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姻习俗变迁记

2021-08-23 05:52牟珍
炎黄地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婚俗土家土家族

牟珍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带,其独具特色的传统婚俗文化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土家族婚俗文化在择偶方式和标准、婚礼仪式等方面受到内外因素影响,使其发生急剧变迁。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文化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由于山区地形闭塞,交通不便,使得土家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婚姻是男、女缔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形式,土家族最初封闭的地形使得土家儿女在婚姻缔结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

土家族婚姻类型历史

血缘婚是土家族较早的婚姻类型,其表现形式是兄妹结婚及普那路亚家庭婚姻。《佘氏婆婆》、土家《摆手歌》以及《马桑树的变迁和百家姓的由来》等神话传说都讲述了土家兄妹结婚的故事,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近亲结婚弊端,最后发展为禁止兄妹成婚的普纳路亚族内通婚的规定。另外,从土家族人对亲属的称谓也可推究,除了对父母有单独的称谓外,祖父母、祖父母的姐妹妯娌、外祖母、外祖父母的妯娌都是一样的称呼,对其他亲属也一样,只要辈分一样都是同样的称呼。

骨种婚又叫“姑舅中表”婚,即姑舅儿女通婚,表兄妹是娶妻和嫁人最先考虑人选,姑家之女必须嫁给舅家之子,舅家之女必嫁给姑家之子,这样以保证舅家“骨种”的延续。这个时期土家女性地位较高,没能与姑舅儿女结婚的青年男女可以通过“山头对歌”找到自己心仪结婚对象,然后交换信物定亲,婚礼程序也很简洁,女家不取聘财,男家不索厚奁。此外,土家“转求”“填房”和“坐房”都是“骨种婚”表现形式。

清代“改土归流”以后,派往土家族聚居区的流官纷纷对土家族的婚姻习俗进行了改革,鹤峰州流官毛峻德在《文告》中明确规定,男女婚嫁需习汉俗,同姓不婚,有亲属关系者不婚,且必须有媒妁之言,按照汉族习俗通晓双方家人,下聘礼迎亲。此次婚俗改革是土家族逐步走向封建化的过程,女性地位大大降低,男尊女卑,完全丧失婚姻自由。婚礼程序复杂,女性嫁人时必须带上厚重的陪嫁,否则嫁到夫家会被瞧不起。土家婚姻习俗中的“哭嫁”在该阶段尤为盛行,通常是女子要在婚前一个月就开始哭,通过哭表达女子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和对媒人的怨恨,以及未能报答爹娘养育之恩的悔恨和对未来夫家未知生活的恐惧。媒人在该阶段婚姻中扮演者尤为重要的角色,是整个婚礼的牵线人和见证者。1950年,新中国颁布《婚姻法》,反对包办的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女性在婚姻中地位大大提高,开始主动追求爱情。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腾飞,交通与媒体的发展,土家族与汉族交流频繁,使得土家族汉化明显,现在青年结婚仅保留少部分土家特色,而且已经基本失去其原有意义。

土家族婚俗变迁现状

择偶以自由恋爱为主,掺杂“新式相亲”。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地位提升,青年男女开始打破父母包办婚姻。改革开放以来,土家族婚姻发生了巨大变化。东部经济特区的建立,土家族儿女也涌入“孔雀东南飞”的潮流中,一大批人开始走出去,思想变得开放,许多人打工谈恋爱结婚,基本再无父母包办婚姻。如果有没能通过自由恋爱找到结婚对象的人,他们就会委托信任的人给自己介绍合适的对象,即“新式相亲”,介绍人充当媒人角色,但与以往媒人完全不同,只是起到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至于两人最后是否能结婚,介绍人并不会过多参与。

通婚范围扩大,普遍存在“先恋爱、后结婚”形式,择偶不再强调“门当户对”。楠木园村距离恩施市城区约30公里,是一个较为富裕的村庄,村民主要以种茶和打工谋生,种茶主要是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和带有孩子的妇女,青壮年外出打工,打工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然后谈恋爱、再到结婚。笔者随机采访了村里近五年结婚的五对夫妻,仅有一对夫妻双方都是恩施人,但并不属一个乡,其余四对夫妻分别来自广东、湖南、仙桃、宣恩、利川等地。其中两对夫妻是上学认识,另外三对是打工认识。

婚礼仪式简单,趣味性增强。现在土家族婚礼会根据自身经济实际情况适当结合土家传统婚俗举办。打工认识的男女朋友,自身情况比较复杂,多是跨省份结婚,女方父母多数是不同意的,所以结婚仪式会更为简单,只保留从酒店迎接新娘到男方家宴,其他程序是能省则省。楠木园村一村民说,“以前办喜酒,女方要宴请宾客三天,男方要宴请宾客四天,现在办喜酒只在婚礼当天吃一顿就结束了”。条件较好的家庭会到酒店办婚礼,请专门的婚庆公司主持婚礼仪式,增加婚婚礼的仪式感,有的還会请乐队增加婚礼的趣味性。现代土家婚礼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拦亲”,当新郎接到新娘快到新郎家时,新郎的亲朋好友会将其拦下,让新郎完成拦亲人的要求否则就要发红包,如让其当众唱歌、表演节目、向新娘喊爱的誓言,拦亲人的要求没有固定标准,依个人而定。

离婚率较高,打工群体为首。笔者对楠木园村小学进行调研,全校七个年级约200名学生,其中单亲家庭有12个,其中8个学生因为父母是打工结婚后分开。这些打工群体出门打工时约20岁,年轻气盛,确定恋爱关系后就会选择同居,然后因为怀孕不得不结婚,家庭责任感较弱。

个案:姚某,30岁,男,楠木园村村民

我和我前妻是到福建打工认识的,当时我只有二十岁,在一个厂里工作,两个谈得来,就确定了恋爱关系,然后同居有了小孩,我把她带回老家,她的父母不同意我们在一起,所以我们也一直没办婚礼,感觉自己都还没长大,就有了小孩。两人经常因为孩子和一些琐事争吵,于是她就要求外出打工,之后就失去了联系,再也没有回来过。

土家族婚俗变迁特点

从恩施市楠木园村变迁的现状来看,当代土家族婚姻习俗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婚姻的法律意识逐渐加强。人们会选择在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后主动到当地民政局领证,得到国家法律认可,认为只有领证以后的婚姻才是真正的结婚,也才会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才能给予女方安全感。

婚姻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弊端,出于对后代负责,更是避免害人害己,人们主动避开近亲结婚。外出打工通婚范围扩大,主动接受婚前检查。

婚姻的“社会性”不断体现。先领结婚证再办婚礼,没有领证在一起的男女,只会被看作是谈恋爱。孩子出生则及时进行出生登记。现在婚礼跟随时代潮流变化,新娘新婚当天多是穿白色婚纱,敬酒时才穿传统红色婚服。

婚礼的“仪式性”降低。现在的婚礼不再完全遵循传统的婚礼程序,婚礼显得更加自主和多元。结婚双方会根据自身家庭实际,删繁就简,选择家宴还是酒店。在男方彩礼和女方陪嫁钱财方面无固定标准,双方父母会根据家庭经济实际状况决定。

土家族婚俗变迁原因

土家族地区婚姻习俗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多元的。“文化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内部由社会内部的变化引起;外部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变迁,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政治制度的改变而引起。”现代社会土家婚俗文化变迁是内、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和社会的结果。土家族传统婚俗的变迁就是土家族人适应文化的结果,是土家族人自然选择的结果。

无论是“血缘婚”还是“骨种婚”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不利于繁衍优质的后代。清代“改土归流”禁止“血缘婚”,近亲结婚开始为人所摒弃。

女性地位提高,土家族青年男女要求自主择婚。封建统治时期,男尊女卑,女性意识被压抑,尽管婚姻不幸福,还是选择忍气吞声。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主张自由恋爱,青年男女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寻找心仪的对象,然后谈恋爱结婚,婚姻幸福感明显上升。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结婚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结婚应当完全遵循男女双方意愿,不得强迫他人。人们不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通过自主选择与父母参考相结合的方式选择结婚对象,国家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動政策的放宽,让人们可以在更大范围择偶。

网络通信的发达,打开人们认识外面世界的大门,打破传统生育观念。通过收看电视节目,村民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元素,随着量的积累,外来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本土文化不断被渗透和融入现代文化中,促使本土文化的变迁。

外出打工群体增多。外出打工群体主要是青壮年,这一群人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他们到了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后,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要想一起和谐地生活下去,必须得相互学习,改变一些传统观念,按照居住城市的主流文化行事。

交通便利,内外交流互通有无。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土家族聚居地区虽处于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带,地势险峻,山高坡陡,但近年交通事业发展迅速,高、低速交通立体发展,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去接触到新式城市主流文化。传统观念体系逐渐被打破。

简易婚礼程序,节省婚礼成本。通婚范围的扩大,不同地方结婚习俗各有不同,人们结婚时会选择求同存异,简易婚礼程序,这样就节省了婚礼成本,给双方父母都减轻了压力。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拥有自己独特婚俗文化的民族,从“血缘婚”“骨种婚”或“姑舅表中婚”到“非血缘婚”,跟随社会发展进步,但同时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当代土家族文化变迁过程中,彰显文化的包容性。

在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应持辩证的态度,既要积极肯定和弘扬传统文化变迁中的合理因素,也要大胆否定和摒弃其消极的因素。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婚俗土家土家族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Dancing for theDead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阿妹回踩了我的脚
土家族情歌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土家风情惹人醉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