共分三级:第一级为半月形池塘,又叫风水塘;第二级为禾场;第三级为民居主体建筑。崇林世居因军事防御,因此围屋的墙及窗户,设置了数百个枪眼,且围墙上还设有“走马道”,这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自我防卫的居住理念。

崇林世居的建筑形式分为堂屋、牌坊、围合居住建筑、望楼、天街和天井、禾坪和风水塘(见图2)。

崇林世居围屋的核心建筑为堂屋,堂屋也是围屋内的祠堂,祠堂的主要功能为祭祀、会客和议事等,因此,堂屋也是整座围屋的礼制空间。崇林世居堂屋分为下堂、中堂和上堂。下堂是门厅,也是围屋主要的出入口,中堂为议事厅,为宗族处理事务的交谈场所,上堂为祖公厅,祭奠家族祖宗牌位,三堂合称为正堂间。堂的两侧为横屋,族人居住的房屋距离堂屋的远近是跟家庭辈分的长幼主次相关,辈分越高的居住位置离堂屋越近。

牌坊,也叫牌楼,是一种具有装饰标志性和精神纪念性的建筑。崇林世居的牌坊在围屋内祠堂大门对面,对景祠堂的同时也具有分隔空间的作用。

崇林世居的牌坊建筑平面为“一”字形,牌坊整体为壁式造型,牌坊造型分三段,分别是下段坊脚,中段坊身,上段坊顶。牌坊下段坊脚、中段坊身均为三合土夯筑而成,上段坊顶以青砖堆叠抺灰出檐。心间为单券洞式石拱门,次间以夯土墙封闭,墙面有石雕,题材主要以吉祥瑞兽为主。牌坊的装饰重点主要在额枋间花板,运用灰塑的工艺手法对其装饰。牌坊匾额上写的内容颇有文采,正面题写为“树德务滋”, 背面为“为善最乐”,大致寓意为做人要立德至善,这体现了古人对宗族后代的道德教化和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围屋的平面布局“围”起了客家族群,凝聚了宗族力量,“围”是一个完整居住生存系统,包含整个家族的衣食住。崇林世居围合居住建筑分为前围、侧围。前围位于正屋间前部,该部分又称为“倒座”,围楼的倒座为两层建筑,堂横屋和围屋的倒座则为单层建筑。核心建筑祠堂的两侧就是侧围,房屋层高一般为单层,最外侧横屋一般为双层建筑。

崇林世居的望楼也叫崇林楼,高20米,位于围屋中间最为壮观的一处,建筑构式为二进七间高三层,建筑承重结构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结构主要为夯土砖木材料的结构,屋顶筑有锅耳封火山墙。崇林世居除了在堂屋议事集会,遇到重大事情也会在崇林楼商讨协商。崇林世居外围四角处均布有望楼,这里的望楼也叫角楼,用以加强防御,角楼的屋顶一般会高出前围和侧围一层或半层,墙体也会突出前围与侧围外墙。

崇林世居的天街位于正堂间与外围围合建筑之间,呈长条形,是围楼内部除建筑部分以外较大的场地空间。正屋间与前围即倒座之间称作下天街,与后围枕杠之间的称作上天街,与侧围之间长条形空间的为左、右天街。天街是横屋与横屋之间较为宽敞的场地交通空间,天街一般作为晾晒衣物,交流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民居建筑单元内部的露天场地就是天井,崇林世居的天井存在于堂间和横屋、后枕杠和前倒座之间,还存在于横屋与正屋之间。天井主要功能在于满足通风采光和排水,而天街主要功能除通风采光、排水之外还可作为重要交通通道和公共活动空间。

崇林世居的禾坪位于整座民居围屋建筑大门前,与外围墙相连,长度一般与围宽相等,禾坪的功能主要为晒谷、乘凉和节庆室外活动场地。崇林世居屋前左右两侧各开一扇大门,称为“转斗门”,也叫“伸手”,其“伸手”之名源于其形如太师椅的扶手。风水塘与禾坪紧密相连,平面形态一般为半月形,也称为“月池”,具有防洪抗旱、养鱼蓄水和灌溉洗涤的功能。

崇林世居作为围屋建筑,其主要建筑材料包括三合土、石材、木材,其中三合土由黄泥、石灰和砂按照1:1:2的比例混合制成。主要建筑结构分为夯土墙和木构架,建筑外墙作为承重结构,利用条石砌筑墙基,夯土筑造。建筑内墙主要是分隔内部空间的作用,其建筑承重结构为抬梁式木构架式。崇林世居的夯土墙是用石块砌筑墙基,高度为1米,以版筑的方式建造,即用两块模板定模,将三合土填入其中,通过人力捣捶而成,加入稻草、竹条或黄糖和糯米浆增强夯土张力。为了保证墙体足够坚固,需多次搅拌石灰防止墙体起泡,此外,筑好的泥版要得到充分晾晒,同时还需进行抹灰和压浆处理,之后用软尺打磨光滑,对凹凸不平的地方进行填补。

崇林世居现状困境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让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生活环境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矛盾严重。崇林世居老旧的民居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崇林世居民居建筑目前表现为:民居遭受人为和自然破坏,导致大量民居闲置或损毁坍塌,同时人流动线不通畅,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居住环境阴暗潮湿,通风不好,消防安全措施欠缺,基本的生活设施不完善;空心化严重,仅有少数老人留守居住;建筑风貌不统一,新建房屋的形态外貌与老建筑的风格大相径庭,破坏了民居建筑群的整体风貌的统一协同性;厅堂保护较好,基本为最原始的样貌,同时还保留了祭祀和议事功能。

在了解崇林世居当前现状背景下,引入赫什伯格提出的以价值为基础的策划方法 :HECTTEAS(Test Each)法(见表1),从目标、现状、需求、问题、理念5个方面分析8种不同因素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活化设计策略,指导崇林世居的活化设计。

崇林世居活化设计策略

对崇林世居围屋规划两条轴线,分别是滨水景观轴线和文化宣传轴线。滨水景观轴线是以半月塘和禾场的道路动线进行设计,由滨水景观带、入口景观带、农田景观带构成的景观体系。这样的体系既保留了原始的村落景观,又可以将生态景观衍生出的一系列体验式乡村休闲活动融入其中。文化宣传轴线是从上至下贯穿整个民居的路线,由望楼、厅堂、宗祠、天井、廊道、牌坊、入口构成的文化宣传体,这样的体系利于保留民居文化保护。

根据现状分析和民居空间策划矩阵,更新活化崇林世居的公共空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研究居民的行动路线,标记使用频率高的空间节点;对频率高的空间节点重点升级,同时挖掘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增加新的活力点;串联各个活力点,形成活力中心轴线;民居活力轴线的和空间活力节点,構成公共活力空间结构体系;公共活力空间结构体系促进自主性居民社会活动。通过以上要素,在引导居民和游客的参与性活动中,提升民居空间活力。

经过上述宏观层面与中观层面的更新设计,依托现有传统街巷,保留民居的原有肌理,尊重传统民俗,融合街巷空间,形成了“双轴四面”的规划格局,从面域到轴线再到节点逐步深入活化。其中,需要重点设计、改善、保护的村中节点是半月塘、望楼、宗祠、牌坊,对重要空间节点进行改造或设计最终可以使环境改善,达到激活乡村的目的。同时,整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满足居民生活基本功能所需。

崇林世居活化修复措施

全面翻修瓦面,做好防水处理,原有破损旧瓦换成同尺寸同色的优质瓦。更换老旧破损的木质构件,屋面原有尚好木构件重上桐油两遍,做好清洁和防虫防腐处理。屋面整体应瓦匀垄直、浆色均匀、干净美观。所有残损部分修复都要求所用的材料需与现状颜色保持一致,翻修后的屋面应与现有形制一样。

检查梁、瓦檩、枋、楼板、楼檩、木柱、门窗等木构件,如有损坏,按原修复。保存较好的木构件,应先将原残存漆面清除干净,按原存色彩手工涮油漆,重上桐油二遍,修缮过程中,需做好防腐、防虫、防白蚁处理。新木料可选用杉木,运用传统油漆方法进行处理。对屋架和二层的楼面的木构造可采用现代修复手法。

清除墙面现有白灰罩面的空鼓破损部位,墙体重新白灰罩面;现有墙体窗洞统一形制;墙体现存批荡层如尚结实未损,可适当保留,其余可补批,要求新旧统一,结合牢靠,平整美观。

三合土地面如磨损非常严重则重铺,如保存一般则可现状保护、局部修补;清除青苔、杂草及旧积垢物;按向外排水坡度整平地面;检修所有室内外地面,基本按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修复;要求新旧结合好,牢固、结实、平整。原有的斗门三合土地面后期改为水泥地面,应当铲除重铺三合土,下厅、中庭、巷间等地面则可采取现状保护、局部修补的方式,室内缺失、破碎及松动的青石板和大阶砖也要进行复原、修复处理。

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惠州崇林世居客家民居保护活化研究,笔者通过对崇林世居围屋的基础研究和围屋使用现状,对客家围屋的特征和保护利用展开研究,因此对崇林世居围屋的活化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引导。

崇林世居作为一种聚族而居的民居建筑,有其自身占地面积大、产权者多等客观原因,故其普遍存在大面积改建、扩建、坍塌等现象,在修缮中可以通过现代工艺材料与传统相互结合。崇林世居既是历史文化特色的民居,又是惠州城市边缘的村落。在“古民居”与“城边村”的双重身份下,崇林世居的保护不仅需要“保护策略”,也需要“活化策略”。在“保护+活化”的策略下,对民居固有资源保护活化,促进乡村生命体的可持续有机生长。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惠州客家民居传统建筑保护活化利用研究——以清代崇林世居围屋为例”项目编号:(2020YB12)一般项目。

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围屋活化民居
大别山精神在红色小镇打造中的传承与“活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粤北始兴围楼防御体系研究
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