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9日晚,第二届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在苏州金鸡湖音乐厅隆重上演。最终,经过评委们的现场打分,来自中国的文子洋凭借作品《望川Ⅵ.姑苏》获得了本届作曲比赛的一等奖,同时赢得了十万元奖金。此外,刘欢(中国)的《狮子林》、马里奥·奥雅纳德尔(智利)的《天空之镜》分获二、三等奖;刘健(中国)的《鼓铮III》、竺天威(中国)的《四美图》、胡一轩(中国)的《独歌——为钢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等三部作品获优秀奖。
决赛前夕,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 _ 任诚意
● _ 陈光宪
○ 陈团长,作为金鸡湖作曲比赛的组织者,您能不能给我们题解一下本次作曲比赛的两个创作主题——“建党百年”和“江南文化”?
● 今年正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大的事件一定要有好的作品去歌颂和反映。国外很多经典作品都是以历史上的大事件作为题材来委约创作的,所以我们很清楚这次的创作主题就是“建党百年”,无论是这一届的金鸡湖作曲比赛还是委约作品的征集都采用了这样的主题。
至于第二个主题“江南文化”,因为苏州交响乐团作为一支年轻的队伍,有自己的原创作品是很重要的,原创作品要能够反映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苏州地处江南腹地,我们希望无论是比赛作品还是委约作品,都有江南特色。所以我们就提出了“江南文化”的主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反映江南地区的一些情、景、人,大家听起来会更亲切。以后这些作品拿到全国、全世界去演,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
○ 这是苏州交响乐团举办的第二届金鸡湖作曲比赛,第一届还是在三年前。在比赛的组织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 第一届比赛还是苏州交响乐团成立之初,当时我过来做团长,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个是乐团要有非常好的乐季;第二个是要做好音乐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音乐厅;第三个就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以是一个音乐节或者音乐比赛。所以当时就定下来第一年举办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年举办国际作曲比赛。2017年,我们主办了金鸡湖钢琴比赛,2018年我们主办了金鸡湖作曲比赛。三年一轮,今年苏州交响乐团如期举办了第二届作曲比赛。宣传上,我们通过网络让作曲家们了解到比赛信息,吸引他们报名。我们的评委和赛事组织架构很健全,也跟各大音乐学院以及一些权威的老师一起合作,应该说当时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第一届金鸡湖作曲比赛,我们收到的作品就有一百四十多部,来自世界各国。我们在国外的网站上发布了赛事信息,但是我们没有预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来投,而且有那么多国外选手,质量也很不错。第一届比赛的第一名是空缺的,最后是两位选手并列第二名。除了比赛以外,我们还委约了八位中国作曲家分别创作了八部作品,当时的主题也是苏州风格、江南风格。
后来我们开了两场音乐会,一场是获奖作品音乐会,另一场就是八部委约作品的音乐会。当时受到很多好评,但我们总结的时候,觉得委约的作品还少了一点,因为比赛的获奖作品只有几首。所以这次我们举办第二届比赛的时候,就把委约作品提高到了十四首。
○ 提高委约作品的数量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 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作曲家专门来为苏州交响乐团创作作品。从更高的维度来看的话,其实也是为中国的交响乐事业添砖加瓦,因为中国的交响乐要想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必定要像德奥音乐、俄罗斯音乐、美国音乐那样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作品,我们希望中國交响乐发出更多的声音。所以这次我们就扩大了委约的面。上一次委约,我们请的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作曲家、教授、专家,但我们今年除了邀请老一辈作曲家,还邀请了中青年作曲家,这是这次比赛一个比较大的特点。6月16日我们已经举办了一场委约作品的专场音乐会,9月还要再开一场。
另外一个特点是,我们加强了和作曲家在创作前的沟通。我们组委会有专门的小组负责和作曲家沟通,比如说作曲家写到哪里了,写了什么题材,准备怎么写,我们随时了解并进行讨论。所以我们比上一次比赛更能够提前知道这些作品的内容和题材,对我们后面的准备工作有比较好的帮助。
而苏州交响乐团通过这几年不断的磨合,整体的演奏水平比原来好,更能体现出作品的精髓。比如说 6月16日的第一场委约作品音乐会,虽然时间比较紧,只有一天半的排练时间,但作曲家们非常满意,都觉得乐团很好地体现了他们想要表现的东西,作品完成度非常高,他们无论对指挥还是对乐队的评价都非常高,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
○ 这次音乐会的前期准备工作具体有哪些?
● 比如说我们乐团的首席指挥许忠很早就拿到总谱。他会早早读谱,然后和作曲家讨论每一个细节。我们比赛音乐会的指挥是朱其元,他昨天一到苏州,马上就和每位作曲家分别花一两个小时讨论作品,为后面的音乐会做准备。指挥准备充分,乐队到时排练就能大大提高效率了。
○ 大部分人印象中的作曲比赛有点类似于征文比赛:选手递交作品,评委拿到谱子后打完分,比赛就结束了。而金鸡湖作曲比赛最终的选手名次是通过音乐会的形式,评委们现场打分评比。您能介绍一下这次比赛的流程吗?
● 我们比赛分为两轮,经过初赛的评委会打分,从七十四部作品中挑选出六部作品。我们再把这些作品交给决赛的评委会打分,而初赛的评委和决赛的评委有所不同。 初赛的评委基本上是作曲家和音乐学院的教授,主要是从作曲家的角度来评比。决赛评委会中增加了我们乐团的音乐总监陈燮阳和首席指挥许忠,因为他们是指挥家,他们对乐队的理解可能和作曲家有不同的视角。这样的设计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专业人士接触新作品,另一方面是希望比赛结果更公正。
○ 除了本次金鸡湖作曲比赛的决赛音乐会,苏州交响乐团还举办了两场委约作品的音乐会,可以说是现代作品难得的一次盛宴。抛开比赛的性质,您对于中国作曲家和中国交响乐作品有了什么新的看法?
● 第一场委约作品音乐会就给了我很多的惊喜,因为我看到了更多的年轻作曲家。第一场委约作品音乐会上一共演了七部新作品,有五位都是中青年作曲家。我觉得每首作品都很有特色,比如说徐可的《姑苏忆》、权吉浩的 《苏州印象·评弹》是写苏州评弹的,他们两个人将苏州评弹这个元素运用得非常好,而且很吸引观众,我觉得很了不起。
○ 观众反响很不错是吧?
● 观众反应非常好!此外,第一场委约作品音乐会上有部作品(张大龙 《记忆——为单簧管与管弦乐队而作》 )把“建党百年”和“江南文化”这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表现得非常不错。张大龙以为党的事业牺牲的烈士许金元的事迹为题材,同时又把江南的元素融合到曲子里,因为这位烈士本身就是苏州人。其实我们组委会在出题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两个主题可以交汇起来,所以这个创作思路我觉得非常好。老一辈的作曲家没有因为年纪大了创作的手法就很传统,他们也能写出很多新的东西。年轻人也非常有自己的一套,他们没有完全地采用国外那些很现代的创作技法,而是既考虑到当代作曲的新技术,丰富中国交响乐的音乐语言,又能照顾可听性,让老百姓听得懂。
○ 通过这种比赛或者音乐会,是否能改善观众对于当代作品“听不懂”的印象?是否有计划在苏州交响乐团的乐季中引入更多的现代作品?
● 这个其实也是现在各个交响乐团都存在的一个疑惑。讲个很简单的例子,咱们先不说作品好坏,从营销这个角度,乐季音乐会上,贝多芬、莫扎特、马勒这些经典作曲家的音乐会票比较好卖,甚至一票难求。但现代作品的票就难卖了,所以国外采取的一种办法就是在这些经典的曲目中加一首现代作品,这样大家还觉得可以接受。中国作品这几年写得并不少,但是我觉得演出的机会太少了,因此怎么把这些新作品经常搬出来演很重要。我们这次比赛和委约音乐会采取了这样的一个办法:我们这里演完以后,全程录音和录像,然后会放到网上去。此外,我们也准备搞一些活动,让观众来评选,我们也会有一些奖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中国的作品传播出去,让大家听到,引导观众去熟悉它、接受它。
我们的时代在发展,音乐也在发展,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当然是丰富的宝库,但我们除了保留这个经典的曲库以外,还应该加入更多新的东西。我除了担任苏州交响乐团的团长以外,还是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基金会的一个目的也是发展交响乐。一个交响乐团经常是委约一部作品花了很多钱,然后演了一场就不演了。我就在想,是不是能够让多一点的交响乐团共同委约呢?這样起码演出的次数也能多一点。所以这次王丹红的《灯塔》就是由四川交响乐团联合深圳交响乐团、武汉爱乐乐团、青岛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共同委约,哪怕每个团演一场也有六场了。
这样做一来我们能够提高作曲家的收入,二来也减少了各个乐团单独委约作品的经济负担,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当然其中也有问题,因为每个乐团对作品的要求不同,比如说苏州交响乐团地处江南,倾向的作品是江南风格,那么哈尔滨交响乐团为什么要演江南风格?所以这些也在不断摸索中,不过我还是希望中国交响乐作品能够多一点,传播到海内外,让更多的人喜欢它、熟悉它,这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