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抑或激活:基于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的考察

2021-08-23 02:14崔婕陈晶晶何云峰高志强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研学专业学生

崔婕,陈晶晶,何云峰,高志强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801)

引言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家庭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因此很多人将大学形容为“小社会”。这一阶段是学生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教育方针也随之发生了变化。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可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如今教育的指向。但是,单单凭借课堂教育或已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种教学方式,已在各大高校普遍开展,但大多基于课堂开展实践活动,所涉范围也与所学专业相关。在现实中,大学生除上课和进行课程实践活动外,独自旅行、结伴旅行或参加社会活动等课外实践活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事实上,这些实践活动中也包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而且也可夯实其课堂所学知识。本文将这种活动称为自主研学实践,它是区别于官方组织的研学旅行或研学实践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指学生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主动发起或主动参加的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地点、内容、方法、程序等要素由学生自己确定,包含学术性和社会性两大类活动,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必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而大学是培养高质量农科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今,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急剧加快,新农科不断发展。在这一变化的关键时期,2019年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提出“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宣言提出“育卓越农林新才”,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2]。同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3]。可以看出,农科大学生如今肩负重要的时代使命,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通识素养,更需要全面发展。而自主研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充农科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因而,对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特点及背后的原因,对于当前农科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主研学实践是研学旅行或研学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即实践的地点、方式、内容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目前,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对大学生的研学实践研究较少。在鲜有的对大学生研学旅行或研学实践的研究中,研究视角有产品开发研究、市场需求研究、实现途径研究等。在产品开发方面,卫芯宇等(2020)将研学旅行作为产品来进行研究,他们基于对江苏省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该群体的研学旅行产品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策略[4];张亚卿等(2020)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三大领域为出发点,设计了大学生研学旅行产品体系[5]。在市场需求研究方面,张岱楠等(2017)通过对重庆市7所不同类型高校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研学旅行产品的需求多为价格较低的产品,且对研学旅行的认知与参与情况及在时间、范围、组织方式、主题等方面的需求因年级、专业等有所差异[6]。在实现途径研究方面,亓玉慧等(2020)对高校研学旅行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审视后建构了基于无缝学习的研学旅行模式[7];成宏峰(2019)倡导高校思政实践课协同育人与红色研学旅行对接,开发形式多样的研学旅行模式,设计多种研学线路并制定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措施[8];程永强、张惠元(2014)以太原理工大学的“生涯导航”教育计划为例,提出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队伍、勤工助学体系、自主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方面创造条件开展自主实践[9]。另外,针对农科大学生实践的研究则集中在创新创业实践[10-11]、数学实践[12]、社会实践[13-15]、农忙实践[16]等方面。综上所述,已有研究针对的实践活动多为课程形式,鲜有对自主研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可见,自主研学实践作为一种育人的方式还未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在对农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目前自主研学实践的现状,总结其特点,进而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主体性哲学为指导,通过问卷对农科大学生的自主研学实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农科类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的现状(包括认知现状、参与现状、参与频率、关注内容、实践效果以及成果转化),分析如今自主研学实践成为“沉睡”教育资源的原因,希望唤醒这种“沉睡”的教育资源,进而为新型农科人才的培养注入一股源流。

(二) 研究对象

此次被调查对象集中于农科类高校,主要是山西农业大学,占比82.63%;其次为山东农业大学,占比15.46%。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塔里木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生。

(三)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参考研学实践相关文献,设计“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发放和收集问卷,收回后利用SPSSAU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831份。问卷收回后,对此次问卷中涉及的部分量表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通过SPSSAU信度分析可知,信度系数值为0.955,大于0.9,表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

2. 文献研究法

充分利用知网的数据库检索功能,对自主研学实践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查阅和收集,并对相关著作、论文等进行筛选和整理,了解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样本数据中的男女比例基本均衡,男生占比46.42%,女生占比53.58%。其中,大一的学生有846名,大二的学生有334名,大三的学生有298名,大四的学生有353名。在这1831名本科大学生中,农学的学生最多(36.7%),其次为林学(22.12%)、植保(11.09%)、兽医(8.08%)、农业资源与环境(3.22%)、园艺(2.89%)、草学(2.84%)、水产(1.15%)、畜牧(1.04%)、作物(0.16%),“其他”占10.7%。

(一) 认知现状分析

为了解农科大学生对自主研学实践的认知程度,问卷中设置“在这之前您对自主研学实践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有307人选择“完全不了解”,占比17%;有1001人选择“不太了解”,占比55%;有414人选择“一般了解”,占比22%;有92人选择“比较了解”,占比5%;有17人选择“非常了解”,占比1%。数据显示,大多数农科大学生对自主研学实践不太了解,这说明自主研学实践并未受到农科大学生的重视。

(二) 参与现状分析

虽然农科大学生对研学实践活动并不了解,但事实上,他们无意识中已经在进行自主研学实践活动。经调查,问卷中涉及的研学实践活动都有响应率且部分活动的普及率较高,在这些活动中,参加学校社团的学生占63.79%,普及率最高。此外,“与朋友结伴而行”(57.35%)、“自己自愿(或与同伴一起)参加讲座、论坛、会议、竞赛等”(45.06%)的普及率也明显较高,部分学生也进行独自旅游(24.63%)、返乡实践(17.70%)、自主社会实践(29.06%)等活动。进一步考察农科大学生对研学实践地点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校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历史文化遗产”“山川、江、湖、海、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农庄、农村”“家乡”6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此外,问卷中涉及的其他研学地点也有响应率。其实,农科大学生对自主研学地点的选择并不局限于大学校园,对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历史建筑、基地场所等也有相应的选择,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地点非常广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农科大学生参与的自主研学实践活动以及不同专业农科大学生选择自主研学实践活动的地点存在差异。

1. 不同年级农科大学生参与自主研学实践活动的差异分析

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研究学生所在年级对于“独自旅游”“与朋友结伴而行”“学校社团”“返乡实践”“自主社会实践(实习,夏令营,冬令营等)”“自己自愿(或与同伴一起)参加讲座、论坛、会议、竞赛等”6项的差异关系,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农科大学生对于“独自旅游”“自己自愿(或与同伴一起)参加讲座、论坛、会议、竞赛等”2项未表现出差异性。而不同年级的农科大学生对于“与朋友结伴而行”“学校社团”“返乡实践”“自主社会实践(实习,夏令营,冬令营等)”4项均呈现出差异性。

表1 农科大学生所在年级与研学活动的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首先,在“与朋友结伴而行”方面,不同年级的农科大学生对于该项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大一学生选择该项的比例占60.87%,高于57.35%的平均水平,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选择该项的比例均低于平均水平。其次,对于“学校社团”这项活动,不同年级的农科大学生对于该项活动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通过表1数据测算,大四学生不参加学校社团的比例为49.01%,大三学生不参加的占43.62%,均高于平均水平36.21%。而参加学校社团最多的学生是大一学生,占比72.10%,高于平均水平63.79%。再次,针对“返乡实践”这项活动,87.35%的大一学生不进行返乡实践,而大三(24.16%)、大四(25.50%)的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均高于17.70%的平均水平,不同年级的农科大学生对于“返乡实践”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最后一项显著差异体现在“自主社会实践(实习,夏令营,冬令营等)”这一活动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项呈现出0.01 水平显著性,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大三学生选择该项的比例为38.59%,明显高于29.06%的平均水平。而大一学生未选择该项的比例为76.24%,明显高于70.94%的平均水平。

总之,不同年级的农科大学生对于“独自旅游”“自己自愿(或与同伴一起)参加讲座论坛、会议、竞赛等”这2项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对于“与朋友结伴而行”“学校社团”“返乡实践”“自主社会实践(实习,夏令营,冬令营等)”这4项会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2. 不同专业农科大学生选择自主研学实践活动地点的差异分析

不同专业农科大学生选择的自主研学实践活动的地点也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研究不同专业农科大学生对于“山川、江、湖、海、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科研场所”“农庄、农村”“农科类专业基地”“夏令营营地、团队拓展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主题公园”“家乡”10项的差异关系,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农科大学生对于“山川、江、湖、海、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农庄、农村”“夏令营营地、团队拓展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主题公园”“家乡”6项未表现出差异性,而对于“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科研场所”“农科类专业基地”4项不同专业农科大学生表现出差异性。

第一,不同专业农科大学生对于“动物园、植物园”这一选项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农学专业学生选择该项的比例为52%,明显高于44%的平均水平。第二,对于“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地点,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选择该项的比例为53%,明显高于39%的平均水平,而89%的畜牧专业学生不选择该项,此外,大多数水产专业学生(71%)也不选择此地点。第三,作物专业学生以及水产专业学生选择“工业项目、科研场所”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不同专业学生对该项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第四,在“农科类专业基地”上,园艺专业学生选择该地点的比例占38%,植保专业学生选择比例占34%,均高于19%的平均水平,不同专业农科大学生对于“农科类专业基地”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

表2 农科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研学地点的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由此可见,不同专业农科大学生对于“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科研场所”“农科类专业基地”这4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三) 参与频率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活动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对“您一年当中自主参加研学实践的次数”这一问题的回答进行整理发现,有23.48%的学生选择了“0次”这一选项,研学次数在1~3次的占63.41%,4~6次的占8.57%,7~9次的占1.69%,有2.84%的学生会有10次以上的实践。从数据来看,超过一半的农科大学生每年的研学次数为1~3次,4次以上仅占13.1%。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的次数较少。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自主研学实践这一育人资源还未完全开发。

(四) 关注内容分析

自主研学实践活动内容丰富,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的知识,也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的知识,还有艺术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运用SPSSAU分析软件对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过程中关注的知识进行汇总发现,chi=2429.910,p<0.05,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性,这意味着目前农科大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关注具有明显差异性。从普及率来看,农学的普及率(63.08%)最高,接下来是历史学(31.08%)、文学(27.85%)、艺术学(24.63%)。虽然历史学、文学等的普及率相对较高,但最高仅占31.08%,并未超过半数。通过分析发现:对农科大学生来说,在研学过程中,他们重点关注农学知识,对其他知识关注程度较低,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关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农科大学生,他们关注的知识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表3所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管理学”8项呈现出差异性。首先,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哲学”“文学”“艺术学”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作物专业学生关注哲学的比例占33%,草学专业学生关注哲学的比例为25%,两者均明显高于15%的平均水平。对于“文学”,85%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不关注文学;而植保专业学生关注的比例为38%,明显高28%的于平均水平。而在“艺术学”方面,作物学以及畜牧专业的学生大多不关注艺术学。除此之外,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经济学”“理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从表中可以看出,85%的园艺专业学生以及84%的畜牧专业学生不关注经济学,而水产专业学生选择关注经济学的比例为43%,明显高于21%的平均水平。在“理学”上,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作物专业学生不选择该项的比例为100%,兽医专业学生不选择该项的比例为92%,明显高于79%的平均水平。对于“农学”,畜牧以及农学专业学生对他的关注高于平均水平63%。兽医专业学生关注“医学”的比例占58%,水产专业学生占29%,均高于17%的平均水平。最后,在“管理学”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不选择该项的比例为98%。总之,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法学”“历史学”“工学”“其他”4项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对于“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管理学”8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3 农科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关注知识的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五) 实践效果分析

1. 扩充知识体系

为了解自主研学实践对农科大学生所学知识是否有影响以及程度如何,问卷中设置“自主研学实践活动对您所学知识的帮助程度(加深认识或新认识)”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选择“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占比7%,46%的学生认为自主研学实践对其知识的深化比较有帮助,认为“一般”的占比为39%,6%的学生认为不太有帮助,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帮助。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主研学实践活动对其所学知识有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所学的知识。此外,经调查,64.94%的学生认为自主研学实践可以扩充他们的知识。可见,自主研学实践有利于扩充农科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2. 提升综合能力

图3是研学实践结束后对农科大学生能力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其普及率的条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主研学实践对自身能力提升有帮助,仅有2.02%的学生认为对其没有影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主研学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实践能力(57.35%)和思考问题的能力(50.52%)。此外,在交流沟通能力(49.15%)、创新意识(能力)(47.24%)、分析思维能力(47.13%)、体能体质(45.49%)、自主探究能力(44.07%)以及动手能力(43.15%)等方面也具有普遍性影响。以上分析显示,自主研学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农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对其思考问题、交流沟通、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自主研学实践不仅能够扩充农科大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提升其综合能力。

(六) 成果转化分析

研学后的交流展示是实现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问卷中设置了三种比较常见的交流展示的方式:心得交流、集中展示和主动提交研学作品。图4是研学实践结束后农科大学生交流展示程度的柱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仅3%或5%左右的学生选择“完全没有”选项,大多数农科大学生研学后有交流展示。然而,选择“一般”的学生占一半的比例,其次是“比较多”,但最高也只有35.23%,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自主研学实践后存在交流展示,但是比例却不高。

自主研学实践活动中包含丰富的内容,农科大学生进行自主研学实践不仅能够扩充其知识面,还可以提升其综合能力。从问卷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自主研学实践这一现象已然存在且活动类型多样、活动地点广泛。然而在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农科大学生每年参与自主研学实践的次数却较少;在研学过程中,他们对农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的关注呈现差异性特征,且不同专业的农科生的关注点也存在差异;研学结束后,交流展示结果并不理想。可见,目前农科大学生对自主研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其育人价值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处于“沉睡”状态。

三、自主研学实践育人资源“沉睡”的多维归因

经过以上问卷分析发现,自主研学实践有丰富的价值,而目前其处于“沉睡”状态。如要激活其育人价值,便需探究其“沉睡”的原因所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哲学视域:学生自主性缺失源于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遮蔽

“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特性即是人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17]。个人之外没有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落实到个体[18]。对于个体来说,人自由全面发展需要有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相互关系中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主动、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19],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包含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

在自主研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应当有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够独立、主动且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前,家长、学校、老师以及学生自身都不够重视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人的主体性被遮蔽,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教、家风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等制约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如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呵护备至且要求严格,子女在做决定时都会听从父母的建议,一些父母有时会采取强硬措施使得子女顺从,有时还会直接替子女做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的独立意识较弱,不利于其主体意识的形成。第二,传统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理论教学,一种“填鸭式”教育,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知识灌输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21]。而且,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升学的竞争压力下,学生终日埋头书本,只追求考试分数,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基于教材为学生传授知识,以理论教育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学生自主教育、自主学习的引导。虽然高校中大多数专业开设实践课程,但实践课程毕竟是一项课程,是学生完成学业的任务之一。学校将学生的实践纳入课程教育中,并没有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也并不会想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家长、老师、学校等对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也认识不深刻,导致目前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第三,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影响其主体意识的养成。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学校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低,缺乏独立意识;二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依赖过重,普遍缺乏独立意识;三是受社会不良信息影响,对于辨别能力弱、缺乏理性思维的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形成从众倾向,不利于其独立思维的养成。

总而言之,长久以来,学生自身和各方都忽略了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无法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性的作用,进而对参与自主研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造成自主研学实践这一重要教育资源“沉睡”的原因之一。

(二) 资源学视域:研学效果不理想源于教育资源发掘不充分

教育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多维的复杂系统,亦是指可资教育利用并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可以凝聚形成人力资本的资源总和。从不同的视野来看,教育资源有不同的分类。从资源科学的视野来看,教育资源包含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从社会学视野来看,教育资源可分为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22]。社会教育资源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础和得以生存发展的载体[23],包含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条件资源等。

自主研学实践地点多在学校与家庭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社会参与教育的形式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诸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隐性的如大众传播媒体与信息、社会群体文化等。社会中教育资源的载体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农科大学生每年的研学次数却较少,研学中关注的知识呈现差异性特征,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只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忽略了社会教育。在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并未认识到实践活动中蕴含的资源,只“游”不“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家长、老师及学校对学生的引导程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老师和家长对农科大学生的自主研学实践都有一定的引导,但是这些引导并不多。在引导主体方面,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家长对他们的引导程度为“一般”,而“比较多”和“非常多”两者相加的比例最高也只有40%左右。在引导方式方面,各主体通过口头鼓励、资金支持或奖励和增加学分的方式对农科大学生也有一定的引导,但每一个问题中都有近一半的人选择“一般”,而选择“比较多”的最高也只占31.9%。不仅如此,研学活动结束后,家长与老师也未重视采用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研学认识。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48%的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仅33%的农科大学生认为展示的机会比较多。第二,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不管做何事都需先考虑安全问题。在自主研学实践中,学生往往需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安全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呵护备至,尤其重视其人身安全,并且学生在走进大学之前很少有独立生活的历练。问卷调查显示,46.15%的农科大学生认为安全问题是他们进行自主研学实践的困难之一。可见,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这也成为目前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频率低的原因之一。第三,自主研学实践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资源,在活动时必然涉及资金的问题。社会中的研学场所有些是免费的,而有些则需要付费,且费用较高,这限制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与自主研学。此外,对于离学校较远的研学场所,还涉及路费的问题。大学生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资金有限,花费昂贵的研学实践往往会选择放弃。据调查,68.38%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1000~2000元之间,除去每月必须的生活开支外,供其进行自主研学实践的资金并不多,70.34%的农科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其自主研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可见,农科大学生在校的生活费并不高,用于自主研学实践的资金有限。

总之,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农科大学生的自主研学实践成为了一种“沉睡”的教育资源。

(三) 心理学视域:研学实践的差异性源于学习动机的不同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在他们看来,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作用建构自己经验体系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受其学习动机的影响,在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该学习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4]。

毫无疑问,农科大学生的自主研学实践必定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在自主研学实践中,内部动机是指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质疑等,而外部动机是指学校、教师或家长的奖励等。关于内部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农科大学生认为自身的“求知欲”“问题意识”以及“质疑”的程度均集中于“一般”。可见,他们的求知欲、问题意识以及质疑程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农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并不高,进行自主研学实践的频率也不会很高。再者,兴趣在人的心理行为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兴趣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是个性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便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深厚[25]。因此,在选择研学地点时不同专业的农科大学生会表现出差异性,例如园艺专业与兽医专业学生更多地会选择植物园或动物园。而且不同专业的农科大学生一般会对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关注较多,而对其他知识的关注较少或并没有意识到研学中其他知识的存在,例如,兽医专业的学生会倾向于关注医学方面的知识。关于外部动机,在农科大学生进行自主研学实践之前,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等通过口头鼓励、资金支持或奖励学分的方式对农科大学生进行引导,但每一个问题中都有近一半的人选择“一般”,而选择“比较多”的最高也只占31.9%。

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对农科大学生的自主研学实践活动产生影响,自主研学实践中丰富的育人资源被忽视,因此也造成了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的“沉睡”。

结论与讨论

自主研学实践是研学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实践课程不同,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自主策划、自主安排、自主探究,教师在其中是辅助角色。自主研学实践中包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学生通过自主研学实践可以扩充其知识体系、提升其综合能力。这种实践活动并非凭空想象,它已然存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前述问卷分析已对此加以证实。然而,在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农科大学生每年参与自主研学的次数却较少,研学中对知识的关注呈现差异性的特征,研学后的成果展示也并不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自主研学实践未被充分开发,再加上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以及学习动机的不同,其育人价值并没有展现出来,目前处于“沉睡”状态。朱熹曾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对于农科大学生来讲,自主研学实践可以培养自身通识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造就新型农科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这一优秀的实践育人资源不应当被弃之不顾,任由其“沉睡”,而应当“激活”它,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当下,我们需要转变理念、转换思维、改变方式,变这一存在为资源,激活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这对于当今实践育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研学专业学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赶不走的学生
研学之旅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