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农科院校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1-08-23 02:06张俊华杨明秀宋爽
关键词:双一流课程体系

张俊华 杨明秀 宋爽

摘 要:一流本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而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建设是本科建设的核心,文章根据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定位,通过对畢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在充分考虑社会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植物保护专业认证工作,确定了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体系,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其他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植保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8-0005-02

在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国家战略之后,我国又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国家战略(以下简称“双一流”)。其目的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利支撑[1]。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为高校内涵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2],同时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挑战[3]。在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改革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创造出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新生态势在必行。

一、培养目标定位

在“双一流”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符合学校办学宗旨,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引领性和前瞻性,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东北农业大学坚持“崇尚学术、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崇尚学术是立校之魂,育人为本是立校之本”,在社会各界和全校师生中已达成共识。学校坚守大学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回归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功能,秉承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质量至上的育人原则,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各项工作。多年来,学校已经形成“以农科为优势,以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经、工、理、管等多个学科协调发展”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农业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植物保护专业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4]。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实践技能,开设针对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验证性实验、运用专业实验技能的综合性实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根据有害生物发生的时期和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杂草学”“农业昆虫学”及“植物病理学”等植物保护相关课程的野外实习,培养学生对有害生物的识别和认知能力。打破了“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递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采取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以实践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田间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秉承三农思想,以实验实践为优势,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学校先后与哈尔滨海关、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黑龙江诺普信农药有限公司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人才、成果、产业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模式,指定专门教师开展申报书的辅导工作,积极组织学生申报项目,提高了学生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命中率。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技研发项目,在教师科技成果和科研实力的支撑下参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植物保护相关问题。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机制,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办学实际和学科特点,准确定位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东北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是创建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北方现代寒地农业特色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因此植物保护专业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从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解决植物保护相关的“三农”问题,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开放式教学等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建设队伍精良、管理有序、设备先进、设施一流、全方位开放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植物保护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科学相结合,可胜任植物保护及相关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等工作,成为拥有开创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及拓展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

植物保护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强的专业,在高水平“双一流”时代,如何培养植物保护人才是摆在高等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大学输出的人才能够创造性地为社会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学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技能。学生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有创造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统筹考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化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限选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识别与鉴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策略与技术的制定、专业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生产实践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知农、爱农、献身农业的情怀认同等。课程体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规范与个性共存、统一性与多元化并存”的特点,强化了人文社科教育、理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教育,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农业机械化在植物保护专业教育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完成“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文社科、理科、大类专业基础教育知识的学习,在大学后两年完成植保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科研创新意识,为学生能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大环境提供保障,提高其与时代接轨、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16学分、外语类课程45学分(学生根据个人外语专项短板有针对性地选择10学分课程)、计算机类课程7.5学分(学生可按照兴趣爱好选修4.5学分)、军事类课程6学分、创业就业课程2学分、数理化类课程22学分、专业基础课程36学分、专业必修课19学分、专业限选类课程36.5学分(学生可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选修18学分)、实习实训类课程26学分。

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为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数理化基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社科底蕴和良好的科学精神,熟悉相关法律和政策,增加了“形式与政策”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将原来的13门专业必修课程缩减到目前的8门课程,并相应增加了各门课程的学时数。将其余5门课程由专业必修课变为专业限选课。解决课程体系的肥胖化、碎片化,将“昆虫分类学”和“普通昆虫学”两门理论课程及相应两门实验课程分别合并为一门课程,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原学”两门理论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将“耕作学”“作物栽培学”和“作物栽培学实验”3门课程合并为“农学概论”一门课程,删除专业课程3门。从专业认证角度出发,课程中增加了“农业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实验”“植物检疫学实验”等课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有害生物的快速传播蔓延[5],对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控制有害生物的能力,加强“植物检疫学”课程建设,增加了“植物检疫实验”“植物检疫实习”等课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技术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不论将来学生从事这些領域的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除了需要掌握传统的植物保护知识和技术外,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深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指定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开设“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原有的“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和“植物病害流行及预测预报”课程中增加相关生态学理论知识。开设“科研训练”等课程,让学生在二年级走入专任教师课题组,与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开展科研训练和科研报告。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给本科生作报告等,加速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国际化进程。教师将个人研究的前沿性成果作为案例落实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双一流”建设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辉.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打造行业创新人才培养高地[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5).

[2]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    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 (2015-11-05)[2020-08-0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     tent_10269.htm.

[3]赵峡,王成,徐雪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药剂学”课程建    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

[4]张永强,杨振国,罗金香.在植物保护专业课实验中培养学    生创新能力的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5]万方浩,侯有明,蒋明星.入侵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2-5.

猜你喜欢
双一流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