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重庆 404000)
徐渭,字文长,晚号青藤老人,浙江山阴人,与明代的陈淳合称“青藤白阳”,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自小天资聪颖。他在绘画和书法上都有极高的造诣,花鸟画在继承前代传统画风的基础上大胆变革,把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推向书写个人情感的高峰。
徐渭幼时丧父,少年时期生母被赶出家门,青年时期长兄和发妻也相继去世,而在事业功名方面,也十分不得志。但是徐渭毕竟自幼饱读诗书,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之人,又入了明代名臣胡宗宪的眼,成了他的幕僚,入胡府以后很得胡宗宪的赏识,为他立下不少功劳。之后随着胡宗宪的入狱,徐渭几乎精神失常,并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出狱后旅居各地,他的很多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期开始创作的,那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他的花鸟画在继承前代传统画风的基础上大胆变革,把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出生的那天正是夭折哥哥的忌日,出生的地点也在哥哥坟墓的附近,这让他对生活有了一种恐惧和怀疑。梵高没有得到太多母爱,早早就辍学了。工作上,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传教士,不过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穷困潦倒,弟弟提奥时常在生活中资助他。后期的梵高开始投身于画画之中,后来好友高更和梵高在性格和合作中存在着分歧,最终两人分道扬镳。梵高的精神疾病也时常发作,意识清晰的时候也会作画。梵高将他的孤独、偏激从画面中带给了观者,他是荷兰继伦勃朗后的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画家,也是现代表现主义风格画派的先驱。
与“本色”思想紧密相连的是徐渭提出“舍形而悦影”的观点,他在绘画时提倡“不求形似求生韵”,这与谢赫的六法论相应,可以说徐渭的这一思想是在集成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又加以自己的深化与理解。“舍形而悦影”中的“形”指的是外在形态,“影”则是指内在的印象。所以,对于徐渭而言,绘画创作不受“形”的拘泥,重在对“影”的表达。
梵高狂放、有力的笔触和他的内心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前往巴黎之前,梵高的内心是苦闷、压抑的,那个时候他的狂躁和偏激还没有过多的展示出来,早期作品中的笔触也是相对缓慢的,和他的情绪一样,传递着一种孤独。梵高后期的作品笔触是有力的、狂放的,明显的笔触,观者很容易就能看出,但是梵高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看不到的,是需要真正的用心去体会。
徐渭的代表作《墨葡萄图》(图1)构图奇特,画中的葡萄晶莹透彻,藤条错落纷披,叶子向下低垂,与葡萄相互掩映。徐渭采用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用浓、淡、干、湿不一的水墨涂抹点染,显得随意,恣肆淋漓。徐渭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不纠结于形似,追求“似与不似”的境界。他在《墨葡萄图》的左上方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拋闲掷野藤中。”诗句中表达了他内心的愤慨不平。“明珠”二字有着多重含义,既指水果中的葡萄,同时也象征着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在现实生活中,这一需求难以被及时满足,引发了他孤独体验的生成。因此,徐渭绘画作品中的独创性与意识的超前性都和他的孤独密不可分。他的作品,不像其他画家那样对客观物体极其精致的描摹和表现,而更多的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为主。
梵高的风景油画比较少选择近景构图,会以较大的景别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纵深空间感。观看他的作品,会感受到其丰富的情感和浓浓的诗意。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也在后印象主义画派中与高更、塞尚一起并称为“三巨头”。梵高不仅是后印象主义的巨匠,之后更是被誉为表现主义大师。他的代表作《向日葵》,(图2)看上去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色彩凝重,像浮雕一样。绘画笔触坚定有力量,象征着太阳光下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梵高在画面中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和力量,并且情感炙热,是在真正意义上表现自己生命的激情。所以《向日葵》当之无愧成为举世闻名的永恒之作。
徐渭以奔放恣意的笔墨开创了中国花鸟画的大写意,将中国的写意花鸟画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将文人画的以画寄意、以画自娱的真性情发挥到了极致,给当时的摹古风潮带来一缕清风,使他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徐渭以绘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他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理想位置,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与社会的现状背道而驰,这与他的绘画方式遭到了同样的境遇,超脱于社会理解之外。而梵高总是用自己的作品去“绽放生命的光辉”,也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纳。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都用自己的绘画艺术向世人倾诉着自己的心情,不一样的是,一位孤冷傲气,一位热烈奔放。
用对比法比较徐渭与梵高的绘画风格,不仅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上是一个新的改革尝试,不同于以往的按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有新的理解,同时也把西方美术和中国美术的发展轨迹进行交汇学习,对将来的创作变革也带来全新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