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调衡运动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即刻效应的效果

2021-08-23 08:44鲍春龄周丽芳焦志华东红升东贵荣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患侧上肢中风

周 亮 鲍春龄 石 程 周丽芳 焦志华 马 爽 东红升 东贵荣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437;2.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上海 200082;3.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科,上海 200030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长期困扰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1]。我国约有80%的中风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而上肢作为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肢体,更是中风瘫痪的重点、难点[2]。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后重要的治疗方法,可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3],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制约了患者的康复需求。针灸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已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东贵荣教授为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其结合生物力学及生物反馈原理,创立了阴阳调衡运动针法。在临床运用中不仅能够增强患者的肌力,还可显著改善肌张力[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中风后上肢瘫痪的患者,通过观察阴阳调衡运动针法治疗后的效果,旨在提出一种操作简便、适用于基层的治疗中风上肢瘫痪的新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66 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 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7-038),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7 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的诊断标准;肢体瘫痪分级标准参照Brunnstrom 分期标准[6]。按照Brunnstrom 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弛缓瘫及痉挛瘫,其中对照组弛缓瘫17 例,痉挛瘫16 例;实验组弛缓瘫16 例,痉挛瘫17 例。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和西医脑出血或脑梗死诊断标准[7-8];②意识清醒,各项生命体征平稳;③经CT 判定为脑出血稳定期;④中风发病1 次或2 次,且本次发病时间在6 个月内;⑤年龄40~80 岁,性别不限。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心脏病、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

1.4 治疗方法

1.4.1 实验组 ①取穴。头穴:病灶侧百会透太阳穴;上肢取穴:健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患侧极泉、尺泽、曲泽、内关、大陵、合谷、后溪。②针刺方法。使用φ0.25×40~60 mm 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头穴透刺方法采用200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方案[9]。针刺顺序及方法:先针刺健侧,后针刺患侧,留针30 min,起针后进行生物力学反馈手法治疗。健侧采用针刺直刺、捻转泻法,患侧采用透刺、针刺捻转补法。先健侧合谷穴,同时患侧进行手法第一至四式;针刺外关,同时患侧进行手法第五式;针刺曲池,同时患侧进行手法第六式;针刺肩髃,同时患侧进行手法第七至九式。患侧直刺极泉、尺泽、曲泽、内关、大陵;合谷向后溪透刺;商丘向丘墟透刺;太冲向涌泉深刺;阴陵泉向阳陵泉透刺;三阴交向绝骨透刺;阴谷向膝阳关透刺。③生物力学反馈手法操作。第一式:术者分别用左手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抵住患者患侧食指及中指指腹及掌指关节背侧,使患食指和中指做背伸运动和屈曲运动;再使患侧手指伸直并拢后向两侧分开,其余手指操作同前。第二式:将患掌伸直置于左手,右手手掌并拢并向前用力使患掌手指由指尖开始做背伸动作,同时使患侧手掌背伸。第三式:固定患侧手掌,使腕关节充分背伸,术者用掌心使拇指背伸和环转运动。第四式:术者左手将患者食指充分背伸,右手拇指尺侧缘由远端向近端刮剥患者食指掌侧。同样方法操作其余手指。第五式:术者左手握住患者腕关节近端,右手使患者腕关节背伸、屈曲、尺偏、桡偏,并进行腕关节环转运。第六式:术者握住患者手掌,以患者肘关节为支点,使患侧肘关节屈曲,同时使腕关节充分背伸,再将肘、腕关节伸直;再以肘关节为支点,做前臂的旋前及旋后运动。第七式:术者使患肢从远端到近端依次屈曲指间关节、掌指关、腕关节、肘关节。伸直后,再使患肢从远端到近端依次背伸腕关节、屈曲肘关。第八式:术者双手握紧患侧肢体远端,用力拔伸的同时,进行向上下,向左右的抖动;再向外上方牵拉患肢。第九式:术者站立于患者床头,使患者上肢由前屈向外展,再使患者上肢由外展向前屈,术者有如划船状。

1.4.2 对照组 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同实验组,但不进行生物力学反馈手法操作。

1.4.3 疗程及时间 每例患者治疗1 次。治疗前,治疗后10、20、30 min 分别记录并比较各指标。

1.5 疗效评价标准

上肢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10],评分0~66 分,66 分表示上肢功能完全正常,分值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多个时间点测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FMA 评分比较

2.2.1 两组各时间点FMA 评分比较 整体分析发现:两组组间、时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10、20、30 min FMA 评分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20、30 min FMA 评分低于治疗后1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0、20、30 min 实验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时间点FMA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各时间点FMA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与本组治疗后10 min 比较,bP <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cP <0.05。FMA: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

2.2.2 两组弛缓瘫患者各时间点FMA 评分比较 整体分析发现:两组组间、时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10、20、30 min FMA 评分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20、30 min FMA 评分低于治疗后1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0、20、30 min 实验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弛缓瘫患者各时间点FMA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弛缓瘫患者各时间点FMA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与本组治疗后10 min 比较,bP <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cP <0.05

2.2.3 两组痉挛瘫患者各时间点FMA 评分比较 整体分析发现:两组组间、时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实验组治疗后10、20、30 min FM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10、20 min FMA 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治疗后20、30 min FMA 评分低于治疗后1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0、20、30 min 实验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痉挛瘫患者各时间点FMA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痉挛瘫患者各时间点FMA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与本组治疗后10 min 比较,bP <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cP <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及创新,运动针法作为新兴的治疗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其主要是医者在针刺治疗的同时,指导患者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11]。目前多应用于软组织疾病及疼痛类疾病[12]、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3]、急性咽炎等[14],而治疗中风后瘫痪尤为多见。

中风偏瘫患者在针刺10~30 min 后肌力提高2 个等级即是即刻效应[15]。针刺中风患者可使即刻肌力增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改善[16],提高患者治疗及康复的自信心[17]。近年来,新兴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证实了针刺后即刻效应的产生。代金刚等[18]运用该技术初步探讨了针刺即刻效应的图像及定位方法。李小娇[19]等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风池穴即刻后脑效应,结果显示楔叶、楔前叶、顶下小叶为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的主要脑区。

前期研究显示,阴阳调衡针法可调节中枢运动系统,提高相应区域的供氧,帮助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促进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可塑性调节[20]。头穴透刺可激活相应的大脑皮层投影区,调节中枢运动系统,协调上下肢运动[21]。还可以降低血黏度,改善脑部供血[22],促进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脑组织胆碱酯酶活性[23],同时针刺可兴奋肌梭[24],将电信号传入中枢神经,激活相应的肌肉产生收缩。运用生物力学反馈手法进行适当刮剥、牵拉、活动关节,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及中枢与周围神经的联系,促进良性生物反馈的形成,使腕关节的稳定性、手的抓握能力、各关节的分离及协同运动能力得到加强,从而使上肢运动功能得以恢复。从中医角度分析,针刺可疏通经络,激发一身阳气,从阳引阴,阴静阳动,阳气充足可推动气血运行,使患肢的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激活,配合生物力学反馈手法可增强其通络、强筋的作用,二者配合效果益彰。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上肢功能在治疗后10 min改善明显,后趋向减弱,甚至恢复至治疗前。目前对中风瘫痪患者针刺后即刻效应的研究尚少,对于即刻效应最佳显效时间的探索更少。研究证实[25-26],中风后脑组织受损,主要是血肿本身的占位,其次是周围血液循环受到影响,造成神经元受到抑制。头部是容积导体,针刺相应穴位产生的刺激,通过头部将生物电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27],这种作用可改变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被抑制的神经细胞觉醒,改善缺血区半暗带的局部神经元的低氧超级化状态,使大脑皮层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作用显著加强[28]。被动关节和肌肉运动也可使相应的皮质代表区域扩大,但随着针刺与肢体被动活动结束,相应的刺激也随之消失,皮质运动区缩小,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逐渐减弱,甚至失去效果。可见针刺与生物力学反馈运动手法,如果持续性治疗可稳定即刻疗效,收到更好的远期效应。

综上所述,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即刻效应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本法操作简单,疗效更佳,适合在基层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患侧上肢中风
更 正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