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鑫,张丽辉
(1.吉林市化工医院,吉林 吉林;2.长春市双阳区医院 CT 科,吉林 长春)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多发于青中年男性,是我国致死率较高的肿瘤疾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坚硬、腹胀呕吐、消瘦等,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黄疸、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中晚期患者出现肝大、黄疸、腹腔积液,对患者的肝肾造成功能性损害[1-3]。当前广泛应用的一些核磁共振普通扫描序列鉴别诊断肝脏异常病变的能力受限,无法保证诊断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本研究提出磁共振成像中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肝癌病变患者,并将病变肝区成像与同一患者的正常肝区做对比,分析两者是否存在组织差异,从而探究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放射科接受肝胆胰脾检查并且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癌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21例,年龄41~72岁,平均(53.89±5.76)岁。排除:心脏起搏器携带者;除肝癌外有其他器官组织严重病变对肝脏造成影响的患者。
本次检查采用GE 1.5T 核磁共振成像仪器,具体如下:检查时患者空腹,去除患者身上金属物品,取仰卧位。选择19 通道体部检查线圈,10~15 mm 较厚切层,层间距参照射频脉冲序列确定,向全方向扩散,患者屏气一次间完成扫描。
图像处理:采集检查时存储的图像,将表观弥散系数的数值定为量化分析的数据,参照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来确定诊断状况,录入正常肝组织和异常肝组织的信号,并且将两者归为感兴趣区,统计两者ADC 平均值和标准差,当感兴趣区值为90 mm2,测定时避开肝脏组织的动静脉血管以及胆道系统,避免测量误差。
肝脏正常区和异常区ADC 平均值。血液AFP 含量以及肝脏异常区和血液AFP 含量相关。
统计分析肝脏正常区和病变区的表观弥散系数值,经过测量与计算,正常肝组织区表观弥散系数值为(13.37±2.24)×10-4mm2/s,异常肝组织区的表观弥散系数值为(7.95±5.23)×10-4mm2/s,正常肝组织区显著高于异常肝组织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
表1 肝脏正常区和病变区ADC 值比较(,10-4 mm2/s)
表1 肝脏正常区和病变区ADC 值比较(,10-4 mm2/s)
统计所有患者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可以发现,AFP升高患者62例,正常肝区18例,皆是原发性肝癌患者,由AFP 值与ADC 值诊断不一致,结果如下表2。
表2 所有患者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μg/L)
表2 所有患者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μg/L)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和表观弥散系数值做皮尔逊相关,两者之间表现为几乎不相关,即不具有线性相关。
肝癌是发作于消化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肝癌早期几乎不表现任何症状,当患者可以察觉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病情已是中晚期。大部分患者都会首先表现出肝区疼痛的症状,先是右侧腹部上方不适,然后右肋部或剑突下钝痛或刺痛[5]。患者表现出腹胀、腹泻,却常被误诊为慢性肠炎[6]。患者还会出现高热、消瘦乏力、出血倾向、急腹症以及下肢水肿等症状,但是这些临床症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临床特异性,在肝细胞癌、肝转移癌中均有所表现,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肝癌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引用一种较高特异性的检查方式显得尤为重要[7]。
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新兴的核磁功能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应用广泛。弥散加权成像是以水分析为媒介,磁化氢质子检测水分子弥散存在的受限来间接获得组织的结构变化。表观弥散系数值可以明显表现水分析弥散性,即ADC 值增加则水分子弥散增加,对于弥散加权成像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本研究提出表观弥散系数值应用于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发现,80例患者的正常肝组织区和异常肝组织区的ADC 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很好地诊断肝癌患者。患者的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正常患者18例,异常患者62例,与ADC 值不存在线性关系,AFP对肝癌的诊断不可单一应用,AFP 值不仅是在肝癌患者体内会增加,在患有其他可能导致肝细胞增殖的疾病患者也可能会上升。
综上,在肝癌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的弥散加权成像,观测表观弥散系数值变化,可以有效诊断肝癌患者,与AFP诊断相比有较高特异性,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