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儿成为一名指挥家

2021-08-23 02:59徐丽梅
音乐爱好者 2021年8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唱片上海

徐丽梅

不久前,指挥家卞祖善应邀赴沪参加上海芭蕾舞团举办的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研讨会。每次回到第二故乡上海,卞祖善都有一种回家的温暖。从大学毕业离开上海到北京工作,整整六十年过去了,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回到上海演出、参会、举办讲座了。

六十年来,卞祖善与上海的缘分一直绵延不绝——在上海,他接受了完整的音乐基础教育与专业高等教育,上海的文化滋养了他,让他成长为音乐家。上海有他情同父母的恩师、情比手足的同窗,这里有他最珍贵的青春成长记忆。

缘定上海,从此走进音乐殿堂

卞祖善与上海的缘分始于1949年解放前夕,当时十三岁的卞祖善贫苦无依,离开家乡江苏镇江来到上海,想投靠在上海做工的哥哥。没想到此时的哥哥也正处在失业中,自身难保。这时,卞祖善幸得一位同乡介绍,被上海基督教难童教养院收留。在那里,他参加了唱诗班,钢琴老师黄兰玉女士教他弹钢琴,对他关怀备至。至今他还记得黄老师在教授《现代汤普森教程》时,曾演奏过一段莫扎特创作的五指练习曲,极为悦耳、悠扬。

“黄老师引我进入音乐大门,给予我最初的音乐启蒙教育,美妙的音乐给人心灵的安慰。后来教养院解散,我们必须另找一处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先考取了复旦大学附中,但是它不提供住宿,后来育才学校接纳了我。”育才学校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的一所儿童学校,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专业。1946年学校迁至上海,保留了音乐、戏剧、美术三个专业,且提供食宿。这所学校为社会各界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杜鸣心、熊克炎、陈复君、杨秉孙等。

卞祖善回忆道,当时育才学校的马侣贤校长很同情他的遭遇,帮他解决了他哥哥的工作,让他能安心学习。他在育才学校受到了较为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才华横溢的音乐组主任陈贻鑫既是作曲家、小提琴家、大提琴家,也是著名的指挥、钢琴家、长笛演奏家,是引导他进入音乐大门的又一位重要人物。少年卞祖善虽然喜欢音乐,但并不用功,在学习中时常耍一些小聪明。他认为音乐知识学起来并不困难,钢琴也很简单,一般弹一两遍就会了,所以他经常淘气闯祸。陈贻鑫便以自己的方式引导、警醒他,如故意在期末考试时给他五十九分,不让他及格等。自那之后,卞祖善就开始用功学习了。

育才学校每周都有音乐欣赏课。每逢周六,学生们便会结伴到兰心艺术剧院,听上海交响乐团星期音乐会的彩排。卞祖善被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海顿的《再会交响曲》(即《告别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悲怆》等交响乐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经典所吸引,在音乐的海洋徜徉,感受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

一天,学长黄宗贤叫住卞祖善,刻意要考考他。黄宗贤弹钢琴,让卞祖善唱音阶,从C调弹到F调。卞祖善唱了四遍“do re mi fa sol la si do”,黄宗贤笑着说:“你是大首调!”卞祖善非常迷茫——什么是首调?什么是固定调?由此,他产生了好奇心,自己钻研、摸索了攻克难关的方法:把一首歌拿过来,不唱词,只唱五线谱,用固定唱名法练习,有时根据钢琴校对音准。他练得很入迷,在学校里唱,在街上也唱。有一天,他走到瑞金路儿童艺术剧院门口,一边唱一边手舞足蹈,得意洋洋,这时迎面走来一位中年妇女,见到他痴迷的样子赶快躲开,大概是觉得他疯了。

没想到,这次偶然事件激发了卞祖善学会了五线谱固定唱名法,建立了绝对音高概念,此后的他逐渐达到了“耳看目听”的境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家。

结缘附中,与同窗结下深厚友谊

育才学校于1951年更名为上海市行知艺术学校。1952年10月,该校音乐组三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下学期)合并为三年级,转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这个少年班就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前身,校舍最初在乌鲁木齐北路,后来迁往虹桥路。1954年,上海音乐学院本科、附中一并搬到了漕河泾校区——一座新建的拥有礼堂、办公楼、教学楼、练琴室、宿舍楼、运动场、假山和小桥流水,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校园。

并入少年班之后,卞祖善的音乐专业课和文化课得到了全面加强。当时少年班人才济济,当时的同班同学有邹旭平、吴菲菲、范明双、马崇玉、钟慧、李其芳、张育青、黄祖庚、姚世真等。他和江明惇、李克西是班里仅有的三名男生,全班同学情同手足。

当时江明惇家中有一臺电唱机,收藏了不少七十八转唱片。卞祖善经常到他家中听唱片,接触了很多古典及近现代交响曲。卞祖善回忆道:“我们一起欣赏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等名作,那种仿佛迈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艺术宝库中的惊喜,我至今记忆犹新。江明惇在钢琴上演奏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题,清新的中国民族音调和类似琵琶轮指的奇特手法让我惊叹不已。”

“张敦智幽默风趣,我至今还能背诵他给我表演的一段山东快书。那时的周末,他约我去家里做客,和他全家人一起吃饺子。他还买了一双球鞋送给我,待我情谊甚笃。”卞祖善说,江明惇、张敦智后来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领导,各自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方面卓有成就,表明上音附中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

在全班同学中,卞祖善年龄最大,但他受到的关照、呵护最多。他在学校领导金村田、汪颐年等前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下健康成长。“班级就是我的家,同班同学就是我的亲人。每逢节假日班级集体到外地旅游,全班同學都会带着我同行。回想起自己经历的苦难童年,如今竟过上了这般幸福的日子,简直是当年做梦都不敢想的。”

融入上音,吸取深厚学养

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指挥系。学长们纷纷对卞祖善说:“你的钢琴弹得不错,耳朵好,身材也不错,具备学指挥的条件,应该报考指挥专业。”然而,卞祖善想学作曲。学长们说,指挥和作曲不矛盾啊,可以同时学。指挥系主任杨嘉仁老师也来动员他学指挥。于是,卞祖善考取了上音指挥系,当时大一只有他一个学生,其他年级都有从管弦系等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学生。后来,这几位指挥专业的学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培养的第一代专业指挥家。

当时,杨嘉仁老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美学观点,在生活上也对全系师生呵护有加。每逢节假日,学生们总会到杨老师家欢聚。“杨老师给予我许多宝贵的艺术实践机会,有些本来是杨老师指挥首演的曲目,他会让给学生。例如,马友道创作的长号与乐队《嘎达梅林》首演,杨老师让我来指挥。”卞祖善感激地说,正是杨老师的爱护与鼓励,他才有机会与上音学生管弦乐团共同呈现自己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春到新疆》。

上海音乐学院深厚的学养、严谨的学风给了卞祖善耳濡目染的影响。他积极参加学院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进步很快。

1960年暑假,上海音乐学院组织了几支“六边”(边劳动、边学习、边采风、边创作、边演出、边宣传)活动小分队,卞祖善随江西队先后前往南昌、赣州、井冈山和瑞金等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激励了每一个师生,他在活动中真切体会到了革命前辈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伟大精神。在上音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作曲系教师刘福安,指挥系学生程寿昌、卞祖善和作曲系学生马友道组成了创作组,将他们在“六边”活动中的深切感悟化为音符,创作完成了交响诗《八一》。这首作品由程寿昌指挥上音管弦乐队,在学院礼堂举办的“六边”活动汇报演出中首演,获得成功。

翌年4月1日、2日晚,卞祖善指挥上音管弦乐队在上海音乐厅演出《八一》交响诗获得成功。此后,《八一》交响诗成为黄贻钧、李德伦两位指挥大师的音乐会曲目。

博览文献,全面提升音乐素养

杨嘉仁教授要求指挥系的学生必须成为“半个演奏家、半个作曲家、半个声乐家,一个音乐理论批评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这样才称得上是一名真正的指挥家。”

卞祖善一直牢记导师的教诲,努力践行。

在少年班期间,卞祖善就经常由本科学长带领,到上音的唱片室听唱片,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大学时代,每逢寒暑假,卞祖善就会有计划地从唱片室借出一些篇幅较大的作品进行欣赏、学习,特别是具有俄罗斯风味的歌剧作品,如格林卡的《鲁德兰与柳德米拉》、柴科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等。由于使用过多,那台手摇唱机被磨损到只剩一杆金属棒。为了更好地理解歌剧作品,他还经常到上音图书室借阅、研究丰富的乐谱文献,读原著的中译本或歌剧台本,以了解创作背景和剧情;读总谱(自弹自唱),对音乐的主题和全剧的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卞祖善的同学、黄自先生的小女儿黄祖庚也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听唱片。有一天,黄祖庚很兴奋地对卞祖善说:“我家又来了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唱片,你快来听啊!”卞祖善在她家里听到了第二十三个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版本。本科期间,卞祖善逐步形成了一套音乐欣赏的选择法:浏览与拾遗(音乐史流派巡礼、作曲家群像一览、世界名曲拔萃)和比较欣赏法(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名作比较、同一作品不同演出版本的比较、姊妹艺术的比较欣赏),这为他日后撰写音乐理论研究文章、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心系母校,分享音乐成就

卞祖善于1961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在刚刚组建的中央芭蕾舞团工作。不久,卞祖善第一次与中央芭蕾舞团到上海演出,其间受邀回到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与师生们座谈。在此后的音乐生涯中,他经常回到母校与同仁们交流,分享自己的音乐成果,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在2012年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纪念杨嘉仁教授诞辰百年座谈会”上,卞祖善受邀并作为杨先生的学生代表发言。卞祖善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多次举办学术讲座。杨嘉仁先生的女儿杨大纶在讲座之后通过微信给卞祖善留言:“我来听您的讲座,一是想扩大知识面,我和朋友们都特别佩服您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二是因为对父亲的思念——看到您就想起父亲。”卞祖善非常感动,自此以后,他与杨大经、杨大纶兄妹保持着亲密的往来。

2013年,指挥家张国勇邀请卞祖善到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指挥公开课。卞祖善通过柴科夫斯基的一首幻想曲为两名本科生、两名研究生从不同角度讲解了不同深度的问题。他对这首作品三个版本的深入研究让听课的师生们受益匪浅。卞祖善建议,指挥系的学生文化视野要开阔一些,为此他推荐了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卞毓麟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天文学讲座,很受欢迎。

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些重大项目都会邀请卞祖善参与,如2015年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高端学科评估重大项目,卞祖善与张建一、赵塔里木、叶松荣一起作为特邀专家对项目进行了考核、认证。

为上海的乐团建设建言献策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专业指挥家,卞祖善的成长见证了中国交响乐的发展。他颇为关切上海的交响乐发展事业,积极参与其中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例如,1995年上海举办的交响音乐周,卞祖善作为京沪九大指挥之一受邀出席并指挥演出;1998年,上海大剧院开幕演出《天鹅湖》即由卞祖善指挥;2008年,上海交响乐团专业考核,邀请卞祖善担任评审专家;2017年,上海举办作曲家瞿维百年诞辰音乐会,邀请卞祖善执棒上海爱乐乐团演出了瞿维的幻想序曲《白毛女》、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管弦乐《洪湖赤卫队随想曲》。

2014年到上海执棒爱乐乐团演出排练时,卞祖善发现该团的发展处于瓶颈状态。他深知音乐业内的问题大多是由于音乐以外的原因造成的,為此他立即给当时的上海市委领导写信,如实反映了上海爱乐乐团面临的困境。市委领导马上批示“要保障上海爱乐乐团可持续发展”,随即派出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与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领导,来到上海爱乐乐团现场办公,一揽子解决了上海爱乐乐团的发展需要。

终生不渝,让更多人享受音乐之美

1963年,卞祖善指挥中芭在上海演出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之后,周恩来总理要求中芭创排一部现实题材的芭蕾舞剧,于是才有了后来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在1984年的巡演期间,卞祖善在上海和同班同学亲切聚会,从那以后,他只要到上海就会跟老同学们聚会。1992年《红色娘子军》恢复演出。翌年底,他还特地到愚园路拜访了黄贻钧大师,向前辈汇报自上音毕业后从事指挥实践的切身感受,继续以学生的身份聆听大师的教诲。

2008年,卞祖善获得第六届中国金唱片特别指挥奖。在此之前,由他指挥中央乐团录制的电影《原野》音乐唱片,于2005年获得了第五届中国金唱片专辑奖。这两款CD的责任编辑均为卞正洪。此外,由卞正洪编辑出版的《民族音乐大师刘北茂名曲集》于2003年获得了第四届中国金唱片专辑奖。

2016年,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岀版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2LP),这款黑胶唱片录音,是卞祖善于1967年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和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录制的(1964年演出版)。2004年,为纪念《红色娘子军》问世40周年,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将此录音加工制作为CD版(“中唱典藏001”),在北京隆重举行了首发式。

2018年,卞祖善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蔡元培讲堂”发表了“闳约深美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百年感言”。1929年,冼星海在上海国立音专校刊上发表了《普遍的音乐》,提出“把音乐普遍了整个中国,使中国音乐化”的伟大主张。卞祖善表示,先辈们的伟大理念由于当时社会条件所限不能实现,在条件优渥的当代,我们应该尽力让人人都享受音乐之美。坚守初心,矢志不渝,正是在卞祖善的倡议、推动下,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于2019年9月推出了《中国交响乐创作世纪回顾》项目(已出版管弦乐部32CD)。

前辈的引领与老师的教导令卞祖善认识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分享对音乐的感受、让人们感受到美,非常重要。六十年来,卞祖善一直都在为此努力,他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仅西藏未去),在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举办了几百场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讲座,普及音乐知识,介绍交响乐的发展。

倏忽一个甲子逝去,卞祖善的许多老同学、老朋友都已经故去,但是更多喜欢音乐、热爱生活的青年成长起来。汾阳路的法国梧桐参天,浦江两岸灯火辉煌。

卞祖善十分怀念母校的漕河泾校园和淮海路、汾阳路的校园,怀念解放初曾演出过话剧的舞台,1963年他和中央芭蕾舞团重返共舞台演出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在学生时代,他曾在兰心大剧院指挥过音乐会,在解放剧场举办过大学毕业音乐会,从上海文化广场、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到上海大剧院、美琪大剧院,上海的许多知名音乐场所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如今,耄耋之年的卞祖善仍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无限感怀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我从流浪儿成长为一名指挥,离不开上海的培养浇灌,这座城市的海派包容、坚韧不拔已然融入我的血脉。有生之年,我要继续传承、践行先辈们的美育理想,坚持不懈地为中国音乐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唱片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上海电力大学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坏唱片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