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园林园中园空间布局中的形式语法研究

2021-08-21 07:49
华中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格网模数轴线

郭 维

1 皇家园林园中园空间布局与形式语法

1.1 皇家园林与形式语法

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园中园构成的集锦式布局中蕴含着经由历史积淀而产生的不同风格园林的“原型”,是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缩影。李泽厚先生提出在任何艺术中,“华夏美学都强调形式的规律,追求程式化、类型化,着意形式结构的井然有序和反复巩固”[1],这种类型化与程式化的特点与语言学逻辑相一致,皇家园林作为传统艺术的一种特殊语言类型,也具备这样的特征。

在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空间形式规律的众多理论中,形式语法(shape grammar)区别于对空间要素和“诗意”表达等语言构成与文本意义等方面的关注,注重形式的生成逻辑与可操作性研究[2-3]。尤其在建筑设计领域中,通过形式语法对历史上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和演绎,寻找相应的空间关系和形式计算逻辑已经较为成熟,在空间的生成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3-6]。这种语言学研究逻辑与皇家园林所呈现出来的程式化特征高度契合,而目前研究中并未注重将皇家园林作为一种形式语言进行解析,深入理解其形式中呈现出来的规律,为传统园林的现代转译提供理论依据。

1.2 空间布局中的轴线与格网

空间设计活动中,通常以某种媒介来完成对于场地精神与体验节奏的控制。西蒙·贝尔(Simon Bell)在著作中提到“如果要使一项设计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具备可识别(或者是独特的)特征,必须有一些能把所有东西都包容起来的统一主题或是在它背后某种不变的理念。这可以是重复的主题、不可见的组织网络、描述使用材料的数学公式或抽象的理念”[7]。而在皇家园林中,轴线与格网的共同运用是空间韵律与秩序产生的基础[8]。

轴线是古代城市与建筑规划中普遍运用的空间组织媒介,如故宫以及北京内城中轴线,其强烈的控制性与秩序感是权利、地位、观念等精神象征[9]。同时在清代规划设计中,格网手法的运用也十分成熟。样式雷图档是中国古代建筑规划与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留存图档中有许多包含分布均匀的经纬网格的案例,这些由墨线或朱线绘制的两组垂直线即为“平格”[10],也就是我们当今设计中所说的“格网”。由正交直线所构成的方格网可以将模数、位置控制与轴线关系在同一个系统内进行协调与变化,构建空间内在秩序,同时对空间尺度划分有着指导意义。例如在圆明三园的总体设计中,对相关样式雷图档(043-1)的分析可知①,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和每处山水布置与格网密切相关,或是建筑群中轴线位于格网线上,或是通过格网来控制局部空间的尺度(图1),由此可见格网作为重要手法已经运用到古代园林各个尺度的规划设计中。

图1 圆明园总平面图的格网分析

因此本研究是基于形式语法的生成逻辑,通过轴线与格网两个层面研究皇家园林园中园空间布局中的规律,提取并理解形式结果中蕴含的建构逻辑。

2 轴线的语法规则与空间演绎

园林空间中构成要素的平面布局决定了人在空间中的行动路线与审美体验。而轴线既可以连接不同构成要素并形成体验路径,也可以与构成要素之间的对景视线一致,因此由构成要素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空间内部或其之间轴线关系是引发体验变化的关键,也是空间与内在精神秩序建构的基础[11]。由于建筑或建筑群是清代皇家园林空间营造中主要的造园要素,以建筑为主导进行空间布局是较为重要的手法。因此研究中主要以建筑关系为主,结合其他要素分布,研究皇家园林园中园内部或相邻园中园之间的轴线关系中体现的语法规则。

2.1 轴线的语法规则

在传统建筑中,“院落”是基本构成单位,每一个建筑组群不论大小均是由一个或多个院落组成,而院落最基本的组合方式就是在纵深方向沿轴布置建筑[12]。在此基础上,多个组合院落在一起的时候,轴线就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皇家园林园中园里,这种变化突破了传统建筑布局的限制,产生了许多可能性,从而构成多样化的园林景象,呈现出来的规律如图2所示。

图2 轴线语法规则

Rule A1 单轴突显: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主体建筑位于轴线上、次要建筑分布两侧是最为基本的布局方式,从大型建筑组群宫殿、坛庙到民间居住的合院都有采用。在皇家园林园中园里亦是如此,如颐和园前山的德和园(图3a),通过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之间的组合,使得轴线得以强化。单轴突显作为“原型”语法是其他轴线语法规则变化的基础,也是单一建筑组群最常采用的布局方式。

Rule A2 轴线平行:皇家园林园中园经常会由多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各独立部分的轴线可以呈现平行关系。如颐和园前山宫廷区的乐寿堂一组由三个相对独立部分组成(图3b),即核心空间乐寿堂,西侧游赏空间扬仁风,东侧附属空间永寿斋,功能不同的三组建筑以乐寿堂轴线为中心,平行布置完成空间的组合。

Rule A3 轴线垂直:在空间具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轴线时,除了形成平行关系外,也会以垂直关系出现。当轴线呈现出垂直交叉(Rule A3-1)的时候,相邻空间可以在横向和纵向都存在交通联系,增加了空间丰富度与连接性,如在颐和园的听鹂馆中,观戏空间与休憩更衣场所的贵寿无极就是通过横纵轴线满足空间秩序与功能需求(图3c);轴线也可以垂直不交叉(Rule A3-2),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两个功能相对较为独立的部分,在交通上联系较弱或功能主次明显,仅通过轴线关系体现秩序感。

Rule A4 轴线错位:在园林空间营造的过程中,由于地形或其他因素限制,无法保证轴线的绝对一致,但又想保持空间秩序性,这种时候可以顺应地势使得轴线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与错位,使得在视觉中呈现的效果依旧是共轴,如谐趣园与霁清轩二者的南北向轴线之间的错位就是这种语法规则的体现(图3d)。

Rule A5 轴线暗示:在皇家园林园中园里,单轴突显语法规则的内涵是既有要素自身沿着轴线对称,也包括两侧要素及空间整体沿着轴线对称均衡;而轴线暗示语法所指代的内涵是仅包括两个要素自身沿着轴线对称,以形成对景关系为主。如在避暑山庄玉岑精舍中(图3e),贮云檐与小沧浪隔水相望,互为对景,其余建筑随山水错落排布,形成活泼有序的山水空间。

Rule A6 局部消隐:单轴突显作为皇家园林空间轴线变化的基础,除了发生位置与方向的变化以外,还可以在轴线已经确定的基础上,对于园中园内部的轴线进行部分消隐。这种语法规则在保持合院轴线突出的基础上,将非合院部分空间的单一轴线转化为多个相互独立的轴线,进而完成相对自由的布局。建筑单体轴线方向既可以与合院的单轴保持一致(Rule A6-1),也可以发生角度的旋转(Rule A6-2),如北海静心斋就是这种语法规则的典型代表,前院保持中轴对称,后院随山水营造进行轴线消隐(图3f)。

Rule A7 整体消解:除了具有明显轴线的园中园,在皇家园林中也存在没有明确主轴线关系的园中园,以此形成相对自由多变的形态。如北海的濠濮间,濠濮间与云岫厂朝向相同,而崇椒室与宫门的朝向相同,但是这两组建筑并没有形成轴线关系,皇家建筑群设计中注重的轴线关系在这里完成了彻底的消解,并且通过轴线垂直转向与连廊的曲折连接完成自由有序的空间布局(图3g)。

图3 轴线语法规则案例解析

2.2 轴线语法规则的原型与空间演绎

轴线的基本语法规则中,单轴突显、轴线平行、轴线垂直、轴线错位都是对于轴线的强调,而轴线暗示、局部消隐、整体消解三种则是通过建筑和围合要素的位置变化来减弱中轴对称关系,增加空间布局自由度。在皇家园林园中园里通常会在单轴突显语法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轴线语法规则的运用完成轴线的组合与变化,形成相对多样的空间布局。

在北海静心斋中,从前院宫门至后院的沁泉廊呈现为单轴突显,如果继续强调轴线,则是其后院主体建筑叠翠楼也位于轴线上,然后两侧连廊沿着轴线对称分布。然而后院空间中采用了局部消隐的语法规则,使得前院轴线在沁泉廊处结束,分解为叠翠楼与罨画轩列于轴线两侧,并在庭园之中通过山石水系的组合弱化轴线,完成相对自由活泼的空间布局(图4)。单轴突显作为语法规则原型,是局部消隐发生的基础,在保证空间秩序的同时为形式多样化提供了更多选择。

图4 静心斋轴线演绎

轴线语法规则不仅在园中园内部发挥作用,对于邻近园中园的组织与关系也有所控制。绮望轩与“看云起时”两组建筑隔水相望(图5),在交通上无法直接到达,但是在视觉上由于两者主体建筑共用同一条轴线,因此在朝向水面方向形成了明确的互观效果。在绮望轩庭院空间中这条轴线则是发生了局部消隐,弱化轴线,在两个单元之间由外至内形成了秩序与自由并存的空间体验。

图5 绮望轩与“看云起时”轴线关系

还有上文中提到的谐趣园与霁清轩,两组园中园各自的轴线语法以整体消解为主。园中园之间呈现为共轴效果,但是由于地形本身影响与后期建设涵远堂及周边围廊的限制,两条轴线发生了一定的位置调整(图3d),体现的是轴线错位语法规则。但从视觉效果及心理感受来讲,仍以共轴效果为主。因此可以说皇家园林园中园里轴线突显是原型语法规则,进而通过发生轴线演绎,营造建筑与山水环境融合的园林空间。

3 格网的语法规则与空间演绎

轴线是形成秩序化空间的基础,而由两组平行线正交所构成的格网,则是在轴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套更为复杂的体系。格网是由重复的、模数化的单元组成,既可以在平面上反映场地现状组成与高程等因素,也是控制建筑和围合空间尺度的重要工具[10]。同时在对设计结果反向进行推演时,发现其在空间组织过程中的规律,如通过增加、重叠等方式结合模数关系进行秩序化空间组合与变化,进而结合场地自然环境控制场地内部界线生成与构成要素分布。

3.1 格网生成与中轴线的关系

在研究初期,以1丈(清尺1丈=320cm)为基础构建平格网,并将格网与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园中园平面图纸相叠加进行格网分析,发现在空间布局中轴线和格网的关系密切。尤其是中轴线对于面阔生成至关重要,两者关系体现为中分与重合两种形式(图6)。

Rule GA1 单元格中分:由中轴线向左右扩展,使轴线位于方格的平分线处,一般在面阔方向对称延展可以生成奇数项的方格(Rule GA1-1)。例如在颐和园前山的转轮藏中,轴线位于面阔方向方格平分线上,由轴线向两侧对称生成格网,构成整体面阔为9丈(图6a)。理想情况下初始规划轴线位于平分线处,但是根据现场情况以及建筑尺度的需求进行调整与偏移(Rule GA1-2)。

Rule GA2 格网线重合:当轴线自身与格网线重合时,一般情况可向左右两侧偏移生成偶数项的方格(Rule GA2-1)。如北海中的亲蚕殿,由中轴线将向左右各偏移7丈,构成整体14丈面阔(图6b)。在生成格网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建筑开间与场地地形,轴线也会发生微调,使之偏移绝对对称的位置(Rule GA2-2)。

图6 轴线与格网生成关系

3.2 格网的语法规则与空间演绎

皇家园林园中园通常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组成,不同部分通过轴线与格网组织形成秩序化空间。这个过程中,轴线在原型基础上进行了多种演绎,格网也相应呈现出不同语法规则(图7),格网的组合为空间灵活有序变化与尺度协调提供了基础。

图7 格网语法规则

Rule GC1 增加:格网是由重复的、模数化的单元组成,因此园中园可以在已确定主体空间轴线与格网基础上,向某一方向增加一定数量的格网作为相邻空间生成的基础,重复该语法则可以根据运动方向与模数的不同生成新的格网,完成整体空间布局。例如绮望轩主体建筑群面阔18丈进深12丈(图8a),在此基础上,面阔向西增加7丈构成25丈,以此限制了院墙西侧界线;进深方向上,向南北各增加3丈,分别与绮望轩台阶边界线和南侧院墙边界线接近。由此使得与建筑分布、边界线范围及连廊转折等密切相关的格网线,均在平格系统内由中轴线和九五模数共同控制。

图8 格网语法规则与空间演绎

Rule GC2 拼接:与格网增加相类似,格网拼接也是园中园不同部分组合在一起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在已形成的中心空间外,根据模数关系增加面阔或进深不同的格网,新增格网与中心空间格网线部分共线,从而形成参差错落的空间格局。与格网增加相比,更加强调该部分空间独立性,有利于将规整空间与相对自由空间组合为一体。如图8b所示,云松巢与邵窝殿及云松巢后院三个空间形成过程中,在以4丈为基础模数的格网上通过不同方向的格网拼接,将三个功能相对独立空间组合在一起,形成有内在联系的园中园。

Rule GC3 平移:在皇家园林中,由于功能需求或山水地形影响,两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空间无法紧密衔接在一起时,可以将该部分空间在进深与面阔方向上同时平移远离主体空间(Rule GC3-1),发生平移的格网所覆盖空间往往承担相对独立功能。除此之外,格网也可以通过在进深或面阔方向上的单向平移适应场地空间特征完成相邻部分的组合,平移时一般以1丈或0.5丈为基础进行(Rule GC3-2)。在颐和园前湖景区中的畅观堂,主体院落畅观堂与附属的值房之间的空间组合就是通过两步格网平移来完成的(图8c),使得空间完成对于地形适应的同时保持内在秩序,也由此引入了第三个空间,配合植物与自然地形完成空间整体营造。

Rule GC4 层叠:为了适应地形变化以及保持对于模数与秩序的追求,两个相对独立部分进行空间组合的时候,可以发生格网层叠。在层叠的过程中,相对独立空间的格网通常会保持各自的模数关系。如在宝云阁中(图8d),中心院落宝云阁的面阔与进深方向均为9丈,而其前院的进深与面阔分别为9丈与12丈,两者在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通过进深方向重叠1.5丈保持各自9丈进深的模数关系。

3.3 轴线为始,格网控制下的空间生成

如上文论述,皇家园林园中园经常会由多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各部分空间在轴线演绎的基础上,由格网控制完成空间的组合。以体现轴线平行语法规则的乐寿堂一组为例(图9),乐寿堂中轴线为起始,对称生成面阔14丈的格网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向两侧同时偏移3.5丈为两侧院落轴线,构成两侧7丈的面阔基本模数;前院的“水木自亲”及长廊可以认为是在总体面阔的基础上增加13丈进深,构成42丈的进深空间,完成总体格网构建,并在其中进行具体的建筑布局与设计。其中东侧的永寿斋为光绪年间增建,虽然与乐寿堂、扬仁风、“水木自亲”等建设于不属于同一时期,但是通过轴线与格网的控制,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一致的逻辑,由此形成整体协调、秩序感明确的组群。

图9 乐寿堂空间演绎

4 空间布局语法规则的形成与影响要素

4.1 建设系统的体系化与技艺传承

清代是皇家园林建设的鼎盛时期,从康熙时期畅春园的建成开始,大大小小的皇家园林修建工作从未间断。并且设有工部营缮司和内务府营造司等专管建筑的机构,颁行了《工程做法》,形成了从设计、建造到装修、成本控制等一套完整的系统,且有一批能工巧匠以精湛的建筑技术供奉内廷,如代代相传的“样式雷”家族[13-14]。这使得皇家园林在总体规划设计理念与工程建设技艺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传承,而对遗存样式雷图档的研究也揭示了这一特征[15-16]。这种建设系统的延续性也使得清代皇家园林在历次改扩建过程中,能够遵循相似的逻辑进行,保持空间格局的协调有序,如上文讨论的乐寿堂一组建筑即体现了这种特征。因此上述园中园所呈现出来的轴线与格网语法规则,就是在建设系统体系化与建设技艺有序传承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具备时代特征与代表性。

4.2 皇权思想的外化与内藏

皇家园林是围绕着帝王需求规划与建设的,因此也是深受儒家“礼乐”思想影响的皇家文化重要载体。在古代都城与建筑规划中,通过建筑、尺度、色彩与布局等来表现在封建礼制影响下的等级差别与层次结构,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强调权力、地位的重要性[9,17]。而在清代皇家园林里,除了样式与色彩等建筑本体差异,更有特色的就是通过轴线与格网来体现皇权思想,并将其融入在形式多样的园中园里,在强调等级差异的同时又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与古代建筑规划一脉相承,轴线是皇家园林中秩序体现的核心,象征着皇家对于万事万物的核心控制作用,也是皇权思想在空间布局中的外显。如上文分析园中园的轴线呈现出比单一建筑组群中更为复杂多样的变化,根据自然环境差异、功能和造景需求由单轴突显演绎出多种轴线语法规则来完成秩序的表达,体现了“礼”的精神。

而格网除了作为工程实施和空间尺度控制的重要参考,在研究中也发现,部分以游憩功能为主的园中园通过蕴藏具有象征意义的“九五”模数来体现皇权尊贵。如在上文对于轴线和格网语法规则分析中所提到的静心斋(图10a)、绮望轩(图8a)、畅观堂(图8c),以及避暑山庄的山近轩、秀起堂(图10b)等园中园里,由于山水地形的关系,轴线发生明显变化,空间呈现出较为自由灵活的状态。但是通过格网分析可以看出,在空间布局尺度、建筑位置选择以及边界线确定等各层面,却体现出来具有象征意义的9与5模数关系,使得空间在满足造景意象和游赏需求的同时,将寓意“皇权尊贵”的模数关系融入空间组织之中,使空间具有内在的和谐性,完成皇权思想在园林空间中的外显与内化。

图10 轴线、格网与模数

4.3 自然山水美学的影响

中国古典艺术对于山水自然的热爱与追求不仅体现在诗画艺术中,深受其影响的园林也十分注重通过山水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营造诗情画意,使自然山水与建筑等人工要素融为一体。乾隆在《塔山四面记》中有:“室之高下,犹人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以构室,其趣恒佳”。在遵从自然本体美学基础上,通过“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对“心中山水”进行园林创作与表达,使构成要素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创作出适宜于场地的景象。因此自然山水地形是空间布局的重要影响要素,上述论述的玉岑精舍、转轮藏等轴线与格网语法规则的演绎即是皇家园林在遵从儒家伦理观念与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对自然山水合宜利用的重要体现;濠濮间和静心斋则是在相对平坦的地势上,通过建筑、山石与水系等要素的组合与利用,营造类似于自然山水的景象,也体现了语法规则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普适性。

结语

古典园林的当代传承是中国园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结合现今语境与需求进行空间营造时,如何借用传统智慧则需要从空间形式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建构筑的具体样式受各时期材料、技术与审美等影响呈现出不同表象,但是对于隐藏在形式表象下的内在空间结构,却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本研究是从空间形式生成角度去探索皇家园林的设计规律,将事物本身呈现出的外在特征与生成逻辑通过形式语法的媒介进行表述,以期为古典园林在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

图1:引自参考文献[16];

图2~10:作者自绘。

注释

① 底图为郭黛姮教授及其团队在对绘有方格网的编号为043-1的圆明园总平面图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得出格网尺寸,再将该尺寸的格网叠加于乾隆年间绘制的1704号图上得出。

猜你喜欢
格网模数轴线
利用轴线交错修整砂轮凸度曲线的方法探讨
复杂建筑群项目的建筑轴线相关性分析
基于单片机和模数化设计的低压侧电压监视与保护装置
WAAS电离层格网播发特性及其性能评估
空铁联运+城市轴线,广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生态格网结构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
模数化设计方法在景观铺装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ENVI和ArcGis的云南省侵蚀模数图量算方法
极区格网惯性导航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