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兵 卢献锁
[摘 要] 新时代立德树人使命下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关系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推动立德树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日常管理”三个方面相结合,推动立德树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实际需求”三个方面相联动,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培养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种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使命,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 立德树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7-0049-03
一、立德树人是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的中心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首先要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才能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上均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家乡、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使命。可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重大。但是,当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还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而轻理想信念教育、重管理服务而轻教育引导等现象,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家国情怀淡漠、社会责任缺失、价值理念偏离重心等情况,与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度不高。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人才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优秀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国家观。立德树人,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的政治制度和基本国情下,“立德”就是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德,“树人”就是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只有把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民族学生教育培养全过程,才能塑造信念坚定、堪当大任的少数民族人才,才能织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共同繁荣、共享发展、和谐共融的美好未来。
二、建立“三个结合”工作机制,促进立德树人贯穿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遵循和依据。
(一)推动立德树人与第一课堂相结合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用好思想政治课这个主渠道。在扎实开展好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还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进学生课堂、进各类教材、进学生头脑,充分发挥学校第一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思政课程育人大格局,不断深化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衔接、优化课程和教学体系,将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政策细化为量化标准,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打造一系列思政金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观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相结合,将立德树人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二)推动立德树人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中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依托大学生思政教第二课堂,吸引、调动、整合第一课堂以外的社会、校友、家长等多方资源,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强化第二课堂思想引领。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重要纪念日、重大会议活动的专题学习,通过专题讲座报告、经典著作研读、学习专题视频、分享交流、沙龙研讨等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新中国史、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學习,加强时政热点与形势政策学习,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情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交流、交融,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的民族团结精神力量。
(三)推动立德树人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推动“学习上帮扶、生活中关心、纪律上约束”等管理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在学习学业帮扶上制定专门的帮扶计划,通过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和集体辅导实现常态化帮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学业成绩。在生活上,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生活习惯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各民族不同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暖心服务,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关心关怀,不断增进民汉学生之间的感情。在纪律上要将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树立规矩意识,如严禁校园内从事宗教相关活动等,违反纪律要严格按照相应规定进行处罚。通过学习上帮扶、生活中关心、纪律上约束,推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管理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三、建立“三个联动”工作机制,推进立德树人融入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
(一)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引领联动
依托高校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民族工作办公室、新疆内派老师等教育管理力量,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谋划,定期开展主题学习、专题座谈、故事分享等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做好思想引领,做好突发情况处理预案,做好思想引领。通过开展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持续开展国情、国史、民族史、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主题教育,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关爱,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国家统一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防止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相关内容的传播和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侵,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实现“既能管得住、又能管得好”的目标。
(二)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提升联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的基础上,各级教育管理人员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理论学习、讲座论坛、调研参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素质拓展等方式,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细化目标体系、完善责任体系、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同时加大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典型事迹案例的选树力度,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各级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探索少数民族学生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创造机会,积极培养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三)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联动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以“盐溶于水”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情感、求职就业方面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实行“奖、贷、助、勤、免、补”一体化资助体系全面覆盖少数民族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和临时困难补助中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确保不让一个民族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就业求职方面,根据不同年级阶段的不同需求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开展精准就业帮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帮扶指导,对就业困难民族学生实施“一人一策”动态管理,整合各方资源为他们提供就业帮扶、岗位实习、就业推荐、补贴发放及相关手续快速办理等“就业绿色通道”,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心怀感恩,并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励志报效祖国的不竭动力。
四、培育“五种素养”,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祖国边疆的巩固和民族团结的特殊重任。在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立德树人”使命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所需要担当的重任,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新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以专业研究能力为圆心,以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社会责任等扇面为支撑而构建起来的体系。
(一)理想信念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自觉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要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道德品质素养
人无德不立。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和谐需要人们遵守规则,而道德就是我们所应遵守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准则。高度的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是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素养。品德不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受人尊重的高级专业人才,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只有按照社会道德要求,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道德素养既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道德品质素养是“德智体美劳”五要素中“德”的又一具体体现。
(三)专业研究素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质量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是高素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础性能力要素,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国家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专业研究能力的各领域研究人才,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创造新模式,因此研究能力要素是新时代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元素。专业研究素养也是“德智体美劳”五要素中“智”的具体体现。
(四)学习能力素养
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记忆、归纳、分析等方面。学习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阶段的人才培养来讲,自我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包括文献资料的获取、查阅、提炼、总结,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的设计,研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无一不考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一个人的学历只是学习能力的外化,其真正具有竞争性的是他的学习能力,比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一个人一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教育的任务已不是“教会一切人一切知识”,而是“让一切人會学习”。学习能力素养也是“德智体美劳”五要素中“智”的具体体现。
(五)社会责任素养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当前,社会上出现重视个人价值,轻视集体与社会价值;重视个人权利的享受,轻视个人义务的履行等不良现象,都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具体表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要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国家的兴衰休戚与共。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深入了解国情、社情、世情,不负时代使命,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加强立德树人使命下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和民族工作大局、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需要。高校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三全育人”的教育逻辑下,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通过推动立德树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日常管理”三个方面相结合,推动立德树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实际需求”三个方面相联动,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培养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种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使命,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EB/OL].新华网,2016-12-6.
[2]新华社评论员.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18-9-11.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