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河南省三所小学的调查研究

2021-08-21 06:49王哲先骆雨濛
中小学校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校城乡家长

□王哲先 骆雨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城市与乡村的接洽融合地带,出现一个由乡村向城市过渡的新的地域单元——城乡接合部。[1]城乡接合部的主要特点:居住人员构成复杂、人口流动性大;区划界限不明确,行政管理上欠明晰。[2]城乡接合部的特殊性使得该区域的多数家庭经济与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状态,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理想,使得家校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家校合作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调查研究城乡接合部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特点与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一、城乡接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产生的背景

城乡接合部又称城乡结合部,日常描述该地区习惯使用城乡结合部,而社会学中常使用城乡接合部,二者指代对象相同,学术上存在细微差别。本文统一使用城乡接合部这一表述,在于强调城乡接合部是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接壤地带,包括城市郊区,是城乡地域上诸多要素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交接地区。文中研究的几所小学,处于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正是城乡接合部的典型区域。

(一)城乡接合部的人群特征

城乡接合部在一定程度上虽打破了传统“城乡二元制”的割裂形态,但人口质量的提升需要教育长期发展的支持,而现阶段的人群特征使得这一地区的教育质量面临挑战。本地区的组成人员:一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受教育水平不高,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或个体工作,对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二是原住农村人口,他们在城市化扩张中获得高额的土地赔偿款或数套自用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加上生活状态巨变,使其普遍存在享乐主义心态,从而影响了下一代的心理状态,使青少年常常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得过且过。这些人群特征,明显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开展。

(二)城乡接合部学校发展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关注点集中于城市或乡村,城乡接合部地区往往被忽略,导致该区域许多学校师资质量不高、基础设施薄弱。事实上,对于城乡接合部地区的很多学校而言,客观上不具备进行高质量家校合作的条件,处于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的尴尬地位,造成其难以接触新的教育思想,难以获得高水平专家的针对性指导。再加上学校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欠缺,家校合作开展质量欠佳。这些都制约着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更对城乡接合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城乡接合部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

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三所小学为研究对象,该区在地理意义与社会意义上均明显体现出城乡接合部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为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及欠发达城市城乡接合部小学家校合作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随机抽取该区三所城乡交融特征明显、规模较大的小学,在每所小学的1—6 年级随机对部分家长、教师发放纸质问卷,共发放家长问卷350 份,收回324份,有 效 问 卷286 份,回 收 率92.6%,有效率81.7%;发放教师问卷200 份,收回183 份,有效问卷164 份,回收率91.5%,有效率82.0%。调查结果如下。

(一)家长(庭)及教师基本情况

本研究考查了家长学历、家庭月收入、家长的时间安排及家校联系人四个方面对家校合作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接合部地区家长双方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长学历集中分布在初中及中专、职高、高中、技校阶段,占比为73%(见图1)。

图1 家长学历情况分布

同时,城乡接合部家庭月收入偏低,月收入5000 元以下的家庭累计占比72%,月收入1 万元以上的家庭仅有5%(见图2)。

图2 家庭月收入情况分布

在时间上,近一半的家长在工作之余忙于家务,忙事业与参加成人娱乐活动的比例大致相同,均为10%左右。陪孩子娱乐或学习的家长约占1/3。

家校主要联系人集中于孩子母亲(占比79.7%),联系人是父亲的家庭仅占16.4%。还有4%左右的家庭是由孩子的祖辈或其他亲属担任家校联系人。

根据对教师的调查,该区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介于1∶4 和1∶5之间;被调查教师最终学历集中于大专与本科,共占比96.4%,低学历与高学历教师人数分别占1.2%和2.4%;教师教龄分布虽较为平均,但教龄长的教师相对较多;本次调查的教师中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占95.7%,只有7 位教师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总体来看,城乡接合部小学教师在年龄、性别、学历分布上,与其他区域学校没有显著差异。

(二)家校双方对家校教育责任的基本认识

在家校教育责任划分上,家长和教师的认识有明显差异。56.1%的教师认为家长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而持此观点的家长只有26.2%;68.5%的家长认为家、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责任各占一半,而持此观点的教师只有28.7%。对比发现,双方对于教育责任的认知存在偏差,都认为对方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家校合作的实施情况

家校合作的具体实施,包括沟通媒介、沟通内容、沟通频率等多个方面。本研究重点调查了家长对家校合作的需求与期待。

1.家校沟通媒介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微信、QQ 等通信工具开始被使用,与家长会等方式相结合,家校沟通的媒介种类变得比较丰富。但家校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家校面对面交流占据绝对位置,但家、校双方的具体形式又不太相同。教师习惯通知家长到校面谈(占73.8%),选择家长会这一形式的教师仅占43.9%,而大多数家长(占96.2%)在家长会时才有机会同教师交流。其次,70.7%的教师选择采用电话方式与家长沟通,而61.2%的家长选择了“家长签字”的方式获得学校的信息。再次,除了以上形式外,参与过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家长开放日、家访等活动的家长非常少;最后,有34.8%的教师仅选择了一种沟通媒介,说明相当比例的教师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存在误区。

2.主动沟通频率

有65.8%的教师联系家长是“没有计划、不定期”的,能够定期与家长沟通的教师相对较少。而家长方面,37.8%的家长一个学期内能主动与教师交流1—2 次,33.2%的家长联系教师3—4 次,剩下近30%的家长要么与教师频繁交流,要么不闻不问。

3.家校沟通内容

教师交流的内容集中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占79.3%),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长期指导的不多(占14.6%),而为家长提供实用教育资讯的比例更少(占6.1%)。家长沟通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85.3%的家长会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67.8%的家长关注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58.7%的家长寻求教育方法,54.9%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同学交往情况,另有19.6%的家长简单了解学校活动、政策信息等。

4.家校交流障碍

调查显示,超过90%的教师会遇到家校沟通障碍,其中近10%的教师经常遇到。教师普遍认为原因在家长身上,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在处理偶发问题时家长态度不够客观平和,护子心切,往往容易激发矛盾。42.1%的教师认为“家长教育能力不足,理解不了”。而超过半数的家长则选择“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教育观念跟不上,不知道怎么做”。其次是“学校没有邀请”(占12.6%),以及“孩子不愿意家长和教师交流”(占16.1%)。

5.家长教育孩子的困难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困难(见表1)。其中,家长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太忙没时间”(占56.3%)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够,不能辅导孩子”(占51.7%)两项。另外,43.4%的家长表示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

表1 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困难(家长)

6.家长需求与期望

对于当前参与的家校合作活动,44.8%的家长认为“内容不实用,形式固定单一”;22.7%的家长“没有参加过”;32.5%的家长认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说明家校合作活动开展较少且普及率与家长参与度不高。在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上,76.2%的家长希望“能够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59.8%的家长希望能够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有半数家长希望能够“倾听家长的意见”“肯定学生的优点”。

家长会是现阶段家校沟通的主要形式。对于家长会,59.1%的家长表示更愿意与教师平等交流,以座谈会的形式共同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23.1%的家长愿意维持现状,即教师讲、家长听;17.8%的家长希望以答疑会的形式召开家长会,教师能够为家长解决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

三、城乡接合部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由调查结果可见,城乡接合部学校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

(一)家长素质水平不高,存在无力感

城乡接合部家长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自身知识、基本素质与教育能力的欠缺导致他们在家校合作中表现出无力感,不仅在指导子女学习方面无从下手,而且在与教师交流时沟通不畅,对教师的指导理解出现偏差导致执行力不够,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父辈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表现不佳,合作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阻碍家校合作的开展,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

(二)家长时间分配不足,教育投入有限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低,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部分家长靠延长工作时间来提高收入;更多的家长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把工作以外的时间用在忙家务上,因此分配给子女的时间相对减少,仅有1/3 的家长把工作以外的时间用在了陪伴孩子上。家长较少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家庭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被削弱,也就难以有效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

(三)家长认识不足,存在教育责任转移现象

和谐夫妻共同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是理想的家庭教育状态。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家长产生了教育责任转移的想法,即把家庭教育的责任加诸于学校及教师,借此摆脱应该由家长承担的家庭教育责任。事实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学校与教师集中对孩子实施的教育最终要能够在家庭与社会中延续才有效。家长教育责任转移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自身发展,也疏离了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的和谐,深刻影响着家校合作的开展。

(四)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存在消极情绪

调查发现,该区域的教师学历集中于大专与本科,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在职业发展中关心更多的是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对于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关注度偏低。再加上家长的问题,教师难免产生负面情绪,对待家长的态度也较消极,出现教师对家长的“信任危机”,甚至演变为消极怠工,尽量减少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而教师的吝于指导会使家长无从下手,长时间形成恶性循环,更加难以改变现状。另外,教师培训内容也多针对教学技能,对于家校合作等方面的技能较为忽略,这也影响了家校合作的开展。

(五)家校合作模式落后,参与层次较低

目前,在城乡接合部小学的家校合作方式中,如家长会、家长签字,或者电话沟通、通知家长到校面谈等,家长实际参与的程度较低。对以上方式的采取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意愿,是一种碎片化的合作模式,不利于家长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调查发现,不仅家长存在抗拒主动联系教师的现象,部分学生也不愿意家长与教师联系太过密切,学生普遍认为家长和教师联系就是为了“告黑状”。同时,由于家长忙于工作,获取信息在时间上处于滞后状态,难以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表现进行针对性改进。

(六)家校合作质量不高,实际效果欠佳

家校合作的程度和内容取决于家、校双方的认知与行动。交流频率反映了其对家校合作的态度,交流内容则反映了其对家校合作的认知与理解。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在课内外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校的活动、政策、信息等。家校沟通的内容依然停留在应试成绩及行为规范上,不利于家长全面了解教育信息,利用学校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塑造、全面发展。教师联系家长取决于学生是否出现教师无法处理的问题,教师主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是随机的,为家长提供系统性指导与信息参考的教师不多。

调查显示,教师与家长虽能够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实际效果欠佳。教师对家长指导的频率虽较高,但对指导后学生表现的反馈满意度却比较低,仅有30%左右的教师表示满意。家长对教师的支持配合度虽比较高,但反映在学生身上的有效率偏低,只有17.7%。

(七)家校合作缺乏有效指导与保障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学校的角色定位模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相关制度不明确、流于形式,如定期家访制度落实不到位;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家长学校不能保证定期开展;家长委员会制度不完善,扮演着学校与教师单方面的“传声筒”角色。学校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常以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师、家长双方矛盾升级的过程中,对学校政策、信息、办学理念宣传不到位。

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小学家校合作的开展仍以传统经验为指导模式,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家校合作工作效率与质量不高,既影响学校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也影响学生成长。

四、改进家校合作的策略

家校合作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产生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要提高家长、教师及学校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教师对待家校合作的态度。学校要进行宏观引导,由此推进家校合作的开展。

(一)家校双方真诚对话,营造和谐关系

研究表明,家庭与学校之间文化的连续性是通过共同的文化信念及期望产生的,这种文化连续性在家长与其子女就读学校类似的情况下最为显著。[3]家长对学校的运作方式越熟悉,就越清楚如何提高双方的沟通效率。调查表明,家长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业表现,问题在于他们缺乏与学校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家长与教师容易对彼此抱有成见,并因此减少学生获得帮助与指导的机会。家、校双方应以有效交流并建立良好的联系为共同目的,进行诚恳的对话。单边谈话、只说不听、居高临下地和家长说话,会破坏和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或者从一开始就建立不起这种联系。[4]这实际上对学校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转变自身的合作态度,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出发,思考并解决问题;更要在校园文化的层面上营造和谐氛围,肯定家长的配合对学校教育活动的作用,并维持家校联系。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业务水平

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主要纽带和桥梁,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技巧,因此亟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区、校两级进行。区级层面成立家校合作研究小组,由各学区、各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同时与高校加强交流合作,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双管齐下”。以新入职教师培训为契机,分享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对新教师进行入门“扫盲”。校级层面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结合本校特色开展阶段性、连续性的专题培训。每期校本培训要提前规定一个主题,或以时间为节点总结近期出现的问题,既可由教师提出疑问并解答,也可求助于区级研究小组或高校专家。培训的重点在于校本培训,要根据本校生源及家长情况进行分类培训,目的在于使教师掌握家校合作的具体技能与技巧。

(三)创新合作方式,推进全方位家校合作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家校沟通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为家校合作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针对城乡接合部的特殊情况,合作的重点可以放在为家长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与指导培训上。

1.开展家长教育,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家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取决于学校设定的目标,关键在于家长要内化所学内容。学校和教师在实施中,必须使用家长能够理解的方式及习惯的语言来开设培训课程。除了具体的课程以外,学校还可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编制家长手册,为家长介绍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对家长的具体要求。

2.更新家长会形式,规范家访

创新家长座谈会形式,鼓励家长提出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不仅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其他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以供借鉴。

规范性家访也能够帮助教师与家长更加了解彼此、了解学生,形成亲密关系。教师定期以多种方式开展家访工作,将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同时要让家长将学生的家庭表现及时向教师反馈。在规范家访的活动中,学校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家访制度并严格执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提升家访的有效性。

3.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

在学校管理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帮助更多的家长重视并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共同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形式。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首先,学校要保证家长委员会的自主权,[5]给予家长提出建议的机会。据了解,被调查地区的家长委员会制度流于形式,委员的选举、活动章程及活动的开展,实际上依然由学校及教师主导。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层面的沟通。基于此,不仅各班级要建立家长委员会,还要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并在学校一级建立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及家长在内的学校委员会,形成由下至上的完整的家长委员会体制。其次,要保护家长委员会行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权。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接受家长委员会的监督,积极吸收家长委员会的合理意见以改进工作。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务要公开、透明,主动接受家长的监督与评价。

城乡接合部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种过渡形态,在一定时期内,城乡接合部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不会在短期内被消除。因此城乡接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解决,虽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家庭和睦,但其真正解决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猜你喜欢
家校城乡家长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