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中的灾难书写:价值与不足

2021-08-23 02:51杨婉卿楚爱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7期
关键词:不足反思价值

杨婉卿 楚爱华

摘要:语文教科书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心灵影响都是巨大的。语文教材应增加灾难内容的书写,尤其是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当下,这对于学生的心灵教育至关重要。反思当下语文教科书中的灾难书写,肯定其价值,检讨其不足,以期对未来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合理建议,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反思;价值;不足

文学是人类心灵的秘史,其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愿景,不仅记录人类负重前行的苦难,更要引导人们穿越苦难的废墟,重拾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当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悄无声息地突然而至,用急速传染复制病毒、用惨烈的死亡吞噬生命;当疫情将全家老小围困家中,人们只能带着口罩、眼罩隔窗眺望;当全社会的运作几乎陷入停滞,大街上只剩下寂静的马路沉默地通向远方……就目前来看,国内疫情已成可控之势,但全社会仍需精神的抚慰和鼓励。尤其是对性格还很稚嫩的中小学生,对其进行灾难教育,提高他们的灾难应对能力以及应对灾难的素养,都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教科书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来说,其对心灵的影响无疑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因此,品读语文教科书中的灾难书写,挖掘其引领人们淬砺意志、重建信念的精神之光,探索其价值,尤为迫切。反思其不足,亦非常必要。

一、价值:语文教科书中的精神之光

苦难孕育的是个体的抗争,是心灵的圣洁,是家国的对望,亦是崭新的黎明。时移世易,在字里行间中汲取精神滋养的少年,终会以青年人的姿态挺身而出,叩问时代困境,守护人类福祉。我们在语文教科书中,就能寻到这种生命之能、精神之光。

(一)悲怆:直面苦难,不甘屈服。

自古以来,灾难就是盘旋在人类头顶终难摆脱的梦魇。一部人类的生存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与灾难此起彼伏的斗争史。“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烈火不灭、水浩不息,猛兽食人、鸷鸟攫弱。早期英雄神话与传说中的种种灾难,都是原始初民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身处生存险境,初民们虽然心怀畏怯,但骨子里却不甘屈服,与灾难殊死较量。那些神话中的英雄,就是先祖铁骨铮铮、奋勇抗争的精神写照。

《盘古开天地》中的盘古,在天地混沌一片的时候,其头顶天、脚踏地,一直坚持了一万八千年,直到天地成型才倒地身死;《女娲补天》中的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止淫水,直到天下安定百姓太平才住手;《后羿射日》中的后羿,在十日当空、烈日炎炎,庄稼被烧焦、百姓无所食之际,奋勇追杀了九个太阳才肯罢休;《大禹治水》中的鲧禹父子,面对四处泛滥的洪灾,父亲鲧采用雍堵法,九年劳而无功。儿子大禹改用疏通法,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十三年终克水患才止。

(二)崇高:勇担责任,舍己为他

崇高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精神的气贯长虹。当灾难劈空而来,当人生的绝境突然而至,在生死不二的选择面前,避死求生是每个人的生存权利,本无可厚非。但却总有一些人,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把宝贵的求生机会让与他人。

《桥》中的老书记,在洪水滚滚而来的危机关头,镇静地指挥众人一一过桥脱离险境,而他和自己的独生儿子却失去了求生的最后机会,葬身于洪流之中。痛彻心扉中,人们读到的是无我舍己,是人格的尊严和高贵;《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药》中的夏瑜,是鲁迅用泪水热切纪念的两位年轻人。他们在政治重压和国民愚昧的双重灾难中,勇敢地走在死亡的最前面,用青春之血为这个苦难的民族和时代祭奠;《可爱的中国》中的方志敏、《刘胡兰》中的刘胡兰、《一个粗瓷大碗》中的赵一曼等,这些用生命和信念写就的名字,熠熠生辉,将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深沉宏阔的精神天空。他们用生命和信仰,诠释着一个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品格,诠释着庄严、无私、神圣、崇高的精神内涵,给人以永远的鼓舞和激励。

(三)聚力: 家国情怀,众志成城

传统中国的土耕文明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朴素善良、安土重迁的文化人格。人们推崇守礼施仁、内修外治,与西方相比有着浓重的家国情结。《满江红·写怀》中的岳飞,在大敌强势入侵、国家危亡的生死关头,带着老母殷切的重托,毅然为国出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位文武双全的将帅以国为家、国在家在、家国一体的高尚情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那句“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喟,正是广大仁人士子在内忧外患面前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休戚与共、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人类历史从来不是某一个英雄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携手聚力共同创造的。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勇闯天涯,每一粒雪末都顶天立地。在灾难袭来的时候,人们被激发出来的强大责任感,将会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以及对国家的深切认同。“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发自不同时代文人心灵深处的呐喊,正是中华民族穿越苦难的废墟、依然生生不息、坚挺不倒的无穷动力。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海内外华人齐心协力共抗灾情,涌现出的无数让人鼻酸眼热、让人热血喷涌的场景,正是中华民族携手聚力、誓报祖国之精神气脉的生动写照!

(四)重建:面朝未來,浴血而行

每一次灾难过后,都会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创伤。灾难留下的不仅是一地残破的废墟,还有惊恐挣扎、无助绝望等痛苦的回忆。文学的作用就是要安慰灵魂、抚平伤痛,引导人们在深刻反思中重建信念,从而乐观地面向未来,重获精神的诗意。

女娲炼石补天、止息灾难,为让人们安定地生活,拥有美好的未来;后羿去九留一,以让太阳更好地服务人类,长期供应人类所需;精卫地坚持填海,是对未来怀有坚不可摧的期待;鲧禹父子历尽曲折致力于水患的治理,是出于对天下苍生安居乐业的美好眺望;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是因为心怀天下,希望华夏大地国富民安;一代英烈献身穹苍,是为了中国的明天云破日出,光耀中华……

二、反思:从素材到主题, 亟待更新和关注

悲怆、崇高、聚力、重建,这些建立在苦难废墟之上的精神之光,给了当下被疫情困守的人们很大的精神支撑。但对之进行理性反思,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灾难不断、灾难教育已经刻不容缓的当下,我们看到,语文教科书在灾难书写方面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灾难素材的选文亟待更新。统编版教科书在选文的新旧更新上已经下了很大功夫,但还不够,尤其是描写灾难的作品,仍过于陈旧。近三十年来出现了不少灾难素材的优秀作品,有些已经选入课本,如《永远的白衣战士》《护士长日记》《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等,但是仍然不够。语文教科书应优中择优适当补充,以使选文持有鲜活的生命。

其次,灾难内容的主题亟待关注。部编版老教材中灾难题材的作品不多,且多没有用作灾难教育。如《唐山大地震》放到了新闻单元,目的是让学生领会“用事实说话”的新闻特征。《“诺曼底”号遇难记》出现在不同的年级多个版本中,服务于老船长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及高贵品质的彰显等。灾难和灾难教育并没有进入教育者的视野。

统编版教材将旧版教科书的单元主题改为内容主题,但内容主题仍不够丰富。灾难主题仍乏人关注,即使被关注也多出于自发而非自觉。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人类的悲悯、同情和团结等,这些灾难下融入血泪的书写,对开阔学生胸襟、激励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等,都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综合性学习应融入灾难教育。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将灾难教育融入其中,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正确看待灾难和未来,让精神在深刻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充盈。如非典疫情可不可控?口罩该不该戴?中西文化的差别是什么?我该怎么看疫情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灾难资源,进行研讨和辩论。这样既可以打通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隔离问题,又增加了孩子们对灾难的抗压能力和防范能力,提升了对灾难的应对能力。

三、小结: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应砥砺前行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里已有的灾难题材,以赞美团结抗击灾难、讴歌贡献牺牲为主,这是必需的,因为正面讴歌在任何时候都是灾难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题。”总之,当灾难以冷酷无情的目光考量着世间万象,那以苦难为根砥、从废墟中生长出的文学,更当被语文教科书及时发现并合理应用,从而引领学生从人类艰难的诞生史与发展史中,培植起丰厚的精神土壤。如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以及对世界的精神探索等。如此,还可为全社会注入明智看待灾难、积极迎接未来的精神养分,缓解人民因灾难而产生的心理创痛。

恩格斯有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我们的国家,五岳向上、江河奔流;我们的人民,浴血突围、铁骨铮铮。而每一次的重振旗鼓、浴火重生,既是人类的智慧,亦是大自然的仁慈,由此而获得的精神启迪,需要教育工作者怀着真心诚意去书写、传承和弘扬。语文教科书编写者应与时俱进,增加担当意识,在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编写单元中有意识地增加灾难内容和综合性活动,由此去教育学生直面灾难,正确地面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與社会的关系,“思索苦难对国家、民族和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这对于“提升未来一代面对未来灾害进入哲学省思的自觉意识”,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杨婉卿(1994— ),女,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等。楚爱华(1971— ),女,文学博士、博士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古代文学等。

猜你喜欢
不足反思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