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 李应君 郑瑞 叶善均
摘 要:目前地方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足、显性和隐性的思政教育融合不足、教师育人能力不足、课程思政建设激励保障不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地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提质提速,应紧抓关键环节,筑牢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多维协同联动,创新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强化支持措施,全面保障课程思政实效。
关键词:地方高校 课程思政 提质提速 实践
1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的缘起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并提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引领。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指示的具体落实,为高校开展好课程思政勾勒了清晰的行动指南,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了详细的施工图[3]。
2 地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的一些高校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特色创新做法。但是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课程思政的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突破。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不足”。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足,一定程度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还未充分发挥,育人合力不足。二是显性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足,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等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影响越来越深,对于这一力量的发挥仍显不足。三是教师育人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水平能力有限,不能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堂教学育人元素融入生硬,对学生吸引力低。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保障不足,部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缺乏激励措施,思政教育主体单一,全员育人积极性不高。
3 推进课程思政提质提速的实践路径
3.1 紧抓关键环节,筑牢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聚焦课程建设,细化育人目标。从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全过程全环节细化育人目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构建中强化育人导向,所有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融入育人元素。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设计,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明确课堂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与途径。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评教、评学指标,纳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听课、同行听课评价指标,纳入学生教学信息员监测指标,设置相应观测点。
聚焦教师能力,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课程思政的直接实施者,只有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具备思政教育课堂融合的能力,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对教师的先行教育必不可少。利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多渠道、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学习培训,开展交流观摩活动与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作为重要育人目标,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聚焦项目带动,打造精品工程。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支点,撬动对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载体的探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中设“课程思政”专项,立项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示范教学中心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打造立德树人精品工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2 多维协同联动,创新课程思政工作机制
党建与教学协同。坚持党建引领,教学推动,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对学院、支部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民主评议党员的内容。发挥教师党支部作用,二级学院党组织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开展组织生活、加强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三会一课”定期召开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北京联合大学在党支部推进课程建设先行先试,把立德树人纳入党委主体责任,以党建为引领,全方位行动,高效推进。课程思政为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依托,党建引领带动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将课程思政延伸到第二课堂,建立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开展科普科创、公共艺术、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融入知行合一的成长目标,引领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探索知识奥秘。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第二课堂思政教育,铸造学生爱国奉献、严谨务实、实践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通过“新生宝典”“典赞青春”“成长训练营”系列学生品牌活动,引导学生以党和国家需求为导向,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全方位能力。
校内与校外协同。地方高校应充分挖掘区域资源,强化大学服务地方发展功能,校政企产学研协同,探索建立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地方政府间育人联动机制。通过校外专业实践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建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劳动观、择业观,行业受历练、长才干、做贡献。如成都大学建立“大学生―城市”对话机制,广泛开展服务“大运会”等城市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融入城市、服务城市获得自身发展,助力成都大城崛起。
基金项目:成都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以课程体系为核心推进专业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CDKCSZJG202005)及“课程思政在高校财会专业教学的改革探究——以《财务报表编制实务》为例”(项目编号:cdjgb2019058)。
参考文献:
[1][2]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N].中国教育报,20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